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蘑菇。
這篇文章標題我斟酌了好久,一開始打算寫「國產之光」?後來想想被叫xx之光的貌似都沒啥好結果——比如近期的偷摸縮水的某品牌。後來翻到了之前測試過的酷獸sata 480G和之前買過的光威固態、阿斯加特固態(三者均為嘉合勁威旗下品牌),靈光一閃:進擊的中國製造。
為什麼選擇了這個標題呢?賣個關子,下文會講到。
拆箱
入眼可見,包裝變了。之前用的是和光威基本一樣的盒子,就是貼了個自家產品的機器人。。。這次酷獸品牌終於有了自家風格——右下角三個爪痕,和其內存產品風格保持一致。
背面有廠址品名信息,不過個人感覺最上方說明中寫的有點不對,寫的主控40nm支持NVMe1.2協議,不過實際是28nm主控支持NVMe1.3協議。。。這種感覺就像是買蘋果11但是賣家發來了個11 Pro,雖然貨不對板但是我決定原諒你。。。
產品全家福。除了硬碟本體以外還附贈了一個小螺絲刀和一顆小螺絲——之前買過的阿斯加特也帶,這點要好評,畢竟不是所有用戶M2螺絲都「健在」的。這個附件別看不值幾個錢,大眾為啥後防撞梁少擰一顆螺栓?一年省下的成本足夠普通人賺幾輩子。
對了,順帶問一句,華碩M2位置的底座去哪兒買?我的丟了。。。
背面有防偽碼和產品信息,M.2/80表示此款產品為80mm長度,這個長度基本帶m2硬碟位的主板都能用。
輕輕鬆鬆撕下石墨烯散熱。貼紙正面就是酷獸圖案不必多提,個人感覺比直接上來就帶馬甲的要好,別看高出沒多少,很多筆記本裝不上帶馬甲的固態,而且親測馬甲不好拆。
圖中上半部分可以看到這款酷獸M.2硬碟真身:採用聯芸MAP1002主控,顆粒為嘉合勁威自封裝3D-TLC,128G*4組成480G總容量。中國芯+自封顆粒,光是看看就有自豪感——我開始有點理解之前買某品牌的朋友們那顆純真的赤子心了。
對比一下之前拆過的酷獸sata接口的480G固態硬碟(圖中下部分),M.2版本主控的升級自不必說,顆粒封裝上也比之前好看的多——確切的說,之前的酷獸標誌更像是後打標,底下還有顆粒廠商Intel的標碼,這次的POWEV(嘉合勁威)自封裝看著就有高級感,命名規則上也和別家顆粒完全不同。
2019年4月,嘉合勁威電子科技與太極半導體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IC封測項目上開展深度、廣泛的合作。
左下角橢圓裡的TAIJI字樣,是蘇州太極半導體的LOGO,上面那句話來自我搜到的光威官方帳號在百度上發的資訊。
拆完了,那麼酷獸這款從內到外完完全全的「中國製造」M.2固態硬碟素質怎麼樣呢?下面上測試:
速度測試
新盤第一次裝到電腦上,是需要初始化——格式化,才能正常使用,切記拔插硬碟要先關機。前天我就犯了個低級錯誤,開機狀態把主硬碟拔了。。。然後整個昨天我都是一個沒得感情的裝機機器。。。
桌面此電腦圖標上右鍵——管理——磁碟管理,找到對應磁碟,會提示建立分區表,然後右鍵新建簡單卷,一路下一步,新硬碟就能用了。
新硬碟檢測信息如上圖。通電三次應該是有兩次的出廠質檢。從這裡可以看到,傳輸標準的的確確是M.2 1.3協議,而不是包裝盒上寫的1.2協議。
固件版本雖然僅為1.0,但是從序列號裡看到20200325。。。出廠到我手裡只用了10天——這是真的還是只是數字上的巧合?希望有入手的朋友可以看硬碟信息給我解惑一下。
空盤測速
簡單粗暴的來個AS SSD Benchmark測試,雖然讀取寫入離著頂級M.2硬碟有很大差距,但是甩開sata硬碟可不是一點半點。和官方標稱數據的讀取1800MB/s、寫入1700MB/s差不多,稍微差點應該是平臺個體差異。
換一個測試軟體試試,這次比官方給出數據還要高出不少。
寫入10G隨機數據試試掉速情況——沒掉,看來緩存值是大於10G妥妥的了。
寫入100G隨機數據。前面的波動值可以忽略,因為剛剛測試10G都不掉速,這裡沒道理在10G數據以內就掉,明顯是因為兩次測試間隔較短回收機制處理數據,最後到70G的時候寫入掉速到了500M/s多一點。
比之前測試酷獸480G sata的32G左右掉速的情況要強上一倍,相信連續寫入70G+的機會比較少,總之性能表現不錯。
半盤測速
由於480G硬碟拋出去預留冗餘,大約只有447g的可用空間,我特意做了個44.7G的視頻資源包用來填充。
填充進去5個資源包,輕輕鬆鬆把硬碟佔用了一半。先一會兒讓硬碟後臺自動把緩存回收一下,我們繼續測試——這裡說一下,如果連續進行寫入,比如剛剛把緩存爆掉立馬再次測試速度的話,大概率寫不了幾G就掉速,這也是不少用心不良的KOL們黑某個品牌掉速快的方式之一。
半盤測速。比起空盤來說,稍微掉了點,但影響不大。
換個軟體TX來測速,甚至和空盤跑出來的數據沒啥區別。我們可以近似的認為半盤不會影響速度。
進行100G隨機數據寫入測試,可以看出,這次寫入到76G左右的時候才掉速,看來我空盤100G測試的時候的確是受到了剛開始寫入10G數據的影響(一開始10G和100G寫入測試我基本沒什麼間隔,截了圖就直接測了)。
滿盤測速
滿盤測速之前我先把硬碟填充只留下了100G,然後進行了最後一次100G數據掉速試驗。圖中可以看出,大概在連續寫入34G的時候,寫入速度會掉到500M/s;繼續寫入大約55G左右,會掉到200+M/s,具體多少全靠估算,反正肯定超過200M,一路到測試結束,此時測試結束,可用空間僅有143M。
刪掉一點數據用來測速,因為測速軟體也需要寫盤的,只有143M會導致測試無法進行。多次試驗之後感覺2G左右比較合適,既不會多留空間給硬碟「開後門」,也不會影響測試進行。
圖中可見,讀取速度變化不大,寫入僅剩下了900M/s——雖然因為空間問題受到影響,不過感覺在這麼點的空間下還能有這個速度,已經很滿意了。
換成TX進行測速,破天荒的寫入速度比AS低了,之前測速都是超過AS來著。
那麼到底誰更準確呢?繼續拿資源包進行寫入測試:找到大約2G內容,直接寫入,可以看到TX的測試結果還是更貼近實際表現的。
總結
經過我的一通折騰,溫度仍顯顯示48℃,看來是和後期版本的阿斯加特AN一樣去掉了測溫,肉測(摸)了一下主控和顆粒,並不怎麼熱。
這塊酷獸M.2 480G固態硬碟使用的聯芸(Maxio)MAP1002主控雖然是低端產品,但是實際表現並不差,甚至緩存釋放機制我感覺比SMI的產品要好一些。
嘉合勁威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腦存儲出貨廠家,從一開始的顆粒靠採購(就是哪家便宜用哪家,今天鎂光過一陣就Intel),到後來的使用國科微加紫光顆粒(代表產品光威弈系列);從使用自家打標顆粒(去年測試的酷獸sata 480G雖然打CUSO標但是底下還是Intel編碼),到如今已經使用自家封測嘉合勁威原廠顆粒——相比於Intel、Micron,顆粒上的POWEV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標誌——這個歷程基本上也是大多數中國製造業所經歷的從無到有、從引進到自主的一個縮影,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能夠邁出這一步。
進擊的酷獸、進擊的嘉合勁威、進擊的中國製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