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西遊記》背後的真歷史

2021-02-06 作家文摘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說,這本成書於明朝中葉的小說,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其普及度超過了其他三部名著。書中所描述的幾個典型人物——機智多變、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憨厚幽默、愛耍點小花招的豬八戒,忠厚老實、勤勤懇懇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經、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幾乎是家喻戶曉。「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

  小說《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從西天佛祖如來那裡取得真經的故事。由於歷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經,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難免會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混為一談。事實上,神話小說《西遊記》雖取材於玄奘取經的故事,然而書中描述的那位玄奘已經被神化,求法取經情節幾乎都是想像編造出來的,至於玄奘的三位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也皆屬虛構。

  真實的唐僧一路上雖然沒有遇到什麼妖魔鬼怪,但其歷程也極其驚險。

  【為什麼出家】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後也差點遭滅口,幸得母親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才算暫時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後取法號叫玄奘,從此與佛祖結下不解之緣。

  真實的玄奘出生經歷至今還是個謎,他生於何時、何地,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玄奘於隋仁壽二年(60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出家前姓陳名禕,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那麼,玄奘出生時是否有什麼異常跡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大師初生時,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法師說:「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這位白衣法師就是玄奘。雖然這只是一段傳說,但玄奘法師小時候的表現不同常人確有其事。

  另有一種說法是,玄奘大師是父母晚年所生,當時他的父親大約在五十歲左右。晚年得子,讓父母對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時聰穎早慧,過目不忘,日記千誦。

  玄奘大師是佛學奇才,那麼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遊記》中記載,玄奘是如來座下金蟬長老轉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按照《續高僧傳》的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是不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法師是第四子。玄奘的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八歲前他的父親又因年邁多病而辭官歸故,這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頓的局面。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十三歲時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眾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那麼,是誰促使玄奘西行取經?他西去取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在小說中是這麼說的:觀音菩薩在唐僧舉辦水陸法會時,問他是否會談大乘法。唐僧正苦於在國內學不到大乘,就很虛心地向菩薩請教,菩薩趁機指點他到西天取大乘經普度眾生。於是玄奘主動向唐太宗請纓,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在中國歷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經,這些事跡讓玄奘心生嚮往。其中東晉僧人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國記》,更直接激發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決心。另外一個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學佛過程中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歧義不能相互統一、協調,對於佛教的發展是明顯的隱患。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典,並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於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西行的真正障礙】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礙來自妖魔鬼怪。在小說中,唐僧是由唐太宗親自任命去西天取經的。臨行前,唐太宗親自將通關文牒交給唐僧,還與他結拜為兄弟,對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實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礙卻來自朝廷。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幾次三番申請「過所」(即通行證,小說中的通關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此事並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根據當時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所以他的這個決定非常危險。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藉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那年,玄奘剛好二十七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真實的玄奘具有堅定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完全和小說中膽小怕事的唐僧不同。

  玄奘的西方行歷程雖沒有九九八十一難,卻也危機重重,多次險些被抓,但他最終都能順利過關。

  玄奘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地界時,住了一個多月,為當地僧眾祭壇說法,很受歡迎。涼州是甘肅河西走廊的一個大都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當時為防備頡利可汗的突厥軍隊侵擾,涼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聖旨:封鎖邊關,禁止人員西行。當玄奘打算繼續西行時,涼州守關官兵不敢自作主張開關放行,只好先行呈報李大亮定奪。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聲,讓部下轉達他的命令:不許西行取經,立即回京。

  玄奘頓時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也許天無絕人之路,涼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幫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帶的佛門領袖,很有權威。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後,決定幫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兩個弟子護送玄奘偷偷出關。白天官兵防守甚嚴,無法出關,於是他們夜半更深時找個無人處順著繩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兩個和尚的護送下,一路上風餐露宿,晝伏夜行,幾日後到達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獨孤達敬重佛法,聽說玄奘法師來到,熱情款待。此時涼州都督李大亮追訪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來了。他們對玄奘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一個叫李昌的官員私下將公文拿給玄奘看,並問道:「法師是不是此人?」玄奘遲疑著不敢作答。李昌又說:「請法師說實話,如果你就是玄奘,我為你想辦法。」玄奘只得如實相告。知道實情的李昌為玄奘的行動和精神所感動,當著玄奘的面撕掉文書,讓他儘快動身。離開瓜州後,他為了避開官府的盤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卻又必須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隨時有遇到官兵的危險。

  在瓜州以前,玄奘雖然也遇到了困難,但基本上還算是一路順利。從瓜州開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間的九百裡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經最為艱難的一段。

  瓜州最大的自然特點是沙漠和大風。玄奘告別李昌後,景況就很不妙了。首先,他來時所騎的馬死了,從涼州來的兩個僧人也相繼離他而去,再加上前路艱難,沒有人願意冒險給他帶路,玄奘心裡一片憂慮。就在這時,有個胡人石磐陀願意與他同行。可是這胡人並非忠實的路伴,進入沙漠後,因為畏懼,中途丟下玄奘,回去了。無奈,玄奘只好一個人硬著頭皮偷偷穿越五個烽燧,進入了八百裡大沙漠——莫賀延磧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點兒被守護的士兵射中。進入沙漠後,雖然沒有官兵的威脅,但來自大自然的危險更恐怖。沙漠中獨特的海市蜃樓現象,猶如鬼魅魔影,時時纏繞著玄奘,而遮天的大漠風沙不時從他身邊裹挾而過。此時,唯一的水囊又不幸失手掉在地上,水灑得一滴不剩。玄奘想到了退卻,並且真的退卻了。他往回走了十多裡,但最終又折回頭,向西而去。五天後,在沒有水又迷了路的情況下,玄奘奇蹟般地走出了沙漠,到達西域第一站——伊吾,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在高昌國內,玄奘再次遇到阻撓。

  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說玄奘到來,遣使迎候,並與玄奘結拜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這位博學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絕食抗爭,以表他西行的決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經非常虛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像的豐厚物資。臨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從印度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還要求講經一個月後才能走,玄奘一一答應。

  離開高昌時,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三十人。這個團隊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隨後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倖存活。

  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後,終於踏上印度國土,看到了那爛陀寺。

  此後,他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裡,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學習。這期間,在戒日王舉辦的一次全國性的辯論大會上,玄奘的聲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聲名遠播,無人能及。

  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他決定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經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鞠文泰的約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國停留三年,但在東歸途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經不在人世,此約定未能實現。兩年後,玄奘回到中土,受到官方和民間熱情的歡迎。

  【徒弟和白龍馬】

  神話小說中,玄奘不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還帶了觀音的三寶:錦蝠袈裟、九環錫杖、三個金箍,以及御賜的金缽等。神仙開道,白龍御行,這是何等的威風,然而現實中的唐僧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非但不幸運,簡直是不幸。

  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幫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個徒弟的話,胡人石磐陀勉強算一個,只有他是主動請玄奘為他受戒的。

  由前文可知,現實中的唐僧起初只有一人,步行五萬裡才到達西域。當地一個叫慧威的和尚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兩名僧人就回去了。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此時胡人石磐陀來請玄奘為他受戒,並自願當玄奘的嚮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嚮導,這一點和孫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從玄奘為石磐陀剃度以後,石磐陀這個胡人就成了一個胡僧,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音上非常接近,可能是在流傳過程當中發生了音變,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個胡人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復返了。

  從這一刻開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是茫茫沙漠。在沙漠中,玄奘迷路了,這本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沒想到禍不單行,他的最後一個水囊也被打翻。在經過四天五夜滴水未盡的折磨後,玄奘奄奄一息,這位虔誠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觀音。對於玄奘而言,觀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幫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棗紅色的瘦馬。顯然,這是一匹具有豐富旅行經驗的老馬,它把玄奘帶到了一口泉水旁邊。與英俊的白龍相比,這匹馬連原型都算不上了。

  【玄奘在西天拜見到了誰】

  在《西遊記》中,唐僧要到達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見的是如來佛祖。而現實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沒有雷音寺,更沒有如來。真實的如來即釋迦牟尼,誕生於前六世紀,並於八十歲涅槃,而玄奘西行已經是六世紀的事情,中間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裡當然見不到如來了。

  玄奘要去的是當時令眾佛教徒無限神往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在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以東的巴臘貢村),它是當時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玄奘到達這裡時受到的迎接盛況和小說有得一比,那爛陀寺的僧眾聞玄奘已抵金剛座,特派四位長老前往迎接,更有二百餘僧與千餘檀越捧幢蓋花香前來迎引,在眾人的讚嘆圍繞下將玄奘迎入那爛陀寺。

  玄奘到那爛陀寺時,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賢大師住持此寺。這時,戒賢已百餘歲,據說是留壽等候玄奘的,可見他對玄奘異常器重。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後,又四處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隨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匯報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讚賞。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印度戒日朝的國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佛學辯論大會,請玄奘為論主,參加者有五印十八個國王、三千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兩千人。當時玄奘講論,大家可以隨便提問題,但無一人能難倒他。此次辯論讓他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會後,玄奘決定啟程歸國。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這些優厚待遇並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回國盛況】

  小說中對唐僧歸唐的經過簡單帶過,直接由如來座下的金剛駕著祥雲護送回國。只提到師徒四人回到大唐後,受到盛況空前的迎接。

  現實中,玄奘歸國的路途確實是平坦無阻的,而且有人護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幾個國家的國王以接力形式護送回國。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長安,迎接的陣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無論僧俗都來迎接,以至於整個首都的市場都停了。玄奘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

  《西遊記》的結局,說唐僧師徒將經書送回大唐後,又由金剛帶回西天,如來給幾個人分別授了職位。真實的情況是,玄奘回國後,唐太宗曾讓他還俗輔政,但被大師婉言拒絕,他的心思都在翻譯帶回的經書上。

  玄奘回國後的大部分時間放在翻譯工作上,他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他還創造性地發明了新譯。以前的翻譯方式叫舊譯,舊譯以真諦和鳩摩羅什為代表,舊譯者多為外國人,這些人因不精通漢語,或者過於強調意譯、直譯,往往讓中國人難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玄奘回國後還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記》,此書記錄了西亞、南亞廣大區域內的國家、地區的社會歷史變遷及當時的狀況,玄奘此書中有些資料,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因此,這不僅讓國人開闊了視野,也對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現在幾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問題的書都會引用這本書中的內容。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學大師圓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圓寂後,大師遺骨送往何處了,至今是個謎。

相關焦點

  • 《西遊記》背後的真歷史
    小說《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從西天佛祖如來那裡取得真經的故事。由於歷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經,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難免會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混為一談。
  • 文史專家參與手遊創作:當遊戲遇上歷史,青年人怎麼看?
    前段時間,一家公司邀請國內的文史專家,參與到手遊新版本的創作中。有人覺得,文史專家可以讓遊戲有更多的歷史元素、寓教於樂。也有人認為,即便有專家把關,遊戲與歷史也很難有機結合。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2名18歲-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0.3%的受訪青年反感遊戲與史實不符的情況,73.0%的受訪青年認為遊戲可以和歷史很好地融合。91.7%的受訪青年認同,遊戲中引入歷史需要以尊重史實為底線。
  • 《撫州文史》千金陂文史專刊正式面世
    中國水利網站2月24日訊(通訊員 鄧偉)近日,由江西省撫州市水利局與撫州市政協聯合編輯的《撫州文史——千金陂專刊》正式面世。千金陂的申遺成功,為撫州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200多年來,千金陂歷經17次修建。
  • 文史知識 | ​張習孔​:歷史上的曹操與舞臺上的曹操
    曹操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曹操還擅長草書,精於圍棋,通曉音律;特別是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是傑出的詩人、文學家。他提倡文學藝術創作,獎掖有才華的文士,在他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周圍,聚集了許多著名文人,出現了我國文學史上「俊才雲蒸」的建安文學時期。曹操雖然為結束漢末以來的混亂殘破局面,為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作了很大的努力,建立了歷史功績。但是,曹操也犯下不少罪過。
  • 《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西遊記》中唐僧最終結局如何,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在西遊記中,唐僧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大雷音寺如來佛祖處取經,一路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靠著一片赤誠之心,終於到靈山,取得真經,成就了無上功果,讓後世萬代傳頌。 《西遊記》最後,唐僧不僅取得了真經,還成就了金身正果,如來佛祖封他為旃檀公的佛,位列三十五佛之一,享受人間的供奉。
  • 《文史通義》——六經皆史,學兼性情
    《文史通義》系史評專著,凡八卷,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篇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外篇為方志論文集。章學誠在《易教》中言「六經皆史」,此觀點實倡自明代王守仁,章學誠將其「經就是史」的觀點加以發展,使人們從歷史學的觀點來研究六經,將經學建立在歷史學的基礎之上。《文史通義》寫作時,部分篇章傳出,段玉裁便為之嘆絕,近人對此書的評價很高,列為大學歷史專業的基本讀物之一。
  • 《蘇州史紀》熱播 文史紀錄片緣何"圈粉"無數
    資料照片   雞年春節期間,28集大型文史紀錄片《蘇州史紀》在蘇州新聞綜合頻道熱播,平均收視率在同時段同類型節目中名列第一,甚至超過了一些大型綜藝晚會和影視劇的收視率;在新媒體平臺上,該片累計觀看量近兩百萬人次。這部歷時4年打造成的文史紀錄片,為何能「圈粉」無數,引來一片叫好聲?
  • 熊秉真 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一一折照晚清與晚明
    因為隱於此運動背後的,是整個知識界對近現代( Modernity )這個概念,包括近代的時間、近代特性這類東西開始發生相當深的好奇與疑惑。某種意義上說,還是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理性科學篤定信仰下第一次深層的動搖。這個動搖令人雀躍,也令人惶惑。
  • 直播預告|電影《八佰》爆紅背後比影片沉重八百倍的真實歷史
    隨著影片票房的如火如荼,搜狐文化和搜狐視頻聯合策劃,特邀知名影視達人小片片說大片和知名文史撰稿人袁載譽以連麥的方式從電影劇情與真實歷史背景兩個角度,來聊一下《八佰》這部電影,一起追憶一下那段慘烈而又令人難以忘懷的戰爭往事。也為網友們分析一下,這部電影都有哪些看點。
  • 他山之石丨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赴揚州市學習考察歷史文化遺存...
    他山之石丨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赴揚州市學習考察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工作 2020-09-18 2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紫國背後的歷史密碼:孫悟空大戰賽太歲,或藏明朝皇帝一個秘密
    這便是《西遊記》六十八回到七十一回用了四回之筆墨描繪了朱紫國軼事,而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則是朱紫國背後的含義。一、「朱紫」國地理位置及含意唐僧師徒繼續前行,老遠看到一座城池,三藏勒馬叫:「徒弟們,你看那是什麼去處?」行者道:「師父原來不識字,虧你怎麼領唐王旨意離朝也!」
  • 西遊記背後故事——懷念楊潔導演
    她這一生註定是轟轟烈烈的,她導演的西遊記,也註定是要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86版《西遊記》是國人心中的經典。這也是我最愛最熟悉的國產電視劇之一。那美麗多姿的畫面背後,有多少陰暗的阻撓、尖刻的抨擊、如險山一樣的困難。楊導走了,西遊卻經典永存。此刻,心中豈止五味雜陳,感慨良多。在此,我記錄下這篇讀書之後的感受,懷念這位堅韌優秀的傑出文化女性。
  • 慶陽的古老地名,演繹了《西遊記》裡的天宮神話大劇
    慶陽王東的長安,在《西遊記》裡稱東土大唐,慶陽往西走出河西走廊就是唐僧取經的西天。傳說全真教弟子丘處機,當年曾在六盤山南部張家川縣的龍山鎮靜修6年。丘處機看到了《山海經》的偉大成就,仰慕慶陽厚重的神話文學沉積,便親臨橋山東西實地考察,把《大唐西域記》中的西王母,融入《西遊記》中的佛教文化,倡導民族融合。丘處機曾到西域勸阻成吉思汗,希望他放棄殺戮,修成正果。也有學者說,《西遊記》是後人根據《長春真人西遊記》而改編的。不論《西遊記》出自何人之手,其第一手資料必然來自橋山東西的實地考察。
  • 「按說宋長官的兵沒有慫的」,《八佰》朱班長臺詞背後的歷史
    電影《八佰》除了何香凝、謝晉元、楊瑞符等少數真實歷史人物登場外今天就來解讀這句臺詞,意思沒有別的,只想說明《八佰》劇本確實下過功夫,不經意的一兩句話,普通觀眾或許沒啥感覺,但對於長期研究民國政治、軍事史的學者而言,那可是心生共鳴,臺詞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歷史。
  • 佛道爭雄:西遊記背後的諸神之戰
    記得一個搞道教研究的朋友曾半開玩笑地抱怨過,每年暑期,電視上都會掀起一股批判道教的高潮——1986年版《西遊記》的播放!
  • 西遊記裡的儒釋道
    如此看來,《西遊記》不光是集古人想像力之大成的神魔小說,更是一部植根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偉大神話作品。只不過這層深意,鮮少有人能讀得出、悟得透。今天,她願意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再出山,將《西遊記》臺前的美妙、背後的深意,一五一十講給你聽。她,就是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馬瑞芳。從 8 歲讀到 78 歲
  • 玄奘西行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比《西遊記》還要曲折
    說起玄奘西行,那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這一趟西行卻是名很順,但言不正。言,規則也。在西遊記當中,玄奘法師與唐太宗結拜為兄弟,為拯救黎民百姓,被唐太宗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故事而已。
  • 86版西遊記為什麼換了三個唐僧?背後故事揭秘
    看過86版西遊記的觀眾們都知道劇中唐僧的演員換了3個,分別是汪粵、徐少華、遲重瑞,那麼為什麼同一個角色要三個人來演呢?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說對佛教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但是許多觀眾不了解的是,在《西遊記》原著中,唐僧是一個軟弱、是非不分的人,因此在佛教界,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不認可的。
  • 文史知識 | 周育德:湯顯祖與晚明社會
    萬曆十八年的二月,湯顯祖在南京鄒元標家會見了高僧真可,向佛門大大邁進一步。真可和尚在雨花臺的高座寺,為湯顯祖授記。授記則標誌將來是要成佛作祖的,有這麼一個記錄,是無上的光榮。湯顯祖在遂昌做知縣時,真可專門到遂昌去看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年底,真可又專門到臨川來看湯顯祖。一代高僧真可如此看重湯顯祖,說明湯顯祖的佛學修養和實踐被老和尚極為看好。後來,佛教社團九江棲賢蓮社成立,湯顯祖是蓮社的骨幹。
  • 郭德綱《文史專家》聊聊公主為什麼「恨嫁」
    郭德綱和于謙是老搭檔了,有一次他們在做節目,郭德綱說自己「平時都是和文史專家」來往!原本以為他會開始吹牛,但之後提起拓本、書法、瓷器都如數家珍,雖然說相聲的都喜歡自我打趣但觀眾依舊能感受到郭德綱的知識儲備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