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要多錄製幾遍節奏吉他,拿到不同的take。這樣即使你對每個take不做任何的處理,些許的演奏差異足以讓你把兩個take放在極左極右時創建出寬廣的立體聲聲像。但如果只錄製了一首吉他音軌,它通常最終只能:
擺在中央 - 這很無聊,而且它會與其他配器成分競爭音樂空間和物理能量。
擺偏向一側 - 這可能會導致混音不對稱、不平衡。
❗️ 一個近距離拾音話筒和一個遠距離拾音話筒(比如房間話筒)拾取的聲音有不同的特徵,而且可以糅合在一起,聽聽看是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你需要仔細聆聽相位上的問題,檢查是否會有梳狀濾波效應,因為兩個話筒之間因為距離差的存在導致時間差(有延時)。如果分別把兩個話筒的信號放在極左極右,聲場可能聽起來非常巨大且立體聲像非常寬,但如果進行單聲道重放,可能存在嚴重的相位幹涉。最好用單聲道檢查一個多聲道的吉他聲音,以確認聲音在單聲道的情況下聽起來體積也比較足—雖然事實往往它會變得更窄,但是我們應該更關注當聲音在單聲道下重放時,是否有任何缺失?改變話筒相對於彼此的距離將改變梳狀濾波發生的頻率點。相位幹涉固然是存在的,但負面作用應該最小化。微小的話筒位置調整之後往往聲音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 如果吉他音箱箱體是「開放式」設計,話筒可以放置在紙盆錐體後面(直接就能看到)。如果箱體前還有另一隻話筒一起拾音,那麼這隻話筒需要做極性反轉,否則會有相位抵消問題出現。錄音前,應啟用後置話筒的前置放大器、調音臺或DAW聲道上(其中之一)的極性反轉按鈕,並檢查輸出信號,確保沒有明顯的相位問題。
❗️ 建議不要將麥克風懸掛在吉他音箱的金屬網罩前面—除非麥克風是為此目的而設計的側面拾音的麥克風。大多數動圈麥克風都是終端一頭拾音(話筒極頭膜片的指向),這意味懸掛在此位置的話筒膜片會指向地板,導致紙盆出來的聲音是離軸響應。並拾取到大量的地面反射聲,產生梳狀濾波效應,音色變得渾濁骯髒。
若此位置使用側面拾音麥克風,那麼對聲音信號是軸向響應的拾取,雖然不受離軸染色的影響,但麥克風和紙盆又太過於接近,因此近講效應會非常明顯,往往後期需要很大程度的校正均衡。同時吉他的聲音的深度也很難體現。只要串音不是一個考慮的問題的話,通常可以通過增加麥克風和吉他音箱之間的距離來獲得更自然的聲音(同時後期校正也會更少)。
當然,有時候會把麥克風放在距離紙盆很近的位置,這是因為可能想利用近講效應去彌補當前音色太薄的問題,那麼也可以不妨嘗試一下用全指向話筒,這樣既可以得到近距離的音色感知,又可以避免低頻的提升。
❗️ 其實往往巨大的、功率強勁的各种放大器和音箱組,對於錄音來說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通常中型尺寸的音箱,用較小的聲音重放時,可以呈現出多種有意思的失真染色,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在很多情況下,大的箱體音量的提升會伴隨著噪音的提升—電流hiss、哼聲、嗡嗡聲會充斥著你所錄製的音軌裡。但過小的甚至是練習用的吉他音箱,通常聲音體積和質感是不夠的,這對於錄音來說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有一些吉他放大器,只有把音量開到很大的時候,聽起來才是這個味道,尤其是電子管放大器—這也是為什麼錄吉他音箱的時候一般都用動圈話筒,畢竟聲壓級很大。功率衰減(Power-soaks)模塊是連接在放大器和音箱紙盆之間的,它允許放大器在一個很大的聲壓級下進行操作,給聲音進行染色,同時音箱的輸出聲壓級又可以相對比較小,因為很多電能被吸收了。這個模塊讓我們在一些小環境錄音,擔心過載的的時候,對演奏員、觀眾、麥克風,都會比較安全。唯一的缺點就是會無法充足地驅動音箱紙盆,會減少一些自身的失真特性。
❗️RE-AMPING
有時候錄音結束樂手都回家了,錄完的電吉他的聲音發現不夠給勁兒,或者只能錄到一些DI信號,那麼其實可以使用重新放大技術(re-amp)來再次塑造音色。之前錄製的信號可以通過調音臺或者DAW發送給吉他或者貝司的放大器(帶著效果踏板等也可以)。再次用話筒拾取錄製吉他音箱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放大器、音箱、紙盆的失真所塑造的音色,從而替換或者和原來的軌道疊加使用。
DAW、調音臺或者多軌錄音機的輸出端的阻抗與電吉他放大器、效果踏板等等並不是直接匹配的,所以如果你不想燒壞電吉他手的設備的話重新放大盒是一個必備的。
補充:更多關於電吉他設備問題、單塊、效果器、IR箱模之類的知識,知乎平臺上已經有很多老師進行了科普~大家可以自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