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風箏》中,「莉莉瑪蓮」作為背景音樂,反覆出現過多次。這首流行於二戰時期並唱遍全世界、溫情脈脈的德語歌曲(後來被改編成14種語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位德國軍人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首詩、後來經一位德國作曲家譜曲,講述的是一名士兵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情景。歌曲那哀婉傷感的旋律,淺唱低吟般傾訴著士兵與心上人難捨難分而又不得不分別、不知何時能再相見、還能不能相見的滿腹心酸惆悵,亦是渴望早日結束戰亂、早日恢復和平安寧的生活、早日回到愛人懷抱的心願。《風箏》中,時時響起的旋律,也暗暗契合著劇情。
劇中前20集山城軍統時期,在辦公室、在餐館裡、在山城街頭......「莉莉瑪蓮」的旋律總會在不經意間響起,旋律就那麼緩緩流淌,像微風一般若有若無的、輕輕的響著,如山城的霧一般氤氳纏繞,憂傷而又溫情,暗暗昭示著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共產黨臥底情報員、軍統六哥鄭耀先,與共產黨臥底情報員、中統譯電員程真兒,既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又是相知相依的戀人,兩人間難能可貴的愛情,是他們在虎狼環伺、危機四伏的敵營中,於萬分緊張中難得的那麼一丁點兒輕鬆,是身處高壓下僅有的一絲溫情和慰藉。
當程真兒因得知中統暗殺鄭耀先的計劃、而急匆匆給六哥鄭耀先送信時,就在幾乎就要到了、六哥已經隔著窗戶看到她時,真兒卻遭中統高佔龍暗算,慘死於車輪下......而一窗之隔的六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真兒倒在血泊中,卻在座位上一動不能動,後來更是被逼迫親手拋撒愛人的骨灰......此情此景,情何以堪?!想他軍統六哥鄭耀先是何等囂張之人,然而這時也只能強忍撕心裂肺般的巨大悲痛,表面若無其事、面沉似水而內心翻江倒海......
.身處戰亂年代,人的命運如浮萍草芥般飄搖不定,即使強勢霸氣如軍統六哥者,看似威風八面,卻也難免如此悲慘的命運,更何況六哥和程真兒還肩負著特殊使命,更比普通人多了份無奈與隱忍,只能打碎牙和血咽下,絕對不能象普通人一樣,任由極度悲痛極度絕望的情緒有半點的自然流露與發洩——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情也莫過於此吧!
戰爭,如同一架巨大的絞肉機,無情地碾壓著一切,它打亂了和平寧靜的生活。無論立場黨派,身處動亂時代,隨時面臨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劇。生死兩茫茫,卻無處話悽涼,六哥程真兒如此,四哥、宮庶延娥、宋孝安趙簡之、林桃等等,作為個體,哪個沒有慘痛的經歷?二戰時,德國廣播電臺每晚定時向士兵播出「莉莉瑪蓮」,後來這首歌曲很快傳遍歐洲戰場,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每當播出時戰壕中雙方士兵都會同時駐足聆聽......德國點播率最高的也是「莉莉瑪蓮」,盟軍最高指揮艾森豪曾說過「這個小詩人是唯一能在戰爭中讓各方都喜歡的人」。
在血流成河的戰爭中,」莉莉瑪蓮」能夠超越國界派別並經久流傳,是因為它傳達了人們熱愛和平安寧生活的心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莉莉瑪蓮」這首愛的輓歌,已成為和平象徵。《風箏》中鄭耀先與程真兒的愛情悲劇,以及其他角色的遭遇,都是動亂年代人的悲劇。《風箏》這部戲中強烈的戲劇衝突和悲劇的藝術感染力,如「莉莉瑪蓮」這首歌一樣,在人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使人久久難以忘懷。
Various Artists - Lili Marlene (拉拉.安德森1941_Live)
02:58來自貓看影視
註:電視劇中出現「莉莉瑪蓮」的情節有:宋孝安準備好刺殺高佔龍的狙擊步槍後去與宮庶接頭,在飯店門口開始響起;刺殺成功後,六哥和宮庶在飯店等候,江心進門時響起;四哥辦公室,部下報告中統派去延安的飛機被擊落時的背景音樂;十幾集的時候六哥和簡之在辦公室的背景音樂…
在軍營門前
在大門之前
有著一盞燈
至今依然點著
我們要在那裡再見一面
就站在那座燈下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
不論在這個安靜的房間裡
或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
我都渴望夢見
你那令人迷戀的雙唇
你在夜霧之中旋轉飛舞
我佇立在那座燈下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