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尚爾戰役》是保羅·格羅斯執導,保羅·格羅斯、卡洛琳·達芙娜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帕斯尚爾戰役的四個月內。帕斯尚爾戰役爆發於1917年,參戰雙方主要是德國與英國。
《帕斯尚爾戰役》講述了一個受傷的軍官(保羅·格羅斯飾)愛上一名護士(卡洛琳·達芙娜飾)的故事。他與患慢性病的護士弟弟一起,協同加拿大士兵在帕斯尚爾的戰場上同敵人作戰。
帕斯尚爾戰役又稱為第三次伊珀爾戰役,於1917年7月31日開始,英軍希望趁6月梅森戰役的勝利,攻擊佛蘭德沿海的德軍潛艇基地,以加速德國的崩潰。在經過16天的炮火準備(3000門火炮發射了450萬發炮彈)之後,會同法軍以16個師的兵力,向伊珀爾附近的德軍展開猛攻。當時大雨使地面變為一片沼澤,分散配置的聯軍及其陷在沼澤內的坦克成了德軍射擊的靶子,雙方的飛機也不能發揮作用。聯軍連續的進攻,只從出發地向前推進了6公裡,1917年11月10日戰役結束。聯軍傷亡近30萬人,德軍傷亡27萬人。
這場一戰期間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從1917年7月3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6日。英軍統帥率領部隊攻佔比利時的帕斯尚爾,以摧毀德軍在該地的潛水艇基地。在這場傷亡人數驚人的殘酷拉鋸戰中,盟軍共有32.5萬人傷亡,德軍則有26萬人傷亡,戰爭最後以英軍和加拿大軍隊攻佔帕斯尚爾而宣告結束。
《帕斯尚爾戰役》是第3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加拿大影壇巨星保羅·格羅斯身兼該片編劇、導演、主演和製片人。格羅斯說,《帕斯尚爾戰役》的靈感來自他祖父的親身經歷。他祖父因在一戰期間殺害一名無辜的德國少年而抱恨終生。格羅斯旨在通過影片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盟軍雖然勝利了,但這種勝利並不純粹,因為眾多的參戰將士終生遭受著恐懼、悔恨等精神折磨。
這不是戰爭片。也有槍戰、炮火轟鳴、肉搏廝殺和斷臂殘肢,但卻是地地道道愛情片,準確的說是以戰爭為背景的愛情影片。 戰場上時間停滯的那一刻。David的十字被縛造型太過於巧合,但當中士負傷後跪在跟前的時候,鏡頭拉遠給了一個遠景鏡頭,我才知道這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一個象徵。但卻說不好內涵,也許是對影片所隱含的深層矛盾的思考——厭戰與為國而戰。從個體的角度,戰爭是殘酷的;從全局的角度,為國而戰是義不容辭的,這是影片的主要矛盾。 個人也非常讚許中士與德軍士官的眼神交流和點頭的那一段,那是男人與男人的無聲的交流,是暫時放下國籍與敵意的「純粹的人」的交流,這使得戰場上停火了一小會兒,天忽然晴了,還有忽現的藍天下的鷹隼。
這片子很美,特別是山坡上那一段,遠處的河流、進出的草地、油畫般的畫質,陽光下男人和女人金黃色的輪廓。女主角很美,是那種移動的美,是那種用相機和用DV會拍出不同效果的類型的人,也可以叫做氣質,或是風情。 關於ML的橋段,大家通常把這個詞英譯後然後簡化,稱作「ML」,也許是直接道出會顯得太「白」了,也或者是易於引起遐想。但這樣的ML鏡頭,很自然很純潔,幾乎任何人都可以直視它並稱呼它「情色片段」。我想起好像是叫做《情色電影》的那個搞笑片子,一整部的唧唧歪歪,卻在高潮處安排了一段充滿愛意的純真「ML」。這裡的更美,sarah的撤步、半轉身、回頭、一個多餘的小動作,然後是表情至上...中士註定會戰死沙場,這是戰爭的殘酷。在矛盾中徘徊了一整部電影後,導演在片後的字幕介紹了戰爭的概況,也給出了導演心中的答案,先是厭戰,然後是為國而戰,最後是為有意義的戰爭而戰。
影片的場景布置很不錯,戰爭場面逼真,在後方也有不少場景的選擇很不錯,特別是最後一大片墓碑和山坡頂上的黑馬,很寫意的感覺。演員的表演都算上乘,全片看完後,雖然沒有太多亮點可以指出,但要找出些缺點或是可以改進的地方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