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文化,現在的年輕人恐怕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會是藝伎、富士山或和歌,而是更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事實上,「二次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畫片確實已經成為了戰後日本文化對外輸出的中流砥柱。在東京2020年奧運會的8分鐘宣傳短片中,大量動畫形象和運動員一同出現,甚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人也玩了一回Cosplay,以「超級馬裡奧」的身份登場。我們熟知的日本動畫多為近五十年的優秀作品,卻很少有人知道,今年——2017年——是日本動畫的10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百年間,日本動畫都經歷了些什麼呢?
一、最初:短短五分鐘的黑白默片
1917年是日本動畫史上神奇的一年,就是在這一年,三位日本最初的動畫導演不約而同地分別公映了自己的作品。它們分別是下川天凹的《芋川椋三玄關番之卷》、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合戰》及幸內純一的《塙凹內名刀之卷》。也因此,這三位日本動畫的創始人被當代的動畫人們敬稱為「日本動畫之父」。儘管這三部作品也都不過是五分鐘左右的黑白默片,但在電影院上映時卻引起了不少的轟動。與現在流行的賽璐璐繪法不同,最初在繪製動畫底片時,需要把背景和人物同時繪製在一張圖上,這樣的龐大的工作量也使得動畫的製作成本節節升高。日本這三位動畫之父也在海外的影響下才決心花費大量資金製作自己的動畫影片。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動畫製作也和經濟實力有著一定的聯繫。
然而十分遺憾的是,上述三部動畫短片也未能躲開戰爭的動蕩,至今只有《塙凹內名刀之卷》一部尚存。各位看過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搜一搜這個動畫,現在看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二、政治與戰爭:戰時內宣的重要手段
動畫製作不僅和經濟基礎有著直接的關係,實際上,它與政治、甚至戰爭也密不可分。美國迪士尼的動畫代表角色米老鼠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傑出的戰時宣傳貢獻。而另一代表角色唐老鴨本身就和美國海軍脫不開干係。唐老鴨的水手服原型即是美國海軍的軍裝,在戰時的動畫中,他更是直接換上了正規的軍裝與日本的海軍鬥智鬥勇。甚至在戰爭結束後的1984年,美國軍方為了紀念唐老鴨這一英勇的軍人形象,授予了這位動畫角色上士的軍銜。
同樣,日本在第二次大戰期間也抓住了利用動畫做戰時內宣的這根弦。戰時的日本社會也有「不能輸給迪士尼」、「不能讓我們的孩子看反日動畫」的聲音,但由於戰時資金的緊張,日本動畫的製作技術還不能與迪士尼等公司相媲美。今日的我們無法直接接觸那樣瘋狂的年代,但作為結果我們能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第一部中篇動畫電影誕生了——《桃太郎的海鷲》。該動畫被當時的日本政府稱為一項國家政策,由日本海軍省協助製作,在日軍佔領菲律賓的1943年上映。其內容以日軍偷襲珍珠港為模板,講述了主角桃太郎作為隊長空襲島嶼,戰果纍纍的故事。這樣一部毫不掩飾、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動畫電影旨在激起日本國內青少年高昂的戰意,票房收入高達64萬日元。按照當時一升米等於0.5日元的匯率計算,大概相當於今天的4億8千萬日元的票房收入。雖然和今日大製作的動畫電影的市場無法比較,但也幾乎相當於日本動畫《聲之形》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的首周票房收入了。在當時,這已經是一種空前的成功。這裡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戰時日本國民性的瘋狂。於是,面臨饑荒仍喊出「一億玉碎」口號的日本在1945年4月推出了第二部「國策級」長篇動畫電影《桃太郎:海之神兵》,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宣揚侵略他國的軍國主義思想。然而,握槍的日本青少年們再喜愛這部動畫也無法扭轉鮮血淋漓的戰局,4個月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桃太郎的軍旅動畫故事也徹底落下了帷幕。
三、戰後:輝煌到娛樂至死的御宅文化
從大正時代開始,一直到昭和初期,日本的影片幾乎都是黑白默片,畫面上需要出現專門的解說文字,或者需要專門的人來解說影片。現在流行的動畫《暗芝居》系列就模仿了這種形式。而在戰爭期間,日本的動畫製作技術與自身相比也突飛猛進,除了有了配音、配樂之外,還運用了大量較為先進的攝影技術,例如上文提到的《桃太郎》系列動畫就使用了立體的4段式攝影機,讓戰鬥場面更為精細、逼真。或多或少,軍國主義也為日本動畫技術的發展貢獻了些許的力量。到了戰爭結束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動畫都是一片空白。動畫製作與一國經濟息息相關,在面臨溫飽問題之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被暫時擱置了。那個時候的日本主要引進迪士尼或前蘇聯的動畫播放。此時世界的動畫製作水平已經進入了全彩的階段,讓孩子們耳目一新。不甘示弱的日本自然也希望本國的孩子們能夠更喜歡本國的作品,於是在生活稍微改善的1956年,製作了日本的第一部長篇全彩動畫。這部動畫還與中國相關,它是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的同名動畫,由今天的東映公司製作,拉開了日本戰後動畫蓬勃發展的序幕。
接下來日本動畫的發展我們國人也耳熟能詳了。60年代,手塚治虫和他的《鐵臂阿童木》統治了孩子們的童年;70年代,《一休》、《花仙子》、《哆啦A夢》、《銀河鐵道999》等名作琳琅滿目;80年代,宮崎駿、高畑勳等知名動畫導演開始活躍,JUMP系的《龍珠》、《聖鬥士星矢》也步步緊逼,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90年代,《名偵探柯南》、《海賊王》等今日幾乎家喻戶曉的動畫作品集體大爆發,可以說日本動畫終於等來了它的巔峰。
然而,進入日本動畫逐漸走向商業的21世紀,尤其是近十年,「快錢」的模式也逐漸腐蝕了動畫製作人的思想。一部動畫的DVD銷量幾乎成為了衡量動畫作品的唯一標準。於是,為了討好被稱為「御宅族」的粉絲們,標籤化的角色、模板化的劇情和擦邊球的情色成為了商業動畫保證銷量的三個「必勝法寶」。被諷刺為「名作之壁」的動畫《Infinite Stratos》更是開闢了「只要角色好看,哪怕劇情再垃圾也能賣到手軟」的先河。如今的日本,每年有超過200部動畫上映,這樣的數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其中,失去了內涵的動畫正在急速膨脹。而「御宅族」一詞也從原先的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仿佛看動畫的都是些只喜歡紙片美女帥哥的「宅男」和「腐女」。
四、當日本自衛隊遇到了動畫
商業化模式一味地討好「御宅族」群體的同時,也培養了更多的「御宅族」。這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甚至也包括軍事。在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加賀」的司令部會議室內,桌上擺放的竟然是《艦隊collection》的周邊產品。陸上自衛隊千葉縣木更津市駐屯地更是一下子推出了「四姐妹」的女性自衛官卡通形象。現在日本各地的招兵海報也常常出現動畫相關的內容,例如在今年日本自衛隊東京地方協力本部的自衛官募集海報上,出現了被中國觀眾戲稱為「抗中奇俠」的動畫角色司波達也,往年海上自衛隊的招兵海報中也大量出現《艦隊collection》的角色。甚至在2015年和2016年,日本陸上自衛隊親自協助製作了兩季TV動畫《GATE奇幻異世界》(日本原名《ゲート自衛隊彼の地にて、斯く戦えり》),用以宣傳自身高超的戰鬥水準和向「御宅族」們招兵買馬。該動畫中,日本「自衛隊」同時擊退中美俄三國「特種兵」的荒謬情節或許比動畫本身還要出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動畫在展現「自衛隊」誓師大會的場景時出現了日本軍旗「太陽旗」,但在英文版的畫面中,製作方卻把這一旗幟刪除了。日本電視臺「學院革命(スクール革命)」的欄目組報導,一位男性自衛官入伍的理由竟然是為了給遊戲裡的紙片美少女充值,而自衛隊是他能夠找到的唯一有穩定收入的工作。聯想起日本自衛隊曾爆出過為直升機噴動畫少女塗裝、在坦克裡看動畫的傳聞,不得不感嘆,似乎發生這樣「上行下效」的事情也並不奇怪。
當日本自衛隊遇到了動畫,一方面,這意味著日本再次運用動畫開展軍事方面的內宣活動,另一方面,對於一國軍事實力本身而言,當軍人是「御宅族」時,這究竟是福是禍呢?
從1917年的黑白默片開始,日本動畫經歷了被當做軍國主義內宣的利刃的遭遇,迎來了戰後爆發式的輝煌,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商業化的運作模式讓「萌」泛濫到了日本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與日本自衛隊碰撞產生了化學反應。日本動畫這100年的歷史,可謂是跌宕起伏。如今,日本動畫業界也充滿著「工資低」、「後繼無人」、「未來屬於3D」的唱衰之聲,那麼未來的路要如何走?能否迎來下一個100年?這一切不僅是日本從業者要思考的,更是被「御宅族」的市場所決定的。同時,中國動畫正處在崛起、對外輸出的重要階段,相信日本市場的這些經驗也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