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8848.86米!12月8日,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
與此同時,由《中國自然資源報》報社首席記者、詩人王少勇57篇日記集結而成《珠穆朗瑪日記》也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
從2020年3月17日由北京出發,到5月27日成功登頂珠峰,再到6月18日返回北京,王少勇用3個月的時間記錄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無數真情時刻。
在《珠穆朗瑪日記》中,王少勇還原了少為人知的測繪登山隊員工作與生活狀態,向讀者介紹了珠峰的危險、神秘與純潔,將七十多個日夜的苦與樂,艱難與收穫,前行與回首濃縮於一部英雄傳奇中。
王少勇實拍測量登山隊員整裝待發
5月27日上午11點,王少勇實時連線播報「登頂」,剛一開口便哽咽了。在全國人民為登頂歡呼的時候,只有遠在珠穆朗瑪的他們才知道這一時刻有多不容易。
到底有多部容易,先讀一則他寫於4月15日的日記——
停電了,不知是白壩村停電,還是整個協格爾鎮都停電了。當地人說,這很正常,一年至少有60天會停電。沒有電熱風,沒有電褥子,這將是個黑暗而寒冷的夜晚。
下午,在酒店外面看到測繪隊員正在測試GNSS設備,我們便過去拍攝,並採訪了其中的一位。他50歲上下,個子高高的,口音很重,說話很樸實,笑起來甚至有些靦腆。我問他怎麼稱呼。他說,我叫張建華。張建華!2014年全國感動測繪人物。我一下記起來了。我說,我寫過您,您是不是去非洲執行過任務?是不是參加了上次珠峰測量?2015年我去國測一大隊採訪,回來寫了一篇5萬字的報告文學,其中有一段就是寫他。當時我並沒有採訪到他本人,而是根據他的事跡材料和別人的講述寫的。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他擔任技術質量現場負責。他說年紀大了,這次上來血壓一直高,常常頭暈。前幾天翻越加吾拉山口時,他的兩隻手發麻,隨即腫了起來,停車休息了許久才緩過來。
王少勇實拍晴空下的珠穆朗瑪峰
15年前珠峰高程複測,35歲的張建華是交會測量組的組長,6個交會點中最危險最艱難的西絨布交會點就由他負責。4月底的一天,他帶著兩位藏族嚮導到西絨布踏勘,中午時突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能見度只有一兩米遠。回營的必經之路上還有一條10米寬的冰裂縫和坡度超過60度的懸崖,在這樣的天氣下,安全回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午五六點鐘,狂風暴雪瀰漫了整個珠峰地區,張建華依然沒有歸來,大本營和二本營所有隊員都焦急萬分。有人用對講機不停地呼叫,有人用測量儀器中的幾十倍目鏡尋找……可他仿佛消失在茫茫雪海中,無聲無息。
王少勇實拍東絨布冰川的冰塔林
風雪迎面吹來,讓人很難睜開眼睛,張建華和兩名嚮導在中絨布冰塔林中迷路了,甚至他們也走散了。張建華不停地呼喊,偶爾能聽到一兩聲回應,他就循著那聲音往前走,可走啊走啊,還是看不見人,也看不清路。有那麼幾個瞬間,他產生過放棄的念頭,覺得自己不可能活著走出這片美麗卻令人絕望的冰塔林了。7點多,雪終於停了,張建華走一會兒、爬一會兒,竟然奇蹟般地從冰塔林裡出來了。當他看到隊友們在石頭上做的測量點位標記時,知道自己有生還的希望了,坐在雪地上放聲大哭。晚上9點多,筋疲力盡的張建華終於回到了二本營,他的褲子已經在碎石上磨開了許多口子。看到他,兄弟們都哭了。
這次死裡逃生的經歷並沒有讓張建華退縮,隨後他又連續三次冒險穿越冰塔林,到西絨布交會點測量。登山隊員登頂前後,他啃乾糧、化雪水,在那裡堅守七天七夜,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任務。
王少勇在營地裡寫日記
2020年12月9日10點-11點,王少勇將在新華網直播間,與讀者分享珠峰測量過程中的細微又偉大的瞬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