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迪
剛剛落幕的F1摩納哥站上,漢密爾頓憑藉一套頑強的「中性胎」從杆位艱難的支撐到比賽結束。而這場比賽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那套隨時都有可能爆的「中性胎」。整場比賽的漢密爾頓車迷基本都是汗溼手心看完的,都擔心這套胎撐不到最後。
事實也正如此,在一臺成型的賽車面前,決定比賽成績的最大變量就在於輪胎。四條與地面接觸面積大概只有一張A4紙大小的輪胎要負責提供賽車所必須的抓地力,並且它還要經受住高溫、雨水以及不規則形變的考驗,確保在任何極端條件下都能有最出色的性能發揮。
為了探尋這些高性能輪胎的秘密,我們趁著法拉利挑戰賽的周末與倍耐力賽事經理Gianfranco Vaccari聊了聊。
倍耐力與法拉利的合作始於26年前。倍耐力提供的「光頭胎」也從最早的17英寸(前輪245/620-17,後輪265/640-17)演變到如今的19英寸。當然有資格參加法拉利挑戰賽的都是富豪級別的Gentlenan Driver。相比起50元/升的100號超級燃油,400-600歐一條的賽胎是他們最大的損耗。有時候車手為了熟悉新賽車,一個周末就需要買幾十萬的輪胎用來試車,因為只有在輪胎狀態最好的時候才能發揮出車的最佳性能,這樣狀態下的數據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賽胎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壽命也極其短暫。Gianfranco Vaccari告訴我們,一套熱熔胎真正發揮性能的裡程200-300公裡。也就是說,一萬多塊人民幣一套的輪胎下了賽道也就能跑個200公裡左右。這還是在不出現撞車、事故等非正常磨損的前提下。
在車間裡我們見到了倍耐力為法拉利挑戰賽提供的賽胎。在光頭胎的表面沒有任何花紋,但是我們注意到胎面上有幾組5個一排且深淺不一的小洞。其實這就是賽胎的磨損線,一般磨損到只看得見2個洞時就需要更換了。
倍耐力每年都會對各種比賽的數據進收集研究,然後根據車型的需求研製配方和對胎面花紋進行相應調整。無論是F1還是其它賽事都是如此。今年配方的調整很大程度得益於去年法拉利挑戰賽美國站中得到的數據,得益於這條賽道比較特殊的路面為新賽季輪胎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從廣義上來看,輪胎就是一個集各種需求和矛盾的綜合體。既要有耐久性,同時還必須有抓地力,在乾濕地上能跑得快,在溼地上也要能抓得住。所以輪胎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突出某一個細節的配方。
同時,輪胎又是對車輛性能的成就。正因為擁有了綜合能力更強的輪胎才能為車輛配備動力更強的引擎和下壓力更大的空氣動力學套件,一切性能發揮的前提就是剎得住車和抓得住地面。
同時賽事也是輪胎企業最好的試驗場,通過比賽所投入的資金來研發更多技術,用以提升車輛和輪胎產品的性能。從輪胎的角度看,每年都會有新的元素,無論是配方,還是輪胎結構,亦或者是原材,都會有更新,最終這些通過賽車研發出的技術會轉化到民用胎上。
正如Gianfranco Vaccari所描述的那樣,10年前還是底盤調校工程師的他怎麼也想不到,今天的輪胎性能能夠支撐如此高標準的加速、剎車和彎中抓地力的要求。這就是賽事存在的意義,它一直推動著整個輪胎行業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