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65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此閱讀時間不包括天賦異稟、一目十行的同學)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
eomagazine@126.com
eo記者 劉文慧
8月15日,臺灣桃園大譚電站因供氣中斷,6臺機組跳脫。這直接導致了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
當天下午5點,臺北、新竹、桃園等地陸續出現停電。18點開始,臺電執行分區輪流限電,直至大譚電廠機組恢復發電。此次停電事故涉及17個縣市,影響用戶達668萬戶。
位於臺灣桃園的大潭電廠隸屬於臺電,是臺灣北部最大的燃氣輪機聯合循環電廠,擁有6臺機組,裝機容量為420萬千瓦。
大譚電廠供電能力約佔全臺的10%。失去這樣一個大電源,低頻自動保護系統自動切斷部分負載,停電不可避免。
問題在於,臺灣沒有足夠的備用電源,以快速恢復供電。
早在2015年,時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朱文成接受eo記者採訪時就表示:「不需要等到2025年(現有3座核電站全部退役),2016年開始臺灣電力供應就會面臨嚴重不足的境況,除了核電廠以外,我們還有舊的火力電廠面臨除役。」
棄核之後的臺灣,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氣電和火電來填補核電的空缺。而這個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
可再生能源是臺灣長期能源規劃的方向。臺電一直在努力開發,但目前來看,可再生能源對電力的貢獻還比較小。
以風電為例,臺灣可以建設風力電廠的地方並不多,集中在海邊和海上。除了建築難度,民眾也不是很歡迎。風電會產生噪音、反光,影響附近民眾,而海上風機的電需要輸送到岸上,也會影響漁民捕獲。颱風對於風電發展很不利,颱風來時風機葉片往往會受損,嚴重時電廠的塔架會斷裂。
對於可再生能源,臺灣都優先使用,但可再生本身不太穩定性,發電量也有限。2016年臺灣電力供應中,風電佔0.8%,光伏佔0.2%,水電佔10%。
臺灣氣電佔比很高,2016年佔40%以上。氣電是臺灣棄核之後的最主要選擇,未來比例還會再提高。
但是,臺灣的天然氣主要靠從印尼、馬來西亞、中東進口,運輸裡程不短,價格也不便宜。
發展氣電還需要建LNG接收站。臺灣本地的天然氣儲存能力很有限,目前只有臺中跟興達港有儲存設施,北部還沒有。儲存能力只夠7到10天使用量。一旦遇上天災或其他狀況,供應鏈就會產生問題。
臺灣電力供應佔比第二的是火電。火電便宜、可靠,儲備量可以到一個半月左右。
然而,民眾並不待見火電。臺中電廠一共要建12臺火電機組,就有民眾抗議會產生汙染。
難以建設新電廠,臺電考慮的是舊火電廠的更新。這也是臺電最重要的後備方案。「但推進中也遇到很多阻力,我們都擔心拆了之後就不能蓋了。」
另外,隨著未來《巴黎協定》的兌現,對溫室氣體的控制,火電還是需要控制發展。
2011年福島事故後,臺灣減核至零詳細路徑發布,臺灣第一、二、三核電廠服役年限到期後不延壽運行。2014年4月,臺灣政府宣布第四核電廠封存停工。
自1978年臺灣第一座核電廠建成發電,臺灣核電發展已逾38年。在臺灣,核能是最便宜和穩定的發電方式。
2016年臺灣居民電價是每度兩塊六臺幣。純粹從電力成本看,核電成本最低,是一塊臺幣。而火電一塊二到一塊五,天然氣發電三塊,風電三塊五左右,太陽能成本高達8塊。
發展核電涉及乏燃料處理問題。臺灣一直想採用芬蘭的方式,從核電廠出來的乏燃料直接做深層掩埋。
臺灣本身合適掩埋條件的地方有不少,但只要風聲說哪裡蓋,民眾反彈就很厲害。目前只能選擇做乏燃料乾式貯存。
即便沒有此次中油公司員工的誤操作,臺灣發生限電、停電的概率仍很高。
2016年臺灣就差一點挨不過去。
去年臺灣供電備轉容量率最低只有1.9%,臺電把所有電力供應都用上了,撐到差點限電,非常危急。幸好當年雨水比較充足,利用水電,臺灣的2016年有驚無險。
但今年,據聯合早報消息,臺灣供電備轉容量率創下歷史次低。
2017年8月8日下午1時54分,全臺最高用電量達3626.6萬千瓦,創歷史新高,而臺電當天最大供電能力為3689萬千瓦。備轉容量僅剩62.4萬千瓦,供電備轉容量率1.72%,寫下歷史次低,距離限電黑燈門檻只差12.4萬千瓦。
這意味著,任何一臺機組、輸配電設備出現問題,停電都可能發生。
參考閱讀:
eo高訪 | 我們還沒有真正地推動電力自由化——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朱文成
eo專訪 | 非核家園可以有,用愛發電真不行
(本文作者為eo記者劉文慧,歡迎業內前輩加微信交流。微信號: imem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