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23日 19:09:43 中財網 |
過去兩年間,美國政府頻繁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制裁大棒,將華為等中企列入「實體清單」。依照規定,美國供應商需申請「豁免許可證」才能繼續向名單中的公司供貨。
這下,許多依賴於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生產晶片、晶片製造設備的歐洲企業遭殃了:他們受美國制裁影響無法供貨中企,且無法向美國政府申請豁免。
據英國《金融時報》23日報導,許多歐洲科技行業高官和外交官對此「怨聲載道」,指責美國的制裁機制將他們擋在中國市場之外。一名歐洲公司高官透露,在他們被禁止向中國買家供貨時,取得「許可證」的美國供應商趁機佔據了中國市場。
《金融時報》:歐洲科技公司指責美國利用制裁,將他們擋在中國市場外
距離川普任期結束的日子越來越近,不斷有中國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
上周五,美國商務部再次發布公告稱,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共計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依照美方規定,美國供應商必須向美國政府申請「豁免許可證」才能繼續向被列入清單的中企供貨。
《金融時報》稱,許多依賴美國智慧財產權,生產晶片、晶片製造設備的歐洲企業都受到影響。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科技企業高管表示,這些制裁實際上創造了「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只有美國企業獲得豁免,其它國家的企業則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
他抱怨道:「迄今為止,美國公司獲得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證,而歐洲供應商則沒有。」
另一位歐企高管也稱,他們公司曾被禁止向中國買家供應零部件,因為美方懷疑這些零部件「可能被用於軍事目的」。但在他們被禁止供貨時,中國零部件市場很快被通過中間商銷售的美國供應商佔據。
毫無疑問,這對歐洲公司造成巨大影響。本月早些時候,受美國制裁華為影響,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將其年度收入目標推遲一年。同天,該公司股價下跌近12%。
歐洲晶片商向中企供貨佔比在2020年下跌,《金融時報》援引德意志銀行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豁免許可證」、允許向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企供貨的公司名單並不對外公開。但《金融時報》獲知,除了幾家美國公司外,韓國三星、日本索尼也已獲準向華為提供部分零部件。
歐洲企業高管和外交官表示,歐洲各大科技公司和各國政府對美國的單邊制裁越來越感到失望,並希望減少使用美國智慧財產權。
12月初,17個歐盟成員國通過歐盟委員會宣布了一項「歐洲關於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的倡議」。倡議主張,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歐洲復甦和彈性基金的五分之一資金(共計1450億歐元,約合1.15兆人民幣)用於獨立的半導體研究。
歐盟外長博雷爾(Josep Borrell)今年早些時候在一篇博文中寫道:「我們歐洲人必須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在中國問題上,歐洲政府更關心市場準入、標準制定。」
一名駐中國的歐洲外交官表示:「這一聯合倡議表明,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儘管這將需要很長時間。美國的制裁加速了這一進程。對歐洲企業來說,中國是一個如此巨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想辦法服務於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