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是超越概念的。
2、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恆常、純粹的狀態存在。
3、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4、昨天存在的自我——就是你——和今天存在的自我已經不同。你不好的心情已經變好,你也許學會了一些東西,你有了新的記憶,你膝蓋上的擦傷癒合了一點。
5、當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皆無常,才不會被種種假設、僵化的信條(不論宗教的或世俗的)、價值體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這樣的覺察力可以讓我們免於受限於個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戲碼之中。我們還可以將這種覺察力導向大至想像之極,小至次原子層次。
6、死亡從生、從創造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過。每一個變化,都是死亡的一種形式,因此每一個生都包含了另一個事物的死亡。
7、當無數的因緣和合在一起,而且沒有障礙與幹擾,結果是必然的。
8、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9、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可以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狀況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
10、對無常的體認是個關鍵,讓我們不再害怕身陷於某種情境、習氣或模式,而永遠無法逃脫。
11、離別,往往是男女關係中最為深刻的經驗。每段關係最終都會結束,即使不是別的原因,也會由於死亡。
12、我們對每段關係的因緣就會更珍惜與理解,沒有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常在當下。當另一半來日有限時,我們會更自然也更滿願地付出愛和支持。
13、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來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終將分散,我們的情緒狀態還是常常會回到相信恆常的模式,完全忘記相互依存性。這種習氣會造成各種負面的情況,像是偏執、寂寞、罪惡感等。我們會覺得被欺騙、被威脅、被虐待、被冷落,仿佛這個世界只對我們不公平。
14、一切和合皆是無常,並不認為那是壞消息,而是簡單、科學的事實。無常可以是通往啟發與希望、光榮與成功的大門。
15、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例如,經由放下野心,將焦躁的心轉化,讓它趨於平靜;或者為人和藹,樂善好施,以便營造好名聲。如果我們都能訓練自己去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能在家庭、鄰裡、國際間增長和平。
16、這世上一切存在或運作的事物,一切想像和實體所構成的,一切心中所想的,甚至心的本身,絕對不會一成不變地存在。
17、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有分別心的成分。
18、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
19、所有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
20、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於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的麻藥。逐漸地,毀滅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滲透我們全身。
21、當我們被欲望之箭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墮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
22、如同撲火的飛蛾和上鉤的魚一般,世上無數的人都曾因貪戀食物、聲名、讚譽、金錢、美貌和崇敬,而墮入陷阱之中。
23、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化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受傷害、麻木不仁等。
24、我們無法永遠百分之百準備妥當。因此,我們的障礙和對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準備,就能夠造成所有的傷害。
25、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地享受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