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部不可錯過的動畫短片,值得孩子看百遍!

2021-02-16 學習社群

宅家的安靜時光,和孩子窩沙發上看一些既溫暖又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也很美好呢。

考慮到2-5歲的孩子每天對屏幕時間不超過30分鐘,今天我精心挑選了10部優質動畫短片,願這些美好的動畫短片,給孩子帶去美感的體驗和啟發,給大家陰鬱的心靈帶去一些慰藉。

01

《鳥!鳥!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片長:3分12秒

這部曾獲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短片,情節簡單卻寓意深刻。

皮克斯出品,光看小鳥的表情就不由自主地跟著咧嘴笑,真是一部老少鹹宜的幽默小品。

一群性格尖酸的小鳥集聚在電線上,唧唧喳喳吵個不停。不速之客大笨鳥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爭吵,小鳥們突然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對大笨鳥冷嘲熱諷,甚至打算齊心合力把它排擠出去。可就在成功在即之時,意外發生了.

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小鳥為什麼要把大鳥擠下去呢?小鳥們的群體行為是不是合理的?如何善意地對待外來者呢?

好的動畫片就是這樣,只有3分鐘,沒有說教,卻總能讓人思考點什麼。

02

《鷸》(yù)

捨得放手,孩子才學得會獨立

片長:6分鐘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得主。講訴了一隻小磯鷸(一種海鳥)在媽媽的教育下,鼓起勇氣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灘上獨自覓食的故事。

雖然全片沒有一句臺詞,但情節卻非常好懂。特別是逼真的製作技術,海光的閃耀,細沙的柔軟顆粒感,鷸的絨絨毛髮,都讓整部短片仿佛一場視覺盛宴。

小磯鷸萌死人不償命,表情動作相當到位。片長僅6分鐘,但卻花了皮克斯新一代動畫導演Alan Barillaro整整3年的時間,創意、籌備、製作……直至最終成型。

這一天,小磯鷸正準備一口吃掉媽媽覓來的食物,卻被媽媽無情地推走,讓它自己去覓食。

能餵一時,但餵不了一生。孩子的路,終究要讓他自己去闖。

在影片中,第一次踏向海邊的小鷸一上來就被突如其來的海浪打了回去。它因此心中產生了恐懼,在腦海裡不斷思索是否要繼續上前。

這像極了孩子們。新鮮事物存在於孩子的認知範圍以外,對孩子來說既是未知的,又令他們恐懼。

但是當他們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了,視野更加寬闊了,更重要的是在決定邁出第一步的瞬間,他們就已經戰勝了內心的恐懼,這,不就是成長的樣子嗎?

03

《月神》

繼承和改變,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片長:7分

又是皮克斯出品,柔和美好的畫風,對月亮,星星的奇思妙想讓它榮獲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

祖孫三代的工作,竟然是到月亮上面掃星星。爺爺有爺爺的掃法,爸爸有爸爸的掃法,他們都想讓小男孩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工作。面對最大的一顆星星,爺爺和爸爸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小男孩用童真和智慧解決了問題。

整個短片清晰地呈現了繼承和改變的主題。

對於成人來說,這部短片也是一次警醒。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似乎都夾雜著太多太多「過來人的建議」。這其中有一些是受用的,但過多的建議則可能會限制孩子們的創意與想像力,更可能會剝奪孩子成長與強大的機會。

也許,我們應該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允許他們以「孩童」之眼去看待周遭,相信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找到成長的方向。

04

《熊的故事》

請停止一切動物表演吧

片長:10分18秒

這部2014年出品的智利動畫《熊的故事》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也是智利歷史上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熊的故事》的造型本身是用鐵皮等材料製作的,角色外形並不柔和,有些蒸汽朋克的風格,用戲中戲的敘述結構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熊爸爸熬夜製作著一個「迷你劇場」八音盒,八音盒裡有三個機械玩偶,分別是機械熊爸爸、機械熊媽媽和機械熊寶寶。熊爸爸用三隻機械熊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熊爸爸每天都騎著車子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推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迷你劇場,向人們講述著自己家庭曾經的遭遇。

一隻可愛的小熊花了一元錢,觀看到了迷你劇場裡面的場景:一隻熊被馬戲團抓走了,他與自己的妻兒被迫分離。但他不甘心這樣的命運,歷盡艱險,最終逃出了馬戲團,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在熊爸爸製作的迷你劇場裡,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但在現實世界中,熊爸爸沒有找到自己的妻兒。但他沒有放棄,依然在尋找和等待。

整部短片從動物的角度敘述,音樂無比優美,沒有一句臺詞,卻是一部沉默的控訴。請人類停止一切馴化動物表演吧,它們是人類的朋友。

05

《怕怕不怕》

別怕,勇敢邁出你的第一步吧

片長:12分

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國產動畫短片,關乎勇氣,關乎友誼。

怕怕是一隻生性靦腆的小鱷魚,但她和媽媽卻居住在一座幾乎都是貓族的小鎮上,所以怕怕顯得非常的格格不入,在學校也沒什麼朋友。

每天放學,大家都會在門口的小攤上買一支冰激凌,但她因為害怕走進小朋友們中間,就一直等所有人買完以後再走上去,但每次輪到她都賣完了。

直到某天,一隻黃色的小霸王龍看到了怕怕的害怕,他走近她,幫她買到了冰激凌,在一起玩耍,怕怕慢慢地不再那麼害怕,也慢慢地開朗起來了。

我想,這隻膽怯的鱷魚怕怕一定能讓很多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影子。對身邊陌生的人和事物充滿擔心,心裡明明很嚮往和朋友一起的快樂,又偏偏不敢邁出第一步。這部很治癒的短片也告訴我們,面對新朋友,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敞開懷抱去接納不一樣的他們。

06

《我的媽媽是一架飛機》

世界只有媽媽好

片長:6分45秒

這部來自戰鬥民族俄國的動畫短片童趣十足,以純粹孩童的視角和口吻,表現了孩子眼中媽媽了不起的樣子。

人們常說,「母愛像海」,那麼在孩子眼中,媽媽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短片中,一個可愛的男孩說出了他的觀察:每個人的媽媽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媽媽是建築師,有的媽媽是醫生,當然還有獸醫、牙醫、公主、馬戲團演員、商店店員、運動員、芭蕾舞演員、卡車司機等等。

而他的媽媽是一架飛機,因為她每天都帶著他開啟一段奇妙的探險旅程,去見識整個世界的美好與新奇。

這部極富想像力的童趣短片出自動畫藝術家Yulya Aronova之手,可愛童真的畫風不僅模擬了「飛機媽媽」,還展示了一個小男孩眼中的奇幻世界——比薩鐵塔之所以歪斜,是因為艾菲爾鐵塔親了它一下,雪山尖的雪是一頂白帽子,火山噴出的巖漿是它在為世人的到來歡呼……

被這對母子的溫馨日常感動之餘,也給了我們一個窺探孩子內心世界的小窗:原來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

07

《禮物》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用心感受生活

片長:4分鐘

一個男孩子每天都待在家裡,不拉窗簾,只會玩遊戲。媽媽回來也不理不睬 。

男孩媽媽擔心他,送給他一隻斷腿的小狗作為禮物。

男孩一開始十分嫌棄小狗,但小狗並不以為意,好奇地注視著陌生的世界,自己找起樂來。慢慢地,男孩也被小狗的自得其樂吸引過去。

畫面最後,男孩拄著拐杖站起身,留下一條腿的背影,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男孩自己也是殘疾的。

媽媽送給他的禮物可謂用心良苦,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快樂的生活。

08

《遠在天邊》

一次奇幻旅程,一份治癒溫情

片長:24分鐘

改編自奧利弗·傑夫斯的繪本故事《迷路的小企鵝》,2009年獲得了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兒童獎最佳影片獎。

秋葉紛飛的港口小鎮,一隻孤獨的企鵝彷徨在空蕩蕩的街道上。它飢腸轆轆,無所依靠,漫無目的來到了一個小男孩的家中。男孩有些不知所措,只得把它送到失物招領處,然而根本沒人丟失過企鵝。

幾番周折,男孩得知企鵝都是生長在南極。於是,他製作了小木船,和小企鵝踏上了前往南極的歸鄉旅途……

把企鵝送回家後,小男孩跟企鵝道別,但當他回頭時,卻發現企鵝比以往更悲傷。他這才意識到,企鵝根本沒有迷路。他只是孤單罷了。

看著影片中,小企鵝與男孩在海上奮力划水靠近對方時,我的鼻頭一酸,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忽略身邊人的感受。相信孩子們,會在這個影片中,感受到愛、友誼與守候。

09

《神奇飛書》

獻給愛書的人們片長:14分48秒

這是一部關於「書」的動畫短片。作者威廉·喬伊斯先後創作了動畫短片版、電子版和繪本版三個版本。其中的繪本版也早已家喻戶曉,相信你們都已經看過。

這個故事,最初是為了向圖書館的推廣先驅——已故的比爾·莫裡斯致敬。

當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襲來,喬伊斯的創作被打斷。當他去避難所探視孩童時發現,孩子們通過閱讀心靈受到了撫慰。

《神奇飛書》講述的就是人與書之間的不解之緣,也向孩子們傳遞一個信號:愛書吧,熱愛閱讀吧。

如果你正打算利用暑假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這個愛書人的故事再合適不過了!

10

《衝破天際》

關於夢想和如何堅持夢想的故事

片長:7分鐘

《衝破天際》是一部中國產的動畫短片,前前後後共斬獲14個國際獎項。

故事靈感來源於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和劉洋。在7分鐘時間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為夢想而奮鬥的人生縮影。如果你和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堅持夢想,那就一起看看它吧。

從小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的小女孩璐娜有個太空夢,鞋匠爸爸全力支持,精心呵護她的夢想。

但成長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璐娜遭受了很多挫折:體能和專業課不達標,學業壓力大,父親的離世……

不過最後,小女孩終於衝破困難,實現了夢想。

短片的最後,也是最讓人淚目的地方。當第一次作為太空人踏上太空的時候,她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穿著太空靴與爸爸歡笑嬉戲的童年時光。已經在天堂的爸爸,一定會為女兒驕傲吧。

一口氣推薦了10部治癒動畫短片,希望若干年後,我們都能回憶起,家人圍坐,在眾多故事當中,被某一個點亮心靈的那一刻。

===================

這三件事最容易引起孩子叛逆,很多父母天天在做

孩子叛逆,是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叛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是有耐心、懂得放手的父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得很好,叛逆是可以避免的。

相反,如果前期的教育方式不當,很容易為孩子的叛逆埋下隱患。

正如《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作者所說:每一個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叛逆的家庭」。

以下三點,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父母需警惕。

面對孩子的叛逆,無法溝通,經常有家長無奈地問:「這孩子是怎麼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經常和父母反著來,不僅僅因為到了青春期,而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的教育中,積累了很多親子關係的矛盾。

孩子的叛逆不是朝夕之間,而是蓄謀已久。

我身邊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有的能平穩地度過青春期,有的每天和父母歇斯底裡,造成這種局面反差的關鍵就出在親子關係上。

如果父母不調整溝通策略,繼續居高臨下對孩子指手畫腳,叛逆是必然的。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在學校走廊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不治身亡,他用最極端行為反抗自己的父母。

這些悲劇的發生,不是輸在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少,而是輸在了溝通方式上。

網上有人總結過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7大理由: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這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對抗家長,長期的無效溝通,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內心的隔閡,孩子的爆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跟他建立好關係,慢慢地去贏得孩子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幫助到孩子。

會溝通的父母,孩子根本不會叛逆。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成長,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設置的禁令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有位家長說過這樣一件小事:

女兒現在13歲,讀初一,媽媽為了了解孩子,以「小孩子哪有什麼隱私」的理由,經常趁打掃房間的機會偷偷翻看女兒的日記。

有一天正好被女兒撞到,母女兩大吵一架:

「你才多大,我看又怎麼了?有什麼事是你媽不能知道的嗎?」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那次爭吵以後,女兒再也不和媽媽說話,二人陷入了很長時間的冷戰當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邊界」,孩子的心靈和領土一樣,也有一道邊界。

孩子的成長過程,往往就是跟父母建立心理邊界的過程。

10歲之後的孩子,隨著身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越來越渴望交友,渴望獨立,邊界意識也越強,渴望大人的尊重,你幹涉得越多,他反抗得越激烈。

當父母侵犯孩子「邊界」,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繼續「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牴觸情緒爆發,很容易發生嚴重的衝突。

正如海姆·G·吉諾特說: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缺少關心和陪伴

愛永遠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忽視和缺少陪伴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父母的覺醒》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單身父親彼得曾同15歲的兒子安德魯有過一段極難相處的時光。

那段時間,安德魯的表現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症:疏遠父親,只喜歡同朋友出去晃蕩,上網聊天直到深夜,不做功課,功課不及格。彼得對此大為惱火,父子的關係陷入了失調狀態。

在安德魯更小的時候,他們的關係很親密;然而最近幾年,他們之間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爭吵。父子二人為了家庭事務和安德魯的功課爭吵不休。安德魯經常謊稱功課都做完了,其實他連碰也沒碰過。

在一次衝突中,彼得怒不可遏,打了兒子的臉,並說自己後悔把他生出來。

這位父親的經歷是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曾遭遇過。

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去了解這個家庭,會發現這位父親長久以來都沒有傾聽過兒子的心聲,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沒有愛的連接,父親就只能看得到孩子在掙扎著逃出自己的掌控,看不到孩子的內心。

叛逆的孩子也是很無助的,他們想要尋求別人的關愛,如果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就會跑去朋友那裡,很容易因為過度相信別人而受到蠱惑,引發一系列行為問題。

面對叛逆的孩子,最難得的事情是愛和理解。

總之,與叛逆的孩子相處,他越叛逆,你越是要冷靜,如果你總是發飆,孩子會反抗地越厲害。

面對孩子的叛逆,請放下對家長權威的執著,不要認為叛逆是孩子在存心挑釁你,不尊重你,而應該把這種行為當成孩子的求助,當做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把自己當成是幫助孩子的角色,你才不會那麼容易被孩子的「不聽話」激怒。

================

一位母親的心路歷程:直面孩子的普通和平凡,陪伴以及幫助

前言:成都七中育才學校的一次初三家長會上,一位「差生」的母親做了本文這篇演講。

文章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至少讓我們可以冷靜地想一想,面對孩子,面對現實,家長究竟該怎麼辦?


首先請大家捫心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現實嗎?

當孩子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理解並同情嗎?

你會為了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時間,其實也是自己的生命,割裂成無數個毫無光彩的碎片嗎?

當孩子的確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失望地放棄,還是包容地接受?

如果說孩子在這半年開始有一個接一個突破性的進步了,是因為前兩年這四個問題幾乎天天在糾結著我,折磨著我。最終,我做出了我的回答。

01

當孩子不是「神童」和「超人」

作為母親,我潛意識裡一直認為自己孩子是很聰明的,很了不起的。不僅逃不出「沒有哪個父母不覺得自己孩子是最乖的!」這個誤區,而且因為他小學跳了一級,還能在頑皮搗蛋常寫檢討的同時,混個中上水平。

一年多前,我終於痛苦地接受了:兒子不僅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且因為比同學們小一歲,的確要笨得多。

我舉個例子:他小學階段的5年時間裡,在我的軟硬兼施之下,他是背誦完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和《中學生必背古詩詞》的,每天早晚都會放我為他錄製的課外美文磁帶,因為買不到適合他當時年齡段的。每一個學期我大約會給他錄製10多盤磁帶。

但他的初一初二時閱讀題幾乎得不到分。既讀不懂文章,也表達不出僅有的一點點感受。語文成績在100到115之間的家長,能否舉個手?你們的付出,和我接近的,能否舉個手?所以,我只有承認他真的不是個有悟性的娃娃,才不會把自己氣瘋。

我和很多家長交流孩子問題的時候,95%的家長都會說一句:「其實娃娃多聰明的,就是沒用心。」我一般就不再更深入地談下去了。你不能理解,在觀察能力、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上,人與人是有差距的,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所以,當初二將面臨中考第一仗生物地理時,寒假中,我就把地理書上的重要地圖描摹下來,複印了若干,進行填圖練習;

所以,學校發了複習題單後,我和他各自完成了老師發的複習題單,然後比較,確定正確答案;

所以,我每個周末要抽他背背題單,遇到世界十幾種氣候類型等易混淆的難題時,我和他交流如何區分的理解、感受;

所以,提前了一個多月,在你們大多數孩子開始背,並且背得「攪起」的時候,他已完成了全面複習,三次模擬考試,兩科都在班級前5名。因為我真正承認了,他是只笨鳥,他的智力水平與育才老師對育才學生的要求有差距,笨鳥只有先飛。

02

當孩子遇到困難,你理解並同情嗎?

因為我終於承認了他的「笨」,所以,我就對他在學習中的痛苦產生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初一時,老公陪讀數學,我陪讀語文、英語。陪讀的含義是幫他解答不會做的作業,僅僅如此,我們倆都覺得頭痛。

你得在忙完工作穿城回家做完家務後,把他的所有作業在腦子裡做一遍,才能發現有一半是鬼畫桃符。於是,研究兒子的試卷,成了我們勉為其難的課題。但即便白天我們把昨天的問題想出來了,晚上看到兒子木訥、痴呆的疲憊,都覺得他的腦袋已經像木魚了。

有天晚上,做證明兩條線段平行的作業,老公壓抑了很久的火氣終於爆發了,拍著桌子吼道:你上課到底聽課沒有!這麼簡單的題,學了三天了,還沒有摸到火門!兒子哭了,做不出的無助也一直壓抑著他。我在陽臺上也哭了。

但就在那幾天,我在20中聽了一節關於這個章節的公開課,我從課堂上就看到並明白了學生聽不懂課的緣由:老師在黑板指點圖形的時候,有個孩子正好低下頭找筆;當孩子抬起頭的時候,老師的教鞭剛離開圖形。一做作業,這孩子就困難了。當老師評講時,他又正好埋下頭去做,再次錯過看懂的機會。最終,這節課的知識,這個孩子直到下課都沒懂,並且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懂。

兩次錯過的時間,總共不到1分鐘。你想想,這對聽課的要求有多高?他一天要聽多少個45分鐘?注意力得集中多長時間?與老師要多麼默契?專心聽一天課,是件難度很高的事情,而我們都認為是件很基本的事,簡單甚至粗暴地責罵他。不過,我倒是把那堂課聽懂了,也猜到育才的老師可能覺得書本上的東西是很簡單的,肯定講得更快,甚至沒講,因為他們的數學書幾乎是新的。

那天,我陪著兒子好好把書上的內容讀懂了,做起了作業。跟他說:這段時間的幾何題問媽媽,我們兩個笨蛋一起看書商量。你爸是15歲就上大學的神童,不能理解我們這種差生的感受。我能接收到兒子發自內心的感激和依戀,因為我理解他。

第三天,出現了一道題,兒子就開始比我反應快了。我趕緊鼓勵他,媽媽的理科「撇」(「差」的意思,編者注)得很的,都能把幾何學得將就,你肯定也學得好。他也切實體會到從不懂到懂這個過程中的喜悅和微弱的信心。

從這個事情,我意識到,父母的強項,很多時候成為壓制孩子成長的大山:因為你在這方面比較優秀,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這方面暫時的「笨」。他的數學被他爸打擊,他的語文被我打擊。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們兩口子都不主動管他學習的內容了,只籤字、看改沒改錯。

03

儘可能幫孩子走出困境

每個家長可能都感覺到孩子的時間不夠用,為了節約孩子的時間,我們很多人在當隨時恭候的車夫、保姆。因為我的孩子存在著很多困難,我就只有儘可能減少他時間的浪費。但上帝真是公平的,他節約出的時間,是靠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割裂成了無數毫無輝煌可言的碎片。


說一下我這學期,也是他最乖的一個階段了,已經從陪讀生涯中徹底解放出來的情況下,我每個工作日在家裡的時間安排:

早晨6:20,我起床,到他房間,打開錄音機,播放古詩文或英語單詞的磁帶(因為這時他的意識是迷糊的,不能放英語課文),古詩文磁帶書城有賣的。從陽臺收下幾個小時前晾的校褲,拿到衛生間用電吹風吹乾。把昨晚切好的蔬菜顆粒、火腿腸顆粒,加上雞蛋,米飯,炒成蛋炒飯。這與麵包、蛋糕等交換著吃。牛奶或酸奶換著吃。

6:30,把他徹底喊起床,必須看著他穿好T恤,不然說不定他倒頭又睡了。他下床漱個口,就吃。我趕緊做我要出門的準備。

7:10,我和他一起出門。和他牽著手,共同走5分鐘不到的幾百米路程,說幾句「不要惹麻煩啊!」「在樓下接杯水啊!」「記住……」「要乖啊!」之類廢話,就到了分手的路口。這學期他醒事點了,還要看著我過了街,給我招個手,才繼續走。

下午我一般6點回家,立刻把冰箱裡貯存的東西拿出來,準備晚餐,保證在他進門就能吃飯。

飯桌上的時間,就是最重要的交流時間。老師發的簡訊上收到什麼信息,需要過問的,比如開學第一個月,我就收到數學改錯作業不過關的信息。他說可能是老師發錯了,基於他狀態比較好,我也相信了。第二周,我又收到同樣的信息,就認真了問他到底怎麼回事。他抱怨林老師的方法多此一舉,白白增加作業量,已經在學校和林老師、楊老師就為什麼要這麼改錯發生了爭執。這就是他演講稿中提到的事。當時快8點了,我給林老師打電話,確認事實。當我明白林老師的確是這樣要求的時候,我的頭也大了:兒子已經基本上是11點睡覺了,再重複做一遍錯題,有必要嗎?

但我清醒地認識到,家庭教育絕不能和學校教育衝突,這是個底線:一定做到基本的必做要求。因為突破這個底線的後果,很麻煩很嚴重。

我與兒子商量,他勾出自己覺得有價值的錯題,難題,我幫他抄題在另外的本子上。他等一、兩天做,把又錯的題抄在專門的錯題集上。這次,他對林老師就心服口服了,因為他居然又錯了!

物理老師也發過一次「沒有完成拓展」的簡訊,我也是通過先問孩子,再電話確認,第二天讓他去找物理老師消除誤會。那次是老師看他沒有改錯痕跡,誤會他直接抄答案,而物理是他目前比較強的一科,的確沒多少錯誤。這次溝通,讓葉老師較早地認識了他,也認識到吳培源的背後有一個關注他的家庭。

學校通知要帶什麼東西,多數時候是上了雙保險的:既通知了孩子,也通知了家長。這些簡訊,在我把東西交給他後,才會刪去。我自己就是老師,我最頭疼的就是一件事情要等幾天才做得完,不僅給老師添無謂的麻煩,很多事情忘記了是直接影響了孩子:要上課沒有書,要作業沒練習冊……所以,我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來解決家校通上的事情。

沒啥緊急事,就邊吃飯邊閒聊:今天有啥洋盤的事?灰溜溜的事?想不通的事?老師關心你的事?同學相處的事?尤其是他生氣的事,我們就會詳細地詢問起因、經過、結果,先聽他說,再引導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方的角度、是非的角度考慮這個事,今後怎麼面對這種事?怎麼預防這種事?

飯後,他看看中央9臺的自然類節目,或5臺的體育節目,兩天洗一次澡,不洗澡的那天,這個時間就把腳燙了,換上暖和點的衣服,8點開始學習。我就用這個時間,翻翻書包,看看《成長足跡》上楊老告狀沒有,有就趕緊教育兩句。看到告狀是正常的,我就考慮怎麼看待、解決這些問題。

兒子最大的問題是上課說話。我就問問情況,判斷是因聽課而情不自禁接嘴了呢,還是游離到課堂學習之外,故意譁眾取寵。不同的細節,就有不同的教育方向。連續三天看不到告狀,我還擔心不正常了:這麼乖?是不是壓力太大了?

他學習的時候,是我趕緊給他洗飯盒、洗校褲、購買或準備早餐的時候。9點過,趁他換腦殼的空兒,問:有沒有要粘的試卷?要抄的錯題?要籤的字?在《成長足跡》上簽字,這是一件我很重視的事:首先要表明知道錯誤了,進行教育了,因為家長關注了,老師覺得是有合力的,肯定也會關注。這是不是增加了老師對我孩子的關心呢?

上學期開學不久,一周之內,楊老連批四天「站在教室後面上的課」。我感到情況很嚴重了,每天都進行了教育,但每天都因為新的情況被喊起來站起,終於想盡辦法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老師告的狀,一定要重視,並有效地解決,這會增強老師對我孩子的信心。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底線:一定要做到老師提出的基本的必做要求。

開學以來,我只有一個晚上,是在完成了這套程序後,9點過先睡了,那天實在來不起了。11點,把他安頓上床,我才能安心睡覺,至少是11點半以後。可以這樣說,這就是我每天的家庭作業,兩年半以來,耽誤次數不超過10次。

周末,他去補課,我就得改善夥食,存儲下周夠吃三天的菜,專程提前去影院先買好時間合適的電影票。他學習任務完成了,就陪他去看場電影,或者參與他舅舅、爸爸等幾個固定羽毛球朋友的鍛鍊,打兩小時球,就是這種天氣,完全短褲短袖,都會是滿頭大汗的運動量。我們一般周五主動問他,周末作業多不多?有多少時間放鬆?然後給他安排好娛樂項目。

你們可能不理解,這麼大了,耍都還要全程陪?我從中得到的收穫,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母子關係非常親密,他沒有什麼瞞著我的,總的來說,能聽我們的話,還越來越體諒我的辛苦;周五放學後想在學校踢會兒球,他會先給我們打個電話說好大約幾點離校,我們也允許;電影裡的故事一定有很多他願意和我交流的,我們藉機也在用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引導他;看什麼電影,是經過我們判斷、選擇的,內容肯定是健康、向上的;鍛鍊身體的好處就不說了……

上個暑假,聽說今年中考名著考到《簡愛》,一些孩子辨認不出,我就開始著手名著閱讀。哪些屬於名著,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我不是問題,家裡的書櫃裡也早就存好的。難的是,怎樣用最短的時間,把他的閱讀興趣吸引進去。

我通過自己先瀏覽複習一遍,抽散步、聊天的功夫,把主要人物關係、主要事件給他理清楚,每本書花十幾、二十分鐘,掃除閱讀障礙。剩下的事就簡單了,暑假時間比較輕鬆,他用兩天時間看完了《簡愛》,用一天半時間看完了《悲慘世界》。當然,是囫圇吞棗。

之後,我們就有了很多深入的共同話題,開學後他還不時翻翻故事情節,純屬當娛樂。我從網絡上為他下載了相關電影,全程陪他看,就當是在陪他學語文。我覺得,自己的專長這才用對了方式。你心甘情願為他做著這些的時候,就不會煩躁,不會抱怨:為了你,我啥子事都做不成!即便他不能成龍成風,我堅信,他至少能成為一個健康的、快樂的、懂得感恩的人!而成人,才是平凡孩子最安全健康的未來之路。

我想,在面臨是孩子的未來成為碎片,還是自己的未來失去光環的選擇面前,中國大多數的父母,是會選擇放棄自己未來的光環的。因為,任何光環,都彌補不了,掩飾不了孩子成長失敗的痛!

04

永遠不要放棄孩子

去年的這個月,我真的絕望了:兒子的狀態持續不好,被各科老師批評,厭學,我也看不到他能趕上去的可能。

有天晚上,我們和他從回家談到12點,就談到底還想不想學習。如果繼續學習,會遇到哪些困難?有沒有辦法解決?如果不想學習了,哪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作為父母,我們也不忍心你再受覺都睡不夠的折磨,毫無意義地在課堂上神遊。或者,我們可以請一周左右的假,把瞌睡補夠了,頭腦清醒了,問題想明白了,再做決定。

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不會把你趕出去,我們會給你提供正常的生活標準,只是你要考慮,今後自己做什麼來養活自己,爸爸媽媽畢竟不大可能陪你走完一輩子。


第二天,他自己起床,去上學了。什麼作業也沒做,全班都譁然了。晚上,楊老師和他談話,談到將近9點。

那段時間,我真的做好了思想準備:如果要讀書,就離開育才,轉回西門,找個層次低一點的學校,降一級,他實在跟不上育才的進度了,或者說,一直六百多名的狀況讓他在育才失去的,比收穫的多得多,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失去了自尊自信,失去了家庭溫馨和諧,甚至連最基本的健康需求——睡眠都失去了,每科一百多一點的分數有什麼意思?

在我放下焦慮,他居然剎車了。大概是覺得離開學校去闖蕩江湖的日子,與做點數學題,背點英語書相比,困難大多了。他上課的紀律問題,暫時停歇了。我們也在如何能讓他較快的看到成功上想方設法。

三個月後,他的物理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緊接著,地理生物讓他確立了自信,並且在其他同學為這兩科焦頭爛額的時候,他的語數外在悄悄進步。初二下期,考了個394名,我們全家激動了好久。

這幾天我都在想:只要有一千個學生,就一定有第一名和第一千名。可以肯定地說,在考試名次上,第一千名永遠都追不上第一名。那是不是說,七百名以後的孩子,家長就沒有必要為學習操心了呢?

如果我現在是第一千名的孩子家長,只要孩子真正想學,我會心平氣和地陪伴他,幫助他。考四百分,和考一百分,雖然都是一千名,但對我的孩子來說,是天壤之別。

今天,我想用我和兒子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孩子。我們的每一點付出,都會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留下痕跡。他會感激我們,不僅給了他生命,而且給了他一個有質量有尊嚴的生命!

來源:海外留學政策 留學姐 



相關焦點

  • 這10部不可錯過的動畫短片,值得孩子看百遍!(附觀看連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片長:3分12秒這部曾獲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短片,情節簡單卻寓意深刻。皮克斯出品,光看小鳥的表情就不由自主地跟著咧嘴笑,真是一部老少鹹宜的幽默小品。特別是逼真的製作技術,海光的閃耀,細沙的柔軟顆粒感,鷸的絨絨毛髮,都讓整部短片仿佛一場視覺盛宴。小磯鷸萌死人不償命,表情動作相當到位。片長僅6分鐘,但卻花了皮克斯新一代動畫導演Alan Barillaro整整3年的時間,創意、籌備、製作……直至最終成型。這一天,小磯鷸正準備一口吃掉媽媽覓來的食物,卻被媽媽無情地推走,讓它自己去覓食。
  • 值得孩子看百遍!10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動畫片不出不在,說讓孩子完全不看,還真是有點難做到。既然不能避免,那就因勢利導,給孩子看點優良的動畫吧。動畫短片相對於動畫片更具有藝術性,且表現手法豐富,以豐富的內涵啟發人。這類動畫往往可以滿足孩子對世界異想天開的想像。雖然有些內涵頗深,色彩明暗對比不鮮明,如果寶貝太小不感興趣的話,或者是收藏起來留著以後看。
  • 值得孩子看百遍!5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一部好的動畫片,不僅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生活,也能開發孩子的想像力,拓展孩子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向孩子展示真善美,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段時間,也有些寶媽們跟小優說,孩子挺喜歡看動畫的,但不知道要給他看什麼樣的動畫片。
  •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故事,都在這17部奧斯卡動畫短片裡了
    最好的教育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的,今天學姐還為大家精選了17部能夠教育孩子以及影響絕大數人的奧斯卡短片。因為奧斯卡動畫短片並沒有適齡年齡限制,題材和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請花一杯咖啡的時間,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觀看。1《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時長:20分鐘 2000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影片重現了海明威著名小說《老人與海》的精彩情節。
  • 10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收藏起來給孩子看
    ,說讓孩子完全不看,還真是有點難做到。既然不能避免,那就因勢利導,給孩子看點優良的動畫吧。 動畫短片相對於動畫片更具有藝術性,且表現手法豐富,以豐富的內涵啟發人。這類動畫往往可以滿足孩子對世界異想天開的想像。 雖然有些內涵頗深,色彩明暗對比不鮮明,如果寶貝太小不感興趣的話,或者是收藏起來留著以後看。
  • 【動畫推薦】值得看十遍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博雅小學堂
    每觀看一部奧斯卡動畫短片,仿佛都是一次旅行,看到了與自己不一樣文化的傳播與撞擊,感受到了動畫中的溫暖和詼諧。今天,博雅向爸媽們推薦幾部有營養又好看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該劇一共提到了書、人和颶風三種元素,一開始看該劇就以為它們純粹在歌頌書籍,看幾遍後發現,該劇不僅在歌頌書籍帶給人的力量,也歌頌了颶風過後,人們面對困難那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估計是2012年世界末日謠言的緣故,所以評委會評該劇為那年的奧斯卡最佳短片,是想藉此激勵大家勇敢活下去吧!雖然講訴的題材挺深刻沉重的,但畫面的表現手法挺輕鬆愉悅的,很值得收藏觀看哦!
  • 《姜子牙》不值得?這18部中國風動畫短片,值得收藏
    自從《哪吒》《大魚海棠》《大聖歸來》《風語咒》等國產動畫上映後,大家重燃了對國產動畫的期望,我們也推薦過18部好看的中國風動畫,每一幀的音樂、顏色、人物、建築、山水,都能讓孩子沉浸於中國風的獨特之美,更能啟發孩子在這方面的藝術感悟。文末有觀看地址,記得領取哦!
  • 推薦10部絕美國風動畫短片,不要錯過!!!!!!
    1999年,沉寂已久的動畫電影市場迎來了號稱良心巨製的《寶蓮燈》,這部動畫褒貶不一,也成為中國動畫開始拋棄原有民族動畫,走向模仿迪士尼風格的分界線。從此之後,大量的動畫作品要麼日系,要麼迪士尼風,要麼四不像。現在稍微有些審美要求的家長,都不會給孩子看某羊、某豬俠和某熊。而是選擇迪士尼或者皮克斯的優秀作品。從這一點來說,也是國內動畫電影的悲哀。
  • 【光影】值得看十遍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每觀看一部奧斯卡動畫短片,仿佛都是一次旅行,看到了與自己不一樣文化的傳播與撞擊,感受到了動畫中的溫暖和詼諧。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幾部有營養又好看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來和小朋友們一起,度過一個充實愉悅的假期吧!
  • 萌芽私享 | 看這10部獲獎動畫短片,讓孩子感受童年的美好(文末有福利)
    ,話不多說,先把資源給大家列出來,方便大家觀看,10部動畫短片分別是:大家掃描二維碼即可跳轉「小芽啟萌」資源站 收看動畫短片合集。 我自己很喜歡這些動畫短片,每一部的時間都剛剛好,10分鐘以內就可以給孩子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孩子也會興趣盎然,留點回味;另外,這些短片的製作都很精良,除了故事本身,還可以給孩子帶來美感的體驗,也是把美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了。 這次我先挑了10部很喜歡的分享給大家,動畫我都放在「小芽啟萌」小程序上了,大家可以直接點擊圖片和孩子一起看。
  • 這20部皮克斯動畫短片,值得永久珍藏!
    這一周,君君就給大家整理一期「皮克斯動畫短片」吧!按照時間順序,本期精選了20部。每一部都值得珍藏哦!豆瓣評分:7.5時長:2分鐘這是一部計算機動畫短片,由兩盞檯燈傾情演出。大檯燈表情怪異地看著小檯燈在玩一個橡皮球。其中的小檯燈變成了今天皮克斯的公司經典標誌。
  • 2018年最佳動畫| 這6部奧斯卡短片,告訴孩子什麼是夢想和堅持
    就是皮克斯用三年時間,拍攝完成的無對白動畫——6分鐘感動千萬人,2016最治癒動畫短片。短短幾分鐘時間,甚至不需要對白,就能讓孩子在動畫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真諦,這就是動畫短片的魅力了。今年,這些提名2018奧斯卡大獎的動畫短片,推薦你和孩子一起看。
  • 18年來最值得觀看的25部奧斯卡動畫短片
    在童書媽媽推薦為數眾多的影片中,我們發現短片特別受歡迎。家長們告訴我,無論孩子年齡大小,尤其是小孩子,看短片總是坐得住的,看一個不過癮,還可以看第二個。而且這些短片,都是藝術化很強的作品,時間雖短,但內容卻絕不膚淺,甚至涉及的都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討的深刻話題。
  • 2017奧斯卡動畫短片十強,每部都值得刷五遍
    《鷸》也毫無懸念登上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初選名單。還沒看過的可戳——| 長度:06分03秒 |就問你服不服?入圍初選名單的共有10部。導演:Andrew Coats / Lou Hamou-Lhadj兩位青年動畫藝術家用五年時間作出的《迴光返照》,講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警長的一場自我救贖之旅。
  • 適合陪孩子看的8部奧斯卡動畫短片,教會孩子愛與生活
    本身就是電影迷,再加上有一個同樣酷愛動畫電影的娃,小愛對歷屆的奧斯卡動畫短片期待滿滿。
  • 這10部不可錯過的高分科幻電影,你都看過嗎?
    今天來分享10部筆者看過印象比較深刻的高分科幻電影。作為一名科幻迷,科幻電影是比看的。這其中有幾部反反覆覆看了10多遍依然不覺得乏味。阿凡達豆瓣評分8.7 ,一上映就引起轟動,火遍全球。3D效果非常棒,特效在當時也非常一流。電影中的潘多拉星球描繪的也非常美麗,十分有想像力,值得推薦。
  • 這15部奧斯卡動畫短片絕不容錯過!
    蒸籠裡的包子突然變成了一個「孩子」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配合平和淡雅的中國風畫面,讓整個故事在天馬行空的想像中也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格蘭·基恩《親愛的籃球》(2017)電影海報這部短片被譽為第90屆奧斯卡中幕後團隊陣容最為強大的參賽動畫短片。《親愛的籃球》由格蘭·基恩執導,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配音。
  • 讓孩子看懂成長,讓家長看懂教育,這3部奧斯卡動畫短片你值得一看!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一個孩子和家長都參與其中的話題。蘊含教育意義的電影有不少,而哪些是讓孩子看得懂、讓家長看得明的好片子,奧斯卡有自己的選擇。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總是偏愛那些教育題材的作品。雖然沒有最佳影片的受到的關注度高,但是這些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出其不意的惹小編哭一鼻子。今天要說的這三部動畫短片,展現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和親子相處模式。
  • 皮克斯最經典動畫短片,這三部一定不要錯過
    皮克斯除了《海底總動員》、《飛屋環遊記》、《頭腦特工隊》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動畫長片,在動畫短片領域也是頗有造詣。咱們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次皮克斯的經典動畫短片《鷸》,就深受好評。皮克斯每年都會精心製作一些動畫短片,有的是動畫長片的番外篇,有的則是獨立的動畫短片。短片大多數只有5分鐘左右長度,但每一部都凝結了他們對世界的熱愛。
  • 吐血整理的5部,適合3-6歲孩子看的動畫短片
    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孩子的精神之旅,改變孩子的世界觀,教會他們一些道理。然而對於3-6歲的孩子,太長的電影,他們往往沒有耐心看完。精簡、短的動畫片或電影或許更適合這個時期的孩子。 很久沒有推薦書和電影了,今天整理了幾部我們看過的動畫短片,覺得主題和製作都很不錯,想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