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海倫,「故鄉」 展覽現場,2020
圖片提供|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馬海倫,出生於中國新疆,18歲離開故鄉遠赴到紐約視覺藝術大學求學,畢業於攝影本科及時尚攝影研究生專業,現在上海生活與工作。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馬海倫帶著她的個展「故鄉」回到了老家新疆。當時我們曾以此為契機,邀請她做客(歡迎點擊閱讀),分享她眼中與眾不同的新疆。
在紐約,馬海倫目睹了時尚攝影夢幻表象下的虛無,而她想要拍攝更真實的人,更真實的情感。於是自2018年開始,馬海倫就選擇用自己獨到的時尚觀,持續不斷地拍攝新疆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進而顛覆人們僵化的認知,挖掘出新疆更多元的一面。在此,我們很高興再次邀請到馬海倫,就其在此次『點亮屏幕』中所呈現的系列「敞開工作」。
1
2018年3月,喀什。
拍攝《家鄉》系列的時候,在一個當地人家。這個維吾爾族媽媽最吸引我的是她的眼睛,當時我們在小巷裡面轉,迎面就碰見了這個阿姨。她有一雙特別漂亮的淺灰色的眼睛。這是我在她家裡和她女孩一起給她打扮
1
2018年 3月,阿合奇縣。
在當地的一戶柯爾克孜族家裡。這個小男孩給我的印象很深,調皮又虎頭虎腦,說不拍照不拍照,但是很有鏡頭感。
因為這種在路上的拍攝方式,我都是儘量輕減自己帶的設備和東西。特別感謝我的朋友當時一路上都幫我舉燈。
我非常喜歡並且享受這種在路上的拍攝方式:有一個大概的想法,有一個大概的目的地,在路上觀察和感受這個地方,讓「命中注定」的緣分帶著我去尋找我想要拍的人。
跟他們聊天,拍攝他們,哪怕拍攝過程只有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這種直觀的方式,不僅讓我了解他們的世界,也讓我了解新疆,了解攝影的魅力。
1
2017年 7月,暑假。
這是2017年暑假,我去北疆的拍攝過程。那次拍攝更像是一次練習,為了之後拍攝做鋪墊。我當時是受到理察·阿維登(Richard Avedon)的《在美國西部》(In the American West)的啟發,很想拍拍新疆各族的生活百態。
在那次拍攝中,每到一個村口或者不錯的地方,我就會支起我的背景架,然後問來往的人:想要拍照嗎?雖然當時我的攝影還是很稚嫩,但是這為期一周的攝影之旅對我之後的創作影響很大。
1
這也是2017年的暑假。
在北疆的拍攝旅程中,我們無意去了一個未對遊客開放的地方——黑河牧場,在喀納斯景區的腹地,沒有信號、沒有電燈、自來水、沒有一切城市生活的便捷。
抵達那個地方,我們必須開車翻過一座山。我記得在翻山的過程中還下起了冰雹,而是到了山頂又是一片陽光明媚。正是在這個草場上,我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哈薩克族牧民和他們的生活。
我們臨時決定在這個牧場住一晚。第二天我們就碰見了一個哈薩克族男孩,俄熱斯。在我同那個男孩及其家人的相處中,我深深被他的天真所吸引,我們一起在草原上玩,一起拍照。那絕對是2017年的高光時刻。
作品圖錄
© 馬海倫,《哈薩克新娘》,2019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新疆時尚指南》,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故鄉》,2018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南疆》,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南疆》,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南疆》,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新疆時尚指南》,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 馬海倫,《新疆時尚指南》,2020
圖片提供 |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烏魯木齊)
關於畫廊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是中國新疆地區第一家國際藝術中心和當代畫廊。作為一家社會企業,高臺的成立願景是以文化藝術實現跨區域和跨議題的對話,並推動新疆本土文化藝術事業的交流發展。 高臺首個空間位於烏魯木齊時代廣場。其創始人馬星出生成長在新疆,畢業於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持有新聞學學士和國際事務管理碩士學位,是蘇世民學者和亞洲協會青年訪問學者,曾在北京、紐約、杜拜和日內瓦訪學及從事非營利組織管理、政府諮詢等工作。 目前,高臺主要代理和關注中國新疆和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當代藝術家,以及有關文明互動,可持續發展和性別有關議題的當代藝術創作。
原標題:《敞開工作|馬海倫:不斷在路上觀察和感受,讓「命中注定」的緣分帶著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紀實攝影,新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