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 | 張佳雯(就讀於溫哥華網球學校 Match Point Tennis Academy)
採訪人 | 谷田、王笑
張佳雯在溫哥華斯坦利公園(攝影:周成剛)
「如果不打球,我會像身邊18歲的女孩們一樣,愛美、愛時尚、輕鬆讀書、無憂無慮。但是那樣的話,我也只能成為萬千女孩中的一個。但十幾年的網球訓練和比賽讓我不一樣,未來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在加拿大溫哥華斯坦利公園的網球場內,18歲的張佳雯說。
張佳雯,出生於溫哥華,3歲回到上海,7歲開始打網球,11歲再次來到溫哥華,13歲赴美國佛羅裡達,進行兩年的專業訓練,此後受邀返回加拿大參加網球訓練營,代表加拿大參加世界青少年網球比賽。
張佳雯曾闖入美國國家級網球比賽16歲組4強,16歲獲得第一個世界青少年冠軍。如今,18歲的她已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網球排名第一、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實力派未來之星。
張佳雯在溫哥華網球學校Match Tennis Academy,跟隨教練進行訓練。高強度基礎訓練、持續六個小時的對抗比賽是她每天的必修課。除此之外,還要每天讀高中網校,為明年大學入學做準備。
張佳雯在訓練場上
世界冠軍李娜是張佳雯的偶像。談及原因,她說:30歲一般是競技運動員選擇退役的時段,但李娜還是堅持在球場上拼搏,並且獲得大滿貫。
競技體育非常殘酷,運動員及其家庭需要在體力、經濟、精力上付出很多,但能脫穎而出的只是極少數。對此,張佳雯表現得相當成熟和理性。她說:「首先,我對自己很有信心;其次,我不會有很強烈的緊迫感,18歲沒拿到冠軍,30歲拿到冠軍也很不錯;退一步講,即使沒有取得滿意的成績,我也可以去做教練或者進修體育管理的學位,繼續從事與網球相關的工作。」
在張佳雯的學校裡,中國學生大都努力讀書、刻苦訓練,一些同學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成為了職業網球運動員。談及華人的運動風潮,張佳雯說:從世界範圍來看,華人的體質和運動天賦都不佔優勢,但是華人往往更聰明、更刻苦、更能堅持。首先,華人善於在戰術和策略上鑽研;此外,華人一般都是再苦再累也不放棄,能夠持之以恆。
談及打網球對她們的改變,張佳雯說,華人有時會給人「只會學習」的刻板印象,但是接觸網球之後,我和同學去世界各地打比賽,心態更加平穩和成熟,也更加獨立和開朗。現在,我們常常受邀參與很多社會活動,為城市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