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我再不更新,有點像「號騙」對吧。其實主要是因為懶。
很多事情都需要時間,養病需要時間,減肥需要時間,把過敏臉養好能化妝也需要時間……想做的事情又太多,所以永遠是一事無成啊,就像開這個公眾號一樣。
今年大概有兩個月的時間都在病臥期,幾乎沒有登錄過這個公眾號平臺,所以給我留言的朋友對不起了,我基本上都沒有看到你們的留言和消息,看到的也超出期限回復不了了。
在金馬獎期間出差時,狀態依舊不是太好,所以能說的比較有限。比較慶幸,在臺灣看到了今年非常重要的兩部電影《大佛普拉斯》和《血觀音》,以及還猶抱琵琶的《刀背藏身》。另一大驚喜是文淇這個小女孩。
先說說《嘉年華》吧。
之前在威尼斯看到《嘉年華》,覺得十分驚豔,全程顫抖著看完。如波米形容的那樣,這是一部歐洲電影語法美學的作品。雖然風格上對世界電影而言沒有突破之處,但在華語片角度還是執行得非常到位。而在內容和題材的加分項上,該片是今年最不應該被忽略的電影之一。它的缺點在於部分人物線最終缺失(小文母親),部分情節的達成稍顯戲劇化(發布會段落)。整體還是一部四星佳作。
以下節選自我在威尼斯發出的《嘉年華》影評:
《嘉年華》講述的是初中少女小文和欣欣遭遇中年男人「劉會長」性侵之後發生的故事,在案件發生的同時,作為目擊者的另一位16歲流浪少女小米則正在為生計而躊躇。雙線交錯並敘的進程中,男權社會的陰影籠罩在少女們的周圍,有人進行了痛苦不堪的自我修復,有人則備受打擊實現成長和覺醒。
對於中國影片而言,該片無論是講述少女性侵案的題材,還是黑暗與希望並存的結局,都相當大膽。
《嘉年華》中,男權社會的塑造非常顯著,文宴作為一個女導演,在這件事上顯得更為敏感,片中的性侵者、警察、案發地主人、社會混混,乃至女孩的家長本身,無論身份階級,都昭示了各種男權象徵——
性侵者頗有勢力,本就好欺壓下屬,看到未成年少女就大展獸性;警察王隊長一方面與性侵者勢力有所勾結,一方面也以有色眼光看待被性侵的少女,先是引導案件純屬少女醉酒勾引,後又聯合無良醫院強行向媒體宣布少女未被性侵;案發地旅館的老闆為保自己的生意而隱瞞實情,並威脅兩個女服務員就範;社會混混則以欺騙和誘導的方式,榨取底層女性的價值。
而被性侵少女的家長的狀態,則展現了中國傳統社會關係的負面影響。欣欣的家長為了息事寧人,選擇了「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欲以獲得賠償來抵消官司,反過來協助壞警察和性侵者,態度令人髮指,可他們的理由讓觀眾不得不悲哀地發現,或許很多人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小文的家長則是中國式離婚家庭的代表,養育關係懦弱畸形,作為監護人的母親對小文疏於引導,令她吃了大苦頭,而父親則常年缺失,直到發現女兒遭性侵才明白要以父愛關懷。
此外,本片還反映了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少女被性侵後長時間沒有認識到事件的嚴重性,欣欣甚至相信父母的欺騙認為身體沒有問題。而在法律與道德準繩上的缺失,對於底層人群而言,更是顯得微不足道,小米明知道自己掌握了性侵案的重要證據,卻遲遲沒有交給警方和律師。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裡,沒有人關注女性受害本身,沒有人意識到性侵事件的惡劣性,面對惡勢力不知反抗只有妥協,人們只以利己主義的狀態存在,唯有作為女性知識分子形象出現的律師一角,有足夠正確的價值觀和視野去正視真相和救贖苦難。看來要正視和解決女性問題,還得靠我們女性自己的精英啊!
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道具——海邊的夢露雕像,如同女性圖騰一般存在,小米常徘徊在雕像下撫摸它的軀體,小文離家出走後則選擇了睡在這座雕像之下。最終,夢露雕像被男性社會拆除運走。小米在險些淪為妓女之時覺醒出逃,跟隨著夢露雕像飆車遠去。而另一方面,性侵案雖然已經取得決定性證據,但卻以警察和性侵者的勾結不了了之,這讓小文留下了絕望的淚水。導演只在臨近結尾的新聞聲音中,傳遞出壞警察和壞醫生東窗事發被調查的信息,或許這是為了通過審查進行的一種曖昧的處理。
在威尼斯競賽期間,我得到朋友的內部消息,說《嘉年華》可能會拿到最佳導演獎,不過這個獎項被最後一天放映的《監護權》拿到,或許是後者讓評委改變了主意吧。總的說來,《嘉年華》在威尼斯的獎項上最終無所獲還是比較可惜的。
文淇和周美君兩位小演員在《嘉年華》中的表現也讓我非常驚喜。之前我鄙視的「少年宮演技」在她們兩人身上完全不存在。
之前我特別喜歡《道熙呀》裡的金賽綸,如今中國終於出現這樣的小演員了。
雖然是少女性侵題材,文晏導演在一種讓兩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出表演指導,最終有非常好的效果,周美君的真摯表演令人淚下,可惜不知道為什麼被金馬獎忽略了。
這當中有一個拍攝倫理問題,未成年人在拍攝性侵或其他不道德內容時應當如何處理?其實國外電影的例子很多,在威尼斯我和同事也進行過很深入的爭論,也想請文晏導演一同探討,不過當時片方擔心敏感問題會影響公映,希望我把這些採訪問題隱去,所以我最終也沒有呈現這方面內容。文晏在金馬感言的時候也提到了一些,文淇只看一半劇本,周美君不看劇本,只主要刻畫和父母的關係。
當時《嘉年華》片方和文淇的經紀公司出現了一些誤會,如今看來都是茶杯裡的風波。在威尼斯沒見到文淇覺得有點可惜,看了她的片單後,立刻就定下了採訪的邀請。金馬獎提名出爐,她果然入圍兩項成為一個關注點,我也順利給她做了一期節目,預計在年底或年初推出。
挺有趣的是,文淇在影片裡總演一些比較硬的超齡角色,《嘉年華》裡的小米是那種獨來獨往、無所畏懼的流浪少女,《血觀音》裡更是個陰暗的「戲精」小姐。但她本人總是笑意滿滿的天真模樣,和她的年齡如此一致。所以稱她為「天才」也是由此而來。
如果我是演員,我肯定會非常羨慕她,她在這麼小的年紀已經達成了幾種完全不同的表演實踐。一是很傳統的電視劇表演,二是商業類型片的表演,三是長鏡頭文藝片回歸日常化的表演,可以說,她個性氣質中的不同面在這個過程裡被調動到銀幕上,也有非常大膽的藝術性嘗試,在幾部電影裡都不是白紙一張,跟偶像劇裡的小花鮮肉們完全是天上地下的難度距離。她只要能堅持下去,肯定是前途無量的。
她下一部能被大家看到的電影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演方木的養女廖亞凡,大約是女二號的戲份,據說合作後鄧超也對她讚賞有加。如果看過原著的應該知道這個角色對自己的養父也是有超齡情感的,想想也是很期待她的表現了。
說說《血觀音》吧。(涉及微劇透)
看完電影第一個形容詞就是「可怕」。當然,這和文淇也很有關係,因為剛剛對她建立深刻印象,又對片中她的表現很期待,看完心想,她這番表演經歷估計某些人是拍馬都追不上了。
《嘉年華》裡的文淇是以13歲演16歲打工妹,由於無人指引,對於性和情感還懵懵懂懂,為生計險些出賣身體。在《血觀音》裡她演繹的角色雖然沒有確切年齡,但應該也是十五六歲左右的少女,可說是提前嘗盡人生百態,比《嘉年華》更甚,一開場就在窺視性愛場面,其間與母親和「姐姐」進行博弈,與閨蜜和閨蜜男友陷入「一個人的三角」中,最後有吻戲,有被強暴的戲份。在金馬女配提名片段裡就是被強暴後她掙扎著昏昏沉沉走向火車尾的鏡頭。
看完《血觀音》之後也可想而知她能贏下葉德嫻和吳彥姝了,兩位老前輩的表現雖然都非常動人,但還在她們各自可想像的適應範疇內,文淇能完成那些戲份已屬高要求,更別說她還演出了屬於自己的氣質特點。片中的有幾次同劇情多敘述視角的展現,演員可以有兩次層次不同的表現空間,文淇都牢牢把握,有一場從病房跑出與惠英紅對視的戲份,兩人的眼神中各自變幻N種情緒和意味,文淇著實精彩而不落下風。
惠英紅此次斬獲影后也是實至名歸,雖然是女性群戲,但她的氣場和張力毋庸置疑,始終佔據上風,當然,相比她過去的角色而言,演這麼一個心狠手辣的女大佬並不算突破太大。
一直很喜歡惠英紅,小時候看過一個給我帶來童年陰影的角色是李嘉欣、劉錫明主演的那部《俠女傳奇》,惠英紅演劉錫明的姑姑,成天逼著劉錫明練武復國,最後被劉錫明走火入魔給劈了,被劈完臨死前她還很高興……
這片常在電影頻道放,我看過好多次。惠英紅當時也才30出頭,但在電影裡的第一特質就是氣場強大,而且她這張臉,確實很有特點,很美算不上,但是特別有記憶點。
小紅姐的電影特別多,也很容易約訪,柏林電影節時期,陳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展映,我採訪過她一次,她人真的超級超級好,什麼問題都願意特別誠懇熱情地回答,是特別好的採訪對象,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就是有這種雙商都高又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存在。以下隨便節選一點點:
談內地和香港的關係:
惠英紅:我覺得,我是香港出生的,但我是中國人。對我來說沒有分內地跟香港,沒有大哥和小弟。
談和麥浚龍合作《殭屍》:
惠英紅:陳志強找我,說自己的乾兒子拍戲,要我幫幫他,我說OK。但我當時都沒想到是哪個麥浚龍。等見了面才發現原來是歌手麥浚龍要拍電影,我就想,我是不是不應該拍啊,是不是他拿老爸的錢他胡亂來開戲,我不是很慘嗎?我一開始想推掉,但我妹妹勸我,既然答應了就還是去吧,即使電影爛,演好自己那部分就可以。後來我發現,他的畫面想法,拍出來的鏡頭很美很有意境,馬上就安心了,原來這個小夥子是有材料的。我很願意以後繼續與他合作,他會突破我們這種演齡的演員固有的模式。
談與香港金像獎(拿獎)的關係:
惠英紅:我很在乎得獎,獎項對我來說就是「吃飯」,維持我的生命,因為我很愛電影,可是愛電影演繹之後,也希望能夠有一個獎項。我當然希望得到很高的票房,可是我也希望能夠有專業的人給我一個獎項,等同我考試的成績表,所以我很重視。
惠英紅當時已經拿過《長輩》和《心魔》兩次金像影后,我採訪後的那年,《殭屍》拿到了金像女配。今年金像獎,她又憑《幸運是我》拿到影后,然後就在臺灣片《血觀音》中第一次拿到金馬影后。到了這個年紀,得獎運還是很旺。
而且從當時到現在,她一直都說,很在乎獎項,很想拿獎,毫不掩飾,因為這是成績單。她不僅會拍商業片、電視劇,也拍文藝片,尤其對於文藝片,她的選片要求就很高,如果遇到好片,片酬很低甚至配角她都願意做,依舊有很強的信念感和初心,這才是她總拿獎和提名的原因。
相比《幸運是我》,我更喜歡她演《血觀音》這種濃墨重彩的角色。她面容的溝壑紋路也擋不住她的風情味道,乍看是八面玲瓏,談笑間卻定計殺人,對至親亦可痛下狠手,無情無義,滿心只有利用。
演技時刻裡,她跪在觀音像前,佛經的慈悲堆疊著地獄般的咒語,然後她淚流滿面。這種富有極大張力的表演其實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做到。
相對而言,《血觀音》三個女主角中吳可熙的表現就相形見絀,最後也的確沒有獲得提名,其實她的角色是最容易出彩的,但可能由於過去她深陷趙德胤電影的純樸派生活流表演,乍然進入一個類型片反而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覺。這從另一個角度也顯出了文淇在不同類型角色上跳接的可塑性。
而對比演員的生猛,導演的力道又顯得不足了一些,如果楊雅喆的敘事功力再精進一些,表達能力再清晰一些,會更不負演員的表演。最後該片拿下大獎,更多是讚賞楊雅喆能結合商業和藝術同時對社會議題有激烈控訴的野心,也是給這位多年以待的臺灣導演一個真正上位的機會。
今年真正的臺灣年度強片,還是這部《大佛普拉斯》。
有時候也要感謝臺灣電影的小圈子,有時候這種小圈子內部的反反覆覆的合作,沒有那種相互博弈的過程,為創作留出了最大的空間。
三年前鍾孟宏擔任金馬評審時,看到黃信堯的短片《大佛》就決定拉他合作長片,並且自己親自擔任監製和攝影,還拉來葉如芬保駕護航,而演員都是他們用熟的面孔。有了投資,卻不計回收,盡心創作,反而讓《大佛普拉斯》真正切中臺灣民眾的內心,取得很好的成績。
這是一部兼容了喜劇、情色元素,並對臺灣社會有激烈批判的影片。如果說《血觀音》是對臺灣上層階級醜惡的揭示,《大佛普拉斯》更直觀地表現了臺灣上層與下層的關係。而通過對行車記錄儀的窺視,用窺私情節把觀眾誘惑到與小人物的同一性上,既有效又充滿諷刺,觀眾與主人公一同窺著上層階級的私隱和真面目,實際上在現實中,自己又何嘗不是在上層階級的壓榨中生存呢?這種觀影體驗是令人叫絕的。
這部電影又殘酷又溫暖,又簡單又複雜,大佛的金玉其外腐屍其中,是導演對臺灣社會的描摹,看完之後,觀眾如身在大佛中的殘魂一般,意猶未盡。導演的處理完全沒有晦澀之處,自帶萌點的旁白也沒有摧毀影像敘事,反而建構了風格。
創作者的自嘲也始終存在,片中被戴立忍飾演的凱文拋棄的「葉女士」被取名為「葉芬如」,和監製「葉如芬」的惡搞關聯不言自明了。
特別提及,戴立忍在這部電影裡就是充當被窺私的中層角色,既陰暗暴力又淫蕩迷人。一場車震戲,只能說是誰看誰知道了。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只有聲演,但入圍金馬男配一點都沒問題。
《刀背藏身》算是年度期待了。然而今年可能沒有上映計劃了,所以很早就定了金馬影展上的票。當天很巧也是徐浩峰的見面會場次。
這次徐浩峰的風格又有了些許變化,之前的《師父》比《倭寇》和《柳白猿》多了敘事性,《刀背藏身》又在《師父》的節奏上,增加了怪異的喜劇性,倒是更像徐浩峰原著、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了。
所以,《刀背藏身》全程帶著古怪的笑點,和悲劇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怎麼形容呢,觀影感受是又雷又萌,又好笑又怪異,配樂用的是聽起來很不符合年代背景的電子樂,必然是爭議之處。這一切,都算是徐浩峰自己賦予的新風格吧,從新奇的角度,從猜不到後續發展的角度,影片絕對是值得一看的。
還是一個復仇、蟄伏、堅守和反抗的故事。這次的亮點是張傲月,一方面這樣的肉體配上功夫真的太吸引人,而他非要飾演一個封閉自我,只尊堅守之道的禁慾者。
李博的角色也很出彩,反轉也最強烈,要演繹一個日本女性,難度很高。
她之前還是中國好舞蹈的參賽者,因為著裝暴露還被金星批過。沒想到一個舞蹈演員能做到這樣的質感和氣質,也是徐浩峰慧眼識珠。
徐浩峰對女性的影像感拿捏,還是有他自己的趣味。很平庸的麥迪娜和趙圓圓,他居然拍出了神採,那麼素的一個李呈媛,他拍出了風情和氣場,更不用說那些奇怪的異國大妞了。基本上如果有些人出現在別的電影裡,你都得說一句「什麼鬼」,但在他電影裡,你只能說句「……好吧」。
這次好得多,許晴和春夏,本來就是不凡的女演員,算是淋漓盡致了。你難以想像除了無限風情之外,許晴承擔了那麼多的打戲。春夏依然是靈氣十足,她的美也被傾力釋放,既帶有誘惑性,又十分自主,當然這個角色最後的轉變選擇會讓很多人不解,要靠春夏自帶的神秘感消解這種擰巴。
看完之後我似乎明白,當時春夏在殺青後為什麼會寫下那段不舍的文字,為什麼會那麼難過,為什麼會覺得導演不喜歡青青這個人物。可能是代入太深希望角色可以真正幸福吧,然而導演沒有給出這個機會。
畢竟,對演員最大程度的利用就是讓TA符合自己的想像。對好演員來說挺殘忍的,不過藝術就是如此,掌控者去話事,表現者去貢獻。
很奇怪的想法是,我希望我喜歡的女孩子都能幸福,但又希望她們在藝術上能走得更遠。
所以,就這樣吧。有什麼想起來再繼續寫吧。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往期熱點文章:
金馬53 八月 李安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裡 繡春刀
琅琊榜 神探夏洛克 百花獎 比利林恩
大魚海棠 我不是潘金蓮 七月與安生 驢得水
旋風十一人 白玉蘭 網絡大電影
火鍋英雄 踏血尋梅 盜墓筆記
恐怖分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張震 李立群
陸川 楊慶 楊冪 胡歌 董子健 馮小剛 鍾漢良
霍建華 林允 春夏 陳曉 唐嫣 袁姍姍 趙又廷 劉昊然
劉亦菲 陳坤 湯唯 吳秀波 周冬雨 林更新
點擊直接進入小婉的必看文章:
琅琊榜長評之劇作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評
2016年度十佳電影
2015年度十佳電影
長按二維碼,關注小婉吧(ID:Miss_b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