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由諾亞·鮑姆巴赫執導,亞當·德賴弗、斯嘉麗·詹森主演的劇情片《婚姻故事》在義大利首映。
這部電影講述了結婚多年並育有一子的戲劇導演查理和女演員妮可因為多種因素不得不走向離婚的故事。一開始希望和平友好的離婚,但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為了自己的財產,一步步進化升級,越演愈烈,從考慮分開到我恨你,甚至在對方面前呈現了從未有過的算計。
在這場離婚拉鋸戰之中,誰都無法全身而退。這部電影講述的關於愛情、婚姻和家庭關係,還原了真實感人的細枝末節。這些婚姻中的點點滴滴指戳人心,令人感同身受,也正因為此,這部影片在海外口味大爆,獲奧斯卡6項提名,也因為這部片子,寡姐斯嘉麗首度被提名為奧斯卡影后。
對於很多來說,愛情故事片屢見不鮮,但像《婚姻故事》所講述的開篇就是以離婚為目的的影片卻不多,但這不僅僅只是講述一個離婚故事。
絕大多數觀影者看完紛紛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我想大概是因為這部電影生動而真實。
電影開篇,倆人在婚姻諮詢師那裡,回憶雙方最初愛上對方的理由,很多的細節描繪了雙方眼裡最美好的愛情的模樣。查理喜歡妮可的熱情、善良、顧家,但有些情緒化;妮可喜歡查理的包容,感性、井井有條但固執。
許多人在初始看到了一段美好的愛情,對方的缺點在自己的眼裡也是美好的,自動的將對方的一切美化了。但在離婚時,他們竟然需要比經營婚姻更努力的經營離婚,令人感到諷刺。
但歸根究底,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還是在其為我們揭示了愛情之後的真實婚姻、瑣碎生活的模樣。今天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看似瑣碎實則真實的婚姻生活故事。
妮可出生於好萊塢演藝世家,她熱情、關心他人,有著屬於洛杉磯的獨特氣息,她享受洛杉磯的自由而外放。當她在紐約的公寓裡,她感受到自己的「小」,當她決心重返洛杉磯,選擇生活空間的權力的時候,也就是她下定決心要離婚,開始「鬥爭」的時刻。
而查理,與妮可相反,他的靈魂地帶是紐約。從小,他與父母關係不好,早已獨立,生活在冷漠的大都市的公寓裡,反而給他以安全感。他享受於劇院、隱秘的小酒館,只需要和自己最親密的劇組成員交流。
因此在查理有一個在洛杉磯的工作機會時,他不想去,而妮可希望一家三口可以藉此機會搬回洛杉磯。
但最終還是沒能實現,這也是兩人離婚的導火索之一,也是兩人對家庭住處的權力爭鬥。
當雙方在一起的最初新鮮感消失之後,當雙方開始了解對方的本質和行為,他們會看清對方的限制和特性,就會試圖開始控制對方,讓對方儘量滿足自己的奧球,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動機是為了對方好。
當妮可放棄演員身份,成為查理戲劇團的一員,查理是導演,妮可是演員,這個關係也將二人關係進行了固化。妮可演出後,查理作為導演每次都會慣例性的提出一些意見,即使在兩人即將離婚之時,查理也對妮可的最後一次演出進行了點評。
這層權力關係,也是話語權的爭奪。
當妮可帶著兒子回到洛杉磯,率先請了律師進行上訴,在此時,實現了權力的反轉。
之後的查理面臨了兩地奔波、找不到優秀律師,在洛杉磯無人求助,在洛杉磯經歷了無助和脆弱,是他之前未曾經歷的,權力地位也由此反轉。
兩人在婚姻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讓導演表現的淋漓盡致,一開始妮可處於弱勢,從妮可的視角出發來講述,之後的權力反轉之後,從查理的視角出發來演繹,導演在處理時,基本上是無所偏袒。
一方面,在女性視角出發,講述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在婚姻中所經歷的被忽視、被壓制、被背叛等。另一方面,從查理身上,又傳達了作為男性出發的,所經歷的心碎及脆弱,在失去家庭之後的男性的自負與自憐。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裡的主角。
但當自我遇到愛情時,會遭遇很多困境。當我們選擇了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時,我們就選擇了拋棄一部分的自我。
我們也許犧牲了一些睡眠時間,放棄了內心的夢想,放棄追求更好的自我,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我們。
查理在與妮可爭吵中,表示自己也做出了妥協,在二十幾歲的年輕時候,事業有成,變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放棄了那段本可以放蕩的年華,而是選擇進入婚姻,只因為他愛妮可。
而妮可放棄了剛剛起步的演員事業,與查理組成家庭,遠離了她愛的洛杉磯,隻身在紐約,只為了和查理一起生活,進入了查理的劇團,成為一名舞臺劇演員,但大熒幕前才是她的夢想。她雖然不愁生活,但也失去了對未來的期盼,殺死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她在向她的律師諾拉講述她的故事時,說道:「一開始人們都是衝著我來看劇的,但我漸漸失去光彩了,劇團越來越受歡迎,我的分量越來越輕,我就變成了那個誰誰誰,當時演過那個戲的女演員,他變成了招牌,我變得越來越渺小,我意識到我從來沒有為我自己活過來,我變成了他或者的養料。」
查理的事業穩步上升,帶著自己的作品前往百老匯,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妮可覺得,她是查理的附屬品,丟掉了自我,失去了個人價值。
恰巧,一部來自洛杉磯的試播劇向妮可拋出了橄欖枝,這個機會讓妮可好像抓住了自我,於是她下定決心回到洛杉磯,繼續自己的演藝事業,於是決定離婚。
這也許是愛情和婚姻最無力的地方,互相愛慕,互相敬仰,開場時,妮可和查理分別寫給對方的一封信,名為「What I love about Nicole/ Charile」,雙方的愛情熾烈而溫暖,在對方眼裡,雙方的缺點也只是一點小瑕疵。
但當婚姻中的天平開始失衡,雙方都希望實現自我時,就開始出現裂痕。一方更多的遷就另一方,但另一方卻毫無察覺,甚至理所應當,那麼這個裂痕將會越來越大,甚至破裂。在愛情與個人價值無法共同實現,同時另一方也沒有能得以及時溝通,甚至毫不諒解,即使擁有愛情也終將消亡。
蕭伯納說,「溝通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已經溝通了。」
有人說,電影中的兩個人,主要問題是缺乏溝通。但是溝通的重點,不在於頻率和技巧,而在於雙方溝通的意願。
兩位都有溝通的障礙,來自內心的阻礙,妮可的阻礙我覺得是自尊、驕傲以及隱忍;對於查理來說,則是自我的慣性和缺乏溝通的動力。
第一次溝通,當妮可把律師擬的離婚文件交到查理手上時,他們相敬如賓,試圖溫和的交流。妮可控訴,查理對這段婚姻感到可有可無,查理表示默認。他們在彼此面前儘量表現的體面,查理意圖勸說妮可,回到紐約解決離婚事宜。同時扯開話題,希望這段談話儘量輕鬆,但也避免不了終將以雙方律師來共同解決。
這次之後的場景,是查理給兒子講故事,妮可轉頭朝向另一面默默流淚。這段婚姻雙方都不想這樣結束,但是也從談話中可見查理並不想直接談論到核心話題,同時也默認了自己對這段婚姻的不重視,而妮可的無言流淚也表達了她在這段婚姻裡的隱忍。
第二次溝通,在雙方律師在法庭上爭奪撫養權,激烈抨擊過對方,法庭沒有馬上判決。妮可主動來找查理,希望和平解決這次離婚,不要傷害到兒子以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於是開始了這段十分精彩甚至是核心的十分鐘的爭吵。
妮可首先指出,自己想要住在洛杉磯一段時間,但查理卻拒絕了一個本可以在洛杉磯工作的機會,而導致他們沒辦法,但查理認為那不是約定,只是說說而已,就像買一個柜子那樣的小事一樣。
其次,當談及兒子的感受時,查理認為兒子居住在洛杉磯,只是因為妮可在洛杉磯拍戲時暫居,而妮可則是認為自己真心的為了兒子考慮,而查理總是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其中,查理不想直接面對兒子更喜歡在洛杉磯這個現實,內心不願意承受,只能將這件事職責為由妮可教唆好讓自己來接受。
最後,雙方爭執不下,爭吵愈加激烈,用越來越激烈的語言相互攻擊。查理批判妮可即使離開了自己也不會幸福,還是會因為自己的抱怨而導致離婚,演技退化到劣,以受害者身份得人心等等,這些激烈的話語不是評價而是攻擊。
妮可則一直在講述自己在這段婚姻裡的感受,查理太自私,在生活中是個操縱者,和他一起生活非常無趣,最終控訴查理出軌同個劇團的女同事。
他們的這段爭吵最終以查理錘牆,同時暴怒講出一連串對妮可的詛咒結束。
最後依然是妮可表現出了不忍和柔情,上前去安撫崩潰大哭的查理,而查理最終的一句「對不起」,最終對妮可的愧疚感以此展現。
至此,查理才真正開始接受面前這個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的妮可,和自己對目前狀況的失控感。
這一次也許才是真正的真實溝通,他們用各自的爆發表達了之前一直隱藏在生活中的不滿,撕碎了之前的得體表象,而查理這次也終於被迫溝通,之前在紐約生活的他一直企圖忽略妮可的感受,不想直面和坦誠的對待妮可的真實想法,最終不得不互相猙獰著爭吵來表達。
第三次溝通,在他們離婚之後,萬聖節的那一天,查理去到洛杉磯妮可的家裡。妮可得到了導演的提名獎項,查理表示祝賀。妮可主動將晚上兒子的探視權讓給了查理,並且在查理抱著兒子時,主動給他系了鞋帶,讓人不禁想到他們曾經是那樣的相愛。
從雙方希望大方得體的隱忍,到問題浮出水面,最終爆發,互相揭露雙方醜陋,不得不說,溝通在親密關係中就是一種智慧。
溝通在這兩極之間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是雙方情感的最佳窗口期,也是雙方兩顆心相互敞開靠近的就,但這樣的時機,必須是兩個人都擁有去溝通的意願和動力,而這樣的溝通意願,也是雙方甜蜜相愛的象徵。但這個意願一旦不再有,則是婚姻調解員、律師等介入施壓,痛苦的被迫溝通以此解決問題。
《婚姻故事》無疑為我們展現了從熾烈的相愛,到真實的婚姻生活最終破裂的過程,在這過程裡,所有人都沒辦法全省而退,保全自己。
真實的婚姻是一場鬥爭,也是一次融合。在鬥爭中,雙方都有自己需要捍衛的權力,但也因為有愛會退讓、會妥協、會包容;雙方在婚姻生活裡相互融合,走進相互的生活裡,若是分割,雙方都必然會經歷痛苦。
要經營好一段感情,即使被愛,也不能有恃無恐,要學會妥協,學會犧牲,也能夠體會失去,體會依戀,體會改變自己的勇氣。
世界那麼大,一生能走近心裡的人很少,我們看過對方最真實最軟弱的一面,我們也接納他走進自己的生命裡,帶來甜蜜,也會伴隨著痛苦,我們只能坦誠面對,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