中華上下五千年,酒是從古至今人類樂於寄情的一種人生雅趣。自古就有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杯濁酒,寄託了文人才子多少情愫,有壯志未酬的憂思,有深謀遠慮的感慨,有浪跡江湖的豪情,全都被一筆一畫的詩句,經過時間的陳釀,揉進了一縷醉人的酒香裡。
文人墨客對酒的喜愛,除了以詩詞寄情,還會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賦予美酒別樣的雅稱。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從古詩詞中探尋這18種酒的別稱吧~
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馬瑞辰也對此有過解釋:「周制蓋以冬釀,經春始成,因名春酒。」這裡說的「春」指的就是酒,後世便多沿用「春」字為酒名。
歡伯是眾多別稱中比較好理解的一個,自古就有「借酒消愁」的說法,古人認為喝酒能消憂解愁,給人帶來歡樂,正如焦贛在《易林·坎之兌》中說的一樣:「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因此得「歡伯」一稱。
這兩個別稱皆因酒的盛取方式得來。陶潛在《責子》中詩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唐代詩人張裕在《題上饒亭》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因飲酒時,酒大都在杯中和壺中相盛,而得「杯中物、壺中物」之名。
金波是一種酒名,也泛指酒。因金波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對金波這樣描述過:「杯斟的金濃灩灩」 。唐羊士諤也在《和武相早朝中書候傳點書懷奉呈》中寫道:「耿耿金波缺,沉沉玉漏稀。」可以看出金波在杯中蕩漾的樣子深得好酒之人的喜愛。
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人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也曾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凍醪指的是一種在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後直接用作酒的代稱。
壺觴本指用來盛酒的器皿,如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後來直接引用壺觴作為酒的代稱。
香蟻是由於在釀酒時酒味芬芳而得名。韋莊曾有過「閒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這樣描寫香蟻的詩句。浮蟻則因在釀酒過程中,飄在酒面上的浮沫如螞蟻一般,以此借浮蟻代指酒。從張衡的《南都賦》和劉禹錫的《酬樂天衫酒見寄》都能看到有關浮蟻的描述。
天祿出自《漢書 食貨志》:「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在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後世便以「天祿」作為酒的稱呼。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在古代多用於祭神。王維的《椒園》中有過描述:「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楚辭·九歌》中也有過記載:「莫桂酒兮椒漿。」
忘憂物和歡伯的取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是因其能讓人忘掉憂愁得名,後者則因酒能給人帶來快樂而得名。「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這是陶潛在《飲酒之七》中的詩句。故以用「忘憂物」作為酒的代稱。
古人相信以酒解愁,就像兵能克敵一樣,「酒兵」由此而來。唐代李延壽在《南史·陳慶之傳》中闡述過:「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故,酒兵也是一種酒的別稱。
般若湯是流行在佛教徒之間一種對酒的隱稱。在佛教,禁止僧人飲酒,但難免有偷飲者,為了避諱,才在僧徒之間形成了這種對酒的稱呼。
同「般若湯」的取名相似,「清聖、濁賢」同樣也是為了避諱,才形成的兩種對酒的隱稱。東漢末年,曹操主政,下禁酒令。但常常有人偷偷飲酒,所以當時的人為了避諱說「酒」這個字,把清酒比作聖人,把濁酒比作叫賢人。於是便有了清聖和濁賢兩種頗有意味的名稱。
這是兩個非常有畫面感的名稱,顧名思義,掃愁帚是指酒能掃除憂愁,釣詩鉤是指酒能鉤起詩性,使人產生靈感。蘇軾在《洞庭春色》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鬥。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後人便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以「酉」為偏旁,跟酒相關的字。比如「醇」、「醰」用來描述美酒的口感醇厚,「釅」、「酎」是用作酒的代稱,而「釀」則指美酒生產的過程。
美酒助詩詞,詩詞傳酒名。好酒總能得到很多詩人大家的青睞,迎駕貢酒作為一款地地道道的中國酒,取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天然生態剮水,經過69道傳統釀造工藝,在迎駕獨有的黃巖洞進行封藏陳釀,釀出來的美酒入口綿甜,回味無窮。怕是連古代的文人墨客也要十分豔羨。
小編給大夥介紹了18種酒的別稱,下面是一個隨堂小測驗,看看有多少人能在下面六個名稱中找出正確的酒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