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北京京劇院而立之年的喜與憂

2021-02-08 京劇連載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趕快購買吧!


2009年03月16日16:04  北京商報


時任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 

  「京劇就應該隨行就市,藝術上要具備特點、思想上有亮點,更要尋找市場賣點。」3月13日,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接受本報專訪時擲地有聲。1979年春寒解凍中,北京京劇院掛牌成立,當年「五大頭牌」、「四大名旦」的深厚底蘊讓北京京劇院光環籠罩。30年芳華,彈指一揮,在「觀眾都流失了、京劇要尋找市場」的大氣候中,步入而立之年的北京京劇院如何尋求生存空間?幾經探索沉浮,它又將如何打拼出自己的市場?

  讓黑頭髮記住「京味」

  「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姓的是『京』。」王玉珍談到京劇改革時表示。

  「人大的同學們,戰爭馬上就要開始了」, 朱買臣和崔氏爭吵之前冒出這麼一句;大雪天裡,朱買臣感嘆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唱完了自己又說:「噫,我是漢朝人怎麼唱起唐詩來了?」這就是融入了現代理念的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走入中國人民大學演出的情景,臺下觀眾不時被逗得開懷大笑。與現場觀眾互動的環節放入傳統京劇裡,「這演的是誰呀,演的是你」!一對青年男女看完戲後互相調侃。現代觀念與年輕人產生了共鳴。

  近幾年,幫助話劇走出困境的小劇場形式也被北京京劇院利用起來,北京京劇院陸續創作了《馬前潑水》、《閻惜姣》、《玉簪記》、《浮生六記》等劇目。說起觀眾的認可,一次一個6歲的小觀眾說,「離他們真近,我都看到他們的汗珠了,化妝和唱腔我都喜歡」。談到北京京劇院的獨創品牌——小劇場京劇,王玉珍來了精神頭,「小劇場京劇主攻黑頭髮群體,要根據現在社會的發展,使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理念,讓更多青年人、黑頭髮觀眾喜歡上京劇」。

  小劇場京劇沒有自己的「據點」

  據了解,小劇場京劇的製作成本得二三十萬元,演出成本包含場租和演職人員的勞務費,演出一場成本在5000元左右,小劇場京劇雖然是北京京劇院的獨創形式,但要形成品牌和氛圍,必須有駐演的劇場。北京京劇院演出經理朱甲告訴記者,小劇場京劇通過商演和政府扶持,回收成本沒問題,但北京京劇院缺少自己的劇場,如果分散著演出,還是形成不了氣候。

  雖然小劇場京劇做了可貴的探索,但將京劇一刀切推向市場肯定不行。而且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走進劇場看京劇的青年觀眾比例也就佔10%到20%,朱甲認為,人的閱歷問題決定很多人在40歲之後沉澱下來才可能成為京劇的潛在觀眾。而且,就算跟話劇演員比普通京劇演員的酬勞都算是低的,演一場話劇往往給200元錢,而京劇龍套演員在新編戲中的酬勞也就是100元錢,演員積極性不好調動。

  「現在大學生或年輕人偶爾看一次沒問題,但讓他們掏錢買票看很困難。真正掏錢買票的京劇鐵桿畢竟是小眾;另外就是上了點歲數的觀眾愛好京劇,但說實話,常規京劇演出280元至580元的票價對普通人來說也挺貴的。小劇場去各地演出,要付場租、人員勞務費,如果一場只賣幾張票,肯定扛不住,靠這種方式來培養觀眾,真賠不起。」


  京劇要隨行就市

  「去年北京京劇院共演出1100多場戲,實現票房收入1700多萬元;相比2007年近1000場的演出、1500萬元收入和2006年1300多萬元的收入,市場營銷見到了成效。」王玉珍告訴記者,京劇就應該隨行就市,因為只有多演出才能多收入,同時也是演員學習和交流的好機會。現在大家思想觀念上也在不斷轉變,有人舉辦生日宴請我們演員去演出,大家也能放下藝術家的身段,欣然接受。去年劇院的三個團各自收入都在四五百萬元以上。

  「市場營銷這塊也是我們主抓的重點,當年我當演員時,只要演就有人看,光在辦公室接電話等人請就能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是銷、供、產的市場格局。京劇要在市場探索中出精品,藝術上要具備特點、思想上有亮點,還必須尋找市場賣點。」

  各團每年260萬-300萬經濟指標

  在劇院經濟指標和場次指標的衡量下,三個團之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態勢,各團有各團的高招,王玉珍表示,「梅團和一團的經濟指標是300萬元,青年團以薄利多銷為主,但也必須完成260萬元的經濟任務」。三個團走出了北京,開拓全國市場,建立了很多演出基地,像一團就在保定等地站穩了腳跟,一個先決條件是依靠名角的個人魅力來開拓市場。很多市場都是團長們靠自己的名角效應「拼」出來的,在全國形成了網狀的定點演出點。像北京青年京劇團一直佔領著東北線的演出,現在又跑開了臺灣地區市場,團長遲小秋剛來團裡時,臺灣的演出商就邀請她赴臺演出;而梅團的演出基地是河北一條線,包括霸州、廊坊等地的演出,並與廊坊商業銀行、華夏銀行等企業達成合作關係。現在梅團已經是霸州市「月月唱大戲」工程的主要演出團體之一,演出費一場最低6萬元。在京城最大的全封閉戲樓、朝陽區「大戲樓」裡,梅團每天都會上演一個半小時的折子戲,一場戲8000元,這一個項目一年就收入270多萬元,梅團年輕武戲演員每月工資能達到四五千塊錢。

  合併能盤活京劇市場?

  北京京劇院三年實現票房收入跨上三個臺階,其實也是嚴峻現實「逼」的,「現在在職人員400多人,退休人數500多人」。三個團的演出收入要支撐近1000人的開支,負擔可謂不小。

  有業內人士感嘆,京劇人的現狀基本處於能夠解決溫飽的階段,但追求高的享受很難。而外地院團一場演出,演員分到的也就十幾二十元錢。像日本歌舞伎一樣真正被當成日本國粹來養是國內京劇人可望不可及的,現實是國家要給太多的院團撥款,負擔太重。省級、地市級院團太多,惡性競爭導致京劇的廉價。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如果把地方不景氣的院團適當地收了,全國只保留兩家劇院和兩家後備的人才培養基地,國家以有限的撥款,加之劇團的創收,京劇將活得很好。

  「我先後在日本待了將近4年,發現日本對傳統藝術的資助來源於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撥款,另一部分是來自民間的資助或者贊助,歌舞伎藝術等傳統表演受眾雖然是小眾,但卻是穩定的,所以對它的贊助和弘揚才有意義。」陳少峰認為,國家需要資助傳統藝術,但前提是必須有受眾。而且要來國家撥款,只能解決工資,沒有受眾就弘揚不了民族藝術,京劇應該學會爭取社會贊助。

  改制遵循「邁小步、不停步」

  「這一屆的院領導班子為京劇院發展制定了品牌、人才、營銷三大戰略。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京劇院既有一批50至80歲的優秀藝術家,近年來又在人才建設上做了有益探索,構建了20、30、40不同年齡段的藝術中堅力量。在學習、吸收老藝術家創作精華的同時,把更多的力量下在中青年演員的培養上,以王蓉蓉為代表的40多歲演員成為了臺柱子;20至30歲青年演員的培養也頗有成效,在剛結束的第六屆CCTV京劇大賽上,我們的13名參賽選手獲得5金、7銀、1優秀的好成績。」

  談到京劇院的改革舉措,王玉珍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京劇院就已經進行「邁小步、不停步」的改革,趙燕俠當時就承包了劇團,帶著劇團出去「找飯吃」,按收入給演員發工資,這個團絕對比別人掙得多。「1989年,我擔任四團團長時就採取競聘上崗,每兩年與演員籤訂一次聘任合同,誰演不好,就讓他待崗。」另外,京劇院在精兵簡政方面也在不斷探索,讓一些不適合原崗位的行政人員轉崗;距退休5年內的員工,以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內退,光去年就騰出了50多個崗位,現在行政人員的比例也大大降低了。

  商報記者 李瀛/文 王曉瑩/圖

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京劇院的「五虎上將」
    北京京劇院作為重要的京劇院團之一,在早些年就有馬譚張裘趙的最強組合。時至今日依然是名角輩出,今天小便就來聊一聊北京京劇院的"五虎上將"。一:杜鎮傑杜鎮傑是北京京劇院老生的臺柱子了,他受教於譚元壽、遲金聲、葉蓬、歐陽中石等京劇名家。同時杜鎮傑的嶽父還是馬長禮先生,馬長禮先生是譚富英的弟子,馬連良的義子,同時他又專研楊派唱腔。
  • 北京京劇院在疫情大考中行穩致遠
    疫情期間,北京京劇院上下齊心協力、以「藝」抗疫,在零感染的基礎上推進劇目創作和線上宣傳,用藝術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充分體現出了國家級重點文藝院團的姿態與擔當。正是由於北京京劇院嚴格的安全防護工作和細緻入微安排,才保證了劇院「零感染」,為到場排練的演職人員吃下了定心丸。
  • 布布晉級12強喜憂參半,王嘉爾說出了「喜」,黃瀟說出了「憂」
    《這就是街舞3》全國12強終於誕生了,雖然比賽的賽制讓人感覺有些不太公平,在晉級的選手中有一些選手的實力還不如被淘汰的選手,但是依然還是恭喜晉級了全國12強的每一位選手,對於晉級了全國12強的選手來說,能夠晉級應該是一件喜事,但是對於布布來說,晉級全國12強卻是喜憂參半,王嘉爾說出了「喜」,黃瀟說出了「憂」。
  • 北京京劇院的組成:四大劇團合併,組成最強陣容
    北京京劇院的最初組成可以是精英薈萃,這才有了後來的馬譚張裘趙的五大頭牌的最強組合。今天小編就來了聊一聊北京京劇院最初組成的幾大劇社。一:馬連良劇團北京京劇院的一部分馬連良劇團是有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創立的。
  • 北京京劇院將啟動京劇等級考試教材編寫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在北京京劇院日前舉辦的「流派經典劇目展演」新聞發布會暨「京劇考級教材出版」籤約儀式上,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京劇院與上海音樂出版社正式籤署了京劇藝術等級考試教材編寫、出版合作協議,計劃在京劇教材編寫、出版,發行等方面開展具體而長期的合作。
  • 12.18~12.20丨「青春馨聲」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匯報演出
    丁一鳴200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附中  2013年保送到中國戲曲學院宗張派,師承薛亞萍、張萍、閻桂祥現北京京劇院演出培訓中心演員
  • 北京京劇院《宋家姐妹》將登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
    6月12日,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媒體見面會在宋慶齡同志故居舉行。北京京劇院副院長秦豔,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艾多,《宋家姐妹》主演遲小秋、張建峰、譚正巖、沈文莉,北京京劇院市場開發部主任朱甲、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副團長黃京平、北京晨報社相關領導及20家媒體和部分戲迷一同參加了見面會。
  • 人生:無人不是憂喜參半、悲歡交集的
    人生有誰不是憂喜參半,悲歡交集的。
  •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一行到訪阿拉丁集團_快訊_宏觀_經濟網_國家...
    12月15日,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一行到訪阿拉丁控股集團,與集團董事長陽仁強等進行會談,雙方圍繞設立「京劇社群經濟實驗室」,推動國粹京劇創新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並達成共識。陽仁強首先向劉侗一行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阿拉丁集團推動社群經濟發展的創新實踐。
  • 遠嫁的喜與憂,看看作者筆下怎麼說,珍姐演唱《遠嫁女之憂喜》,作詞:王家球!
    長大後,逐漸明白,舞臺裡是有故事的,人間的喜悲哀樂,盡在那些唱唱念念之中。讓你笑得前俯後仰,開懷大笑,也能讓你一瞬間淚流滿臉,激發了你愛恨分明,也能讓你充滿英雄鬥志。文生英俊多悲慘,正旦漂亮多憐愛,雜仔雜婆總來牽線,這些都是戲劇最常出現的劇情。雖是如此,但每一本戲都能讓人流連忘返。特別是雜仔,唱念口白,天文歷史人情百態樣樣能,說得你笑也說得你哭,讓你刻骨銘心。
  • 一位高血壓患者的憂與喜
    一位高血壓患者的憂與喜 2021-01-0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京劇院「流派經典劇目展演」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
    時值徽班進京230周年,北京京劇院12月將在長安大戲院舉辦言(菊朋)派、餘(叔巖)派、奚(嘯伯)派、楊(寶森)派經典劇目展演。展演期間,由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杜鎮傑,國家一級演員楊少彭、張建峰,優秀青年演員譚筱羽、由奇、王寧、王若丁等眾多名家新秀帶來精彩演出。同時,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張慧芳,國家一級演員韓巨明、包飛、方旭也將傾情加盟,聯袂上演《六出祁山》《紅鬃烈馬》《白帝城》《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範進中舉》《伍子胥》《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楊家將》等劇目。
  • 北京京劇院用一首首新創作的京歌向英勇無畏的逆行者致敬 向戰鬥在...
    北京晚報訊 「看江山歷劫難從容淡定,從來是炎黃子孫笑春風。」抗擊疫情期間,北京京劇院用一首首新創作的京歌向英勇無畏的逆行者致敬,向戰鬥在一線的無名英雄致敬,將他們為國分憂、為民擔當的精神譜進旋律,納入唱腔,以此號召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中華兒女堅定信念,團結一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熱薦|「箏戲雅樂」 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奏員尚靖雅將舉辦京劇...
    2020年1月21日上午,北京京劇院舉行了「箏戲雅樂」——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奏員尚靖雅京劇古箏音樂會新聞發布會。與會領導、嘉賓合影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北京京劇院副院長李師友,著名戲曲音樂家、作曲家朱紹玉,北京京劇院演出培訓中心黨支部書記朱甲,北京京劇院綜合業務部主任孫鵬,北京京劇院市場開發部主任富博洋,北京京劇院舞美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高雲霄,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鄭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倩,青年作曲家方健
  • 北京京劇院譚派經典劇目展演 | 名家新秀聯袂演出
    作為北京京劇院內設機構,研究所以演出、挖掘、整理和搶救譚派經典劇目,研究總結譚派藝術理論,創新譚派劇目,開展譚派藝術學術交流活動,培養譚派後備人才力量,整理譚派藝術資料等作為主要活動,以期推動譚派藝術在當代的發展。
  • 《滿江紅·憂喜相尋》蘇軾
    滿江紅·憂喜相尋宋代 • 蘇軾董毅夫名鉞,自梓漕得罪
  • 馬派經典劇目展演·紀念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北京京劇院流派藝術傳承
    演出時間:8月21日—25日演出地點:長安大戲院線上付費直播平臺:快手APP演出時間:2020年8月21日 19:30演出地點:長安大戲院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薛仁貴  ………  朱   強柳迎春  ………  魏海敏                      (特邀)薛丁山  ………  梁軍委鼓師:封千、白龍琴師:趙旭、舒健舞臺監督:徐帥帥演出時間:2020年8月22日 19:30演出地點:長安大戲院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
  • 原汁原味 修舊如舊——北京京劇院復排三出傳統大戲的非常意義
    原標題:原汁原味 修舊如舊——北京京劇院復排三出傳統大戲的非常意義文物保護講究「修舊如舊」,避免「修舊如新」,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戲曲舞臺,特別是崑曲、京劇這種古典戲曲。去年入冬以來,北京京劇院恢復上演了三出「傳統大戲」:《鳳鳴關·天水關》《封金·挑袍》《普球山》,對觀眾來說,有更多好的傳統戲可看是一種幸福。
  • 王雁林:《樂隊的夏天》喜憂參半,喜的是年輕樂隊,憂的是老樂隊
    喜的是什麼?其實我年輕的時候也聽搖滾樂,從最早的崔健,到後來的黑豹、唐朝、指南針樂隊。包括高旗成立的超載樂隊的作品我都有聽。但是年紀慢慢大了,到現在也很多年沒聽了,但現在偶爾去一些音樂節或者是酒吧的時候能聽到。
  • 促交流·興文化丨雲南省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再攜手
    畢業於北京戲曲職業藝術學院。跟隨王志怡,李喜鴻,程榮,李文敏老師學習。學演劇目《二進宮》《樊江關》《百花贈劍》《遊園驚夢》《六月雪》《賀後罵殿》《朱痕記》等劇目。2016年拜在京劇程派名家遲小秋門下學習演出了《三娘教子》《文姬歸漢》《玉堂春》《紅拂傳》《鎖麟囊》等劇目。1999年參加了中央三臺全國直播首屆「少兒京劇展演」,1999年參加了全國「四小程旦」評選,獲得了「程派新秀」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