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證》到《夜空中最亮的星》再到被調整後的《我是證人》,它是一部青春驚悚片,是一首摘星曲,是一顆傷痕累累青澀難耐卻自有其光的小星星,就在你肉眼看不到的夜空中。青春本驚悚,越夜當自強。」這是顧小白在第一次看完《我是證人》的時候,在微博寫下的一段感言,記錄了他對於這部電影創作的心聲。
一起案件,兩份證詞,迷霧重重,不見真相。
10月30日,《我是證人》帶著燒腦的劇情,楊冪和鹿晗的顏值強勢來襲。在近期冷淡的票房大盤中,電影上映以來便一路表現搶眼,目前已經拿下了超過1.7億的票房。
作為一部「韓式翻拍片」,《我是證人》改編自2011年韓國懸疑電影《盲證》。此次改編由原版電影導演安尚勳執導,編劇顧小白進行本土化的再創造。電影沿用了原版的故事梗概:圍繞楊冪飾演的女警路小星雙眼失明之後憑藉敏銳的觸感、縝密的思維,衝破內心恐懼,勇敢追擊案犯的故事而展開。
「從《盲證》到《夜空中最亮的星》再到被調整後的《我是證人》,它是一部青春驚悚片,是一首摘星曲,是一顆傷痕累累青澀難耐卻自有其光的小星星,就在你肉眼看不到的夜空中。青春本驚悚,越夜當自強。」這是顧小白在第一次看完《我是證人》的時候,在微博寫下的一段感言,記錄了他對於這部電影創作的心聲。
初見顧小白,記者和他在麗都的一家咖啡館相對而坐,電影改編的幕後故事也隨之而來,匯聚閃光。
當楊冪拋卻了小清新的溫柔可人,睜著一雙看不見的雙眼去尋求光明;當鹿晗從腳踩輪滑,一口京腔的插科打諢的男孩成長為男人;當朱亞文飾演的連環殺人犯伸出尖刀,最後卻刺向了自己,這樣的一部青春懸疑類電影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其實顧小白接下這部電影劇本的改編工作,純屬巧合。當時的製片人齊霽為了確保電影進度,配合演員的檔期,特意尋求顧小白的合作。他作為一個懸疑類電影的熱愛者,再加上中國目前很少有青春懸疑類題材的電影,如果現在不抓緊機會做,可能得等到幾年之後了。所以當時他剛從《心理罪》的劇組回來,就急忙閉關兩個月打磨劇本。
早就看過《盲證》的顧小白在改編劇本的時候從絕望和救贖的主題出發,這正和《盲證》有異曲同工之處。面對這樣一個完成度很高的電影,一旦改編翻拍,就免不了被觀眾拿來比較,這正是顧小白在創作劇本時面對的一大挑戰。
在《盲證》中,整部電影的氛圍更為沉重,主角年齡更為成熟。而《我是證人》則更為青春和溫情,首先就表現在顧小白對盲女路小星的角色塑造的嚴謹和細膩。
由於要刻畫一個盲人女警的形象,顧小白認真查閱資料,去核實有沒有真的盲人警察,真的發現在瑞典有一個盲人警察團隊,負責監聽。他也對盲文和導盲犬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保證劇本的準確度。在路小星的心理刻畫上,由於她的偏執而導致弟弟的死亡,這是她內心最大的困境。顧小白讓這個角色在一次次心如刀割的悲痛中歷練自己,體味蛻變的艱澀與隱忍。「飾演盲人對演員細枝末節的處理要求很高,我覺得楊冪這次完成的很精彩。」顧小白說道。
對於鹿晗所飾演的林衝,顧小白則讓他承載了一個像星星一樣的角色。林衝不斷引領著路小星突破迷霧,走出障礙。雖然他表面起來有點痞,但他才是一個真正無所畏懼的男孩,最後他在經歷生死之後完成了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
而對於電影中的反派,顧小白則把他設計的和原版有所不同。在原版中,兇手的動機並沒有交代得特別清楚,人物也更為冷酷無情。在《我是證人》中,朱亞文飾演的唐崢殺人動機清晰,情感更複雜。他和路小星一樣,因為對妹妹的偏執而錯手殺了她,在那之後唐崢就陷入了無盡的瘋狂,這就和路小星形成了人物的一種對位。這是屬於唐崢的困境。但是他在自己的困局中走向了滅亡。
所以顧小白想要在電影看似懸疑,青春,偶像的背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無法解決的困境,但不同在於人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顧小白希望在觀眾看完電影之後,能夠對自身形成一個關照,有所共鳴。
與此同時,他坦言翻拍的劇本,編劇的創新性自然就會偏低一些,但要切中中國觀眾的口味就要必須做出一系列的改變。所以在劇本中添加了青春的元素。以鹿晗的歌聲,輪滑來貼近年輕人的感受,用打車軟體和交友軟體來貼近生活。在電影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唐崢用交友軟體來選擇受害人,一句「我們約麼」可謂是意味深長。顧小白表示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想加入本土化的內容,目的是想探討社交軟體的安全性。
看過韓國懸疑類電影的觀眾都知道,這類電影在韓國本土的尺度之大,是在目前在中國的環境之下做不到的。在劇本改編的過程中,顧小白卻並沒有過多的遇到審查上的阻力。電影《烈日灼心》和《心迷宮》也都順利過審上映了,他很高興看到這樣的變化,說明未來中國電影的類型將會更加豐富。
這也是顧小白第一次和韓國電影人合作,他感慨韓國電影在技術和創意上都已經發展的愈發完備。在創意上,韓國電影各種類型非常豐富,在技術層面上則非常到位。韓國電影人希望在電影中能夠不斷有所突破和表達,這都是中國電影需要學習的地方。
1977年出生的顧小白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他現在是職業編劇,生活大致就是約上兩三好友不停的聊劇本,聊創作。
而再往前看,2000年的顧小白在當時最有名的文青論壇西祠胡同以一篇《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蒼老》的帖子名聲大噪。從小熱愛電影的他自從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之後,在中國鐵通的網絡運營部上班,閒暇之餘寫了大量影評。
隨後的兩年,顧小白在網上的專欄,延續到了報紙和雜誌上,他的文字成了各大雜誌讀者最期待的精神食糧。專欄的寫作對他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因為通過不斷的寫作去證明自己的能力,也給他帶來了成為職業編劇的機會。
2004年,顧小白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李少紅。當時李少紅正要拍一部小說叫《捆綁上天堂》,他第一次見到李少紅,並不是像其他人一樣一頓狂噴,而僅僅就著小說聊了幾句,而這些打動了李少紅,認為顧小白「實幹,有想像力」。於是,就把小說改編交給了他。
在那之後,他開啟了編劇的進階之路。其中包括蔡尚君的《紅色康拜因》和《人山人海》,李少紅《紅樓夢》,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山楂樹之戀》,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以及最近大熱的《心理罪》。乍一看,他的編劇作品真是風格各異、類型截然不同。顧小白也說「我其實在意的是和能聊得來的人一起創作,什麼題材我都願意嘗試。」
在他看來,自己真正具備了一個好編劇素質,是在創作《紅色康拜因》和《人山人海》的時候。由於他是非科班出身,當時還比較像一張白紙,不太懂編劇。和蔡尚君導演不斷的聊劇本的過程中,他學會了不管做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必須要學會的基本編劇技巧,這也正是一種千錘百鍊的過程。
去年,顧小白編劇了大熱的網劇《心理罪》,現在他在做《心理罪》的電影劇本,這會是和網劇和小說完全不一樣的風格,他想做成中國版的福爾摩斯。談及這部作品的下架修改,他表示在改完之後故事會更完整,基調也沒有那麼灰暗。他認為《心理罪》在網劇作品中是完成度比較高的,缺陷當然也有。但網絡是一個創造性的平臺,應該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作品。
「編劇其實是一個特別痛苦的職業,人得經常糾結和分裂。保持對生活的敏感,但敏感讓人很累。」這是他對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編劇的感悟。
從影評人,媒體人再轉變為職業編劇,每一步的改變對於顧小白來說並沒有太難,因為天賦和熱愛能讓人一直保持熱情,因為從小就特別愛電影,熱度沒有衰退過,「能夠把熱愛的事情變成職業已經很幸運了,所以我挺感恩的。」顧小白說道。
未來,他想嘗試當電影導演,拍攝自己希望表達的內容,這又將是一次全新的出發。
(文:子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