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記住一個城市,是從味覺開始的。廣州是一個有著深厚美食文化底蘊的城市,要記住地道的「廣州味」,可能要從記住這裡的眾多老字號美食開始。
得心酒家
得心酒始創於1863年,真是可以說是太公級別的酒家了。但是百多年歷史時光,似乎絲毫沒有對這裡的人和氛圍有什麼影響,完全感受不到某種理所應當的驕傲,依然低調含蓄,依然街坊鄰裡的相處,平凡而樸實。因為他們知道,在這樣的時代發展大潮中,傳統的東西越來越顯珍貴,但是堅持下去卻太過不易。值得慶幸的是,每個時代,都一定有這樣堅守的人,不聞世事,專心做好自己,這實在堪稱一種「美德」,「得心」二字,也有取「得心應手」之意。
一座小樓,上下兩層,排擋風格,門面一旁有明檔銷售白切雞、燒臘及快餐盒飯等,點菜請內進。招牌得心雞自然是非點不可的,分豉油雞和白切雞兩大王牌,店內還貼心的推出了得心鴛鴦雞,讓食客一次吃到廣州傳統雞餚的兩種風味。蘸料上也配了三種口味,常規傳統的姜蔥蓉、熱油淋過的豉油蔥以及略帶一點酸味的青芥辣,三種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不過配白切雞,個人感覺真心還是傳統的姜蔥蓉靠譜,既提了味,又不會搶了雞肉本身的味道。
榮華樓
「榮譽麻香頤陸羽,華筵珍品醉劉伶」——位於龍津東路的榮華樓,是省內所存最老的酒樓了。1876年開業的它,比陶陶居還要老了4歲,是老字號中的長輩。榮華樓不僅是粵菜的覓食寶地,還是粵劇粵曲的傳承地,店內三樓設有舞臺,定期有粵曲表演,附近的街坊們都喜歡到榮華樓來享受一下「一盅兩件、唱曲看戲」的愜意生活。
今天的榮華樓,三茶兩市照開。那些膾炙人口的名菜美點,如「好姐魚頭煲」、「榮華金牌叉燒酥」、「榮華麻香酥」、「榮華富貴雞」、「榮華富貴月」、「八寶豬手煲」、「八寶冬瓜盅」、「至尊陳皮骨」等,仍然被街坊們津津樂道。
陶陶居
已有138年歷史的陶陶居,當年康有為為之親筆題名,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它也是廣州近代最早期的豪華食府,其名茶美食點心名譽滿省和港澳。
不論是在廣州人還是遊客的心目中,「必吃早茶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必有陶陶居。陶陶居的早茶點心價格便宜實在,性價比高,而且出品優良,雖然每天人來人往難免略顯嘈雜,但是藉此感受廣州普通人家一家大小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生活氛圍,豈不是一件樂事?更何況有熱乎乎的榴槤酥、大粒飽滿的蝦餃、鮮蝦韭黃滑蛋腸、流沙奶黃豬豬包、山竹陳皮牛肉球、用料十足的及第粥……美食當前,足以讓你忽略周圍的一切。
店中主廚縱橫廚界三四十年,深諳粵菜烹飪之道。記者發現,出自他手的每一道菜,背後皆藏著經典故事。金錢鮑魚仔燒賣恐怕唯獨西關人家方知曉,它是在傳統金錢燒賣基礎上演變而來,是舊時西關貴族人家中的手工菜餚。扣過的花菇狀似金錢,以它為底,上頭搭著傳統肉餡、土魷、蝦仁和蟲草花,淋上老雞湯與鮑汁,鹹香爽口。主廚在傳統基礎上加上新鮮大連鮑,口感更升級;荷葉腊味蒸雞本是最廣式經典組合,廚師借鑑傳統粵菜麒麟擺碟法,一片臘肉一片雞腿肉一片冬菇一條蔥相間錯落,以荷葉做容器,食材飽吸荷葉之香。
太平館
西餐廳在美食之都的廣州比比皆是,但說到最有歷史的,要數有「廣州西餐第一家」之稱的太平西餐館。它於1885年在北京南路太平沙開業,是第一間屬於中國人的西餐廳。過去,上太平館的顧客,主要是軍政要人,其次是銀行界、醫務界、知識分子和富家子弟,一些外國人也常來光顧。當年,李宗仁、宋子文、張發奎、李濟深、李漢魂、林森曾是座上客。文學大師魯迅、郭沫若、鬱達夫等也曾光臨。
太平館史上值得一書的是:總理與夫人曾經三度光臨該店,還在這裡舉行了婚禮!太平館充分利用「名人效應」做文章,推出了「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以作招徠,這套餐確實引起了不少食客的注目。當年總理在此宴客吃的是什麼早已無可稽考,現「總理套餐」的內容是:一隻燒乳鴿伴時菜、粟米奶油湯、牛油餐包、雞絲炒飯、茶或咖啡外送雪糕。「總理夫人套餐」則是:扒佛羅倫斯牛柳、番茄奶油湯及餐包、雪糕飲料。
太平館自一百多年前開業以來,紅燒乳鴿一直是它的明星菜式。太平館選用的肥鴿專門用綠豆餵養,以張炎和王澄兩位名廚烹飪手法最為精到。直到現在,太平館最受好評的菜品,還是紅燒乳鴿。除此之外,食客還可以在這裡品嘗到「焗蟹蓋」、「德國鹹豬手」、「焗葡國雞」、「煙(鮑)魚」、「燴鹹牛脷(舌)」等名菜。
蓮香樓
1889年,在古老的廣州城城西一隅,一間專營糕點美食的糕酥館開業了,這就是蓮香樓的前身。1993年,蓮香樓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經國內貿易局批准為"國家特級酒家"。直到現在,老西關人還會在家中女輩出嫁時,在蓮香樓訂「嫁女餅」(四色酥餅),只有這樣才夠體面。
蓮香樓雞仔餅曾榮獲中國烘焙食品金獎,無論是買作手信贈送親朋好友,還是留作休閒小吃自己慢慢品嘗,這擁有「金牌」頭銜的「餅中尤物」都絕對是個好選擇。有人說,雞仔餅的最大特點是耐人尋味。咬第一口,濃烈香味如缺堤洪水奔湧而出。再咬幾口,藏在餡裡的肉香、芝麻香、瓜子仁香、欖仁香……交融在一起,香味噴射四濺,濃得化不開。慢慢細嚼下去,才逐漸從這複合香味中分辨出南乳的鹹香,蒜蓉的辛香,肥肉的甘香,芝麻的油香……。它就是這樣有深度,這樣越嚼越好吃、越嚼越有感覺,直誘得你停不了口。一餅吃完,在牙縫間、舌頭下、嘴角邊還遺留著美味餘香。實在是「餘香繞舌,三日不絕」!
蓮香樓的蓮蓉月餅,亦是廣式月餅中的翹楚。蓮香樓始終以製作純正的蓮蓉類產品為堅持,在行業裡可稱得上是鼻祖。據了解,蓮香樓百年以來沿用的配方中,月餅餡料中的蓮子均以湘蓮為佳。湘蓮蓮香味重,顆粒飽滿且澱粉多,做出來的蓮蓉膠性、粘性和透明性自然就強,無論是摸起來的手感和吃起來的口感,都會比其它一般的蓮子做出來的蓮蓉要好。正因為對傳統的不離不棄,蓮香樓也屢獲殊榮,成為廣式蓮蓉月餅的領導者。近期,蓮香樓的「雙黃白蓮蓉「獲得金牌月餅的稱號,「白蓮蓉」餡料也獲得了金牌餡料的美譽。
北園酒家
北園酒家1928年開業,迄今已有90年歷史。北園酒家因地處羊城北郊,毗鄰白雲山麓,樹木茂盛,環境清靜,更有小河從前面流過,故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稱。酒家以出色的烹飪技術、嶺南風味的佳餚,良好的服務而深得食客的好評。
「回北園吃飯」,很多老廣州都會這樣說,可見北園酒家的地位。紅米腸是北園酒家招牌特色,用紅米漿做的腸粉,顏色十分誘人。最外面一層是紅色糯米包裹,第二層是炸得香脆的粉絲,第三層是超級新鮮的蝦,口感層次真是豐富到極致。古法皮蛋酥色澤金黃,外皮酥軟之極。蓮蓉裡放了姜,餡料混合起來產生了奇妙的味道。帶有微熱的溫度送入口中,一定是你吃過最軟滑的了。芥末三文魚撻也是北園的特色,三文魚沙拉上蓋著一層黃芥末,爽滑鮮嫩相當刺激惹味。
而說到北園酒家的菜式,過去有「十大名菜」為代表。其中,油泡蝦仁、郊外魚頭、蠔油鴨掌、幹煎雞脯等屬傳統菜式,得之清淡;桂花香扎、片皮掛爐鵝,花雕雞、松子魚、滿壇香等則為新創名菜,偏於濃鬱。桂花香扎是用鹹蛋黃、腐皮、瘦肉片、芫荽等捲成圓筒,用鴨腸環繞紮緊,用焗爐燒制,食時常切成薄片擺砌成圖案上碟。松子魚形似松鼠,狀如松子,故而命名。花雕雞是將光雞塗上蜜糖略煎而金黃色,然後改用瓦罉承載,將花雕酒倒入瓦罉煎焗,上桌揭蓋便香氣四溢,肉鮮嫩滑,美味可口,令顧客食指大動。
妙棧燒臘
標榜老字號的燒臘檔不少,但擁有正規機構廣州市老字號協會認證的,目前僅此一家——妙棧燒臘。妙棧燒臘始創於1928年(民國17年),89年的老字號,一直靠老街坊的口口相傳而獲得良好的口碑,獨樹一幟的廣式風味「妙棧燒臘」也獲得老東山街坊的一致讚賞。
妙棧燒臘憑藉選料上乘、味道上佳而著稱,如今已經營至第三代,是廣州人尤其老東山街坊的燒臘首選。金牌燒鵝選用最適合製作燒鵝的清遠黑鬃鵝,養70天左右,肉質長到剛剛好;烤出的金牌燒鵝表皮金黃酥脆,並且完全沒有鵝肉本身的腥味,取而代之的是經烤制過後散發出的醃料味與油香;鵝肉部分不會有肥膩感,並且醬汁完全浸進鵝肉中,多汁且入味,最好是和帶有微脆口感的皮一起食用。用「皮香肉嫩」來形容妙棧燒臘的金牌燒鵝再恰當不過。
順記冰室
順記冰室是上世紀20年代由小販呂順首創,當年的廣州四大冰室之一。和近鄰的香港一樣,冰室,這是是七八十年代相當貼近潮流的一種產物。「十八歲卜卜脆」的年輕男女,騎單車看一出港產片,然後再到冰室嘗嘗雪糕談談心,簡直再時髦不過。曾經最著名的廣州四大冰室——「陽光」、「皇上皇」、「美利權」、「順記」,每每到了周末就是被蜜運中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然而時光荏苒,現在家家戶戶有空調,出門士多有雪糕,人們已經不需要專程到冰室去降溫避暑,以至於大部分冰室選擇了轉行或者結業。如今四大冰室僅餘順記一家,依然有著無數擁躉。
冰室不僅是吃「冰」,從甜品到主食,從小吃到飲品,冰室是一個什麼都能吃到的地方。順記冰室有三大鎮店之寶:芒果雪糕、椰子雪糕和榴槤雪糕。雪糕入口細滑口感濃鬱,軟綿綿甜入心。雖然分量小,但貴在真材實料,雪糕奶味足,果香濃鬱。
點都德
你可能想不到,第一代點都德其實在1933年就開了,但80年來開開關關,直到2013年,點都德的第三代又把茶樓開起來,所以很多人的印象裡,點都德比較「年輕」。「點都德」,來源於粵語「點都得」,意為「怎樣都沒有問題」,體現出廣府人隨和務實的性格特徵。點都德是廣州市內不多的「全天茶樓」,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早茶、早午茶、午茶、下午茶、晚茶一應俱全。
點都德的點心頗為有名,據說一直堅持店內師傅手工製作,堅決不採用半成品,其製作技藝由1933年流傳下來,並採用至今。「蜜汁叉燒包」、「金牌蝦餃皇」尤其出色,分別獲得了廣州越秀區和海珠區授予的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點都德蜜汁叉燒包的製作技藝頗為繁瑣與嚴謹,其種底是由十幾年傳承下來的,稱為「老面種」。每日製作麵皮時,先將新麵粉揉入「老面種」裡面,一半留作種底之用,保證「老面種」的延續,其面質要保持軟糯熟身,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一半才是拿來製作麵皮之用。老面加上特殊的揉面方法,使得包子口感鬆軟略帶甜味,而內餡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製作,味香而不膩。
除了蜜汁叉燒包大獲好評以外,金牌蝦餃皇也備受饕客所愛戴。外觀透明、半月形的蝦餃皇,製作方法十分講究,不僅蜘蛛肚(外皮)要求12折以上,餡料更以1至2隻蝦作為主餡,品嘗時皮薄而軟,蝦餡清爽彈牙,從內餡流出的湯汁,更具有鮮蝦、筍子的清香。
廣州酒家
廣州酒家,中華老字號,創建於1935年,以經營傳統粵菜馳名,素有「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這家已有8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在廣州美食之林中屹立不倒,自有它的獨到之處。
多年來,廣州酒家一直著力於鑽研烹飪技術、研發新品,創造出了不少名菜名點,如「一品天香」、「麻皮乳豬」、「三色龍蝦」、 「白玉羅漢」、「廣州文昌雞」、「百花釀鴨掌」等名菜和「娥姐粉果」、「蟹肉灌湯餃」、「沙灣原奶撻」等名點,色、香、味、型、皿俱佳,受顧客喜愛。
廣州酒家不僅代表著粵菜的頂級水平,同時也傳承了傳統粵式茶樓文化,早茶水平也是一流。懂行的食客一入門直奔三樓而去,坐下便熟稔的拿起點心單開始點餐。筍尖水晶鮮蝦餃是必吃的,鮮蝦和筍尖的搭配非常妙,餡兒裡筍尖很多,吃起來特別清鮮;至尊鮑汁叉燒包,包面平滑細膩,麵皮吃起來很鬆軟,肉糜和醬汁融為一體,濃稠又不失質感;另外如瑤柱魚籽幹蒸燒賣、八達醬皇豉汁蒸排骨、XO醬炒蘿蔔糕、經典蟹肉灌湯包等都是比較推薦的名點。
大同酒家
大同酒家始創於1938年,原址在廣州長堤沿江路,曾享譽粵菜行業,2016年因經營不善停業。今年8月12日,人們驚喜的得知,在天河中信廣場重新開張,不少老廣紛紛前往捧場。
新開張的大同酒家裝修更為現代時尚,同時出品方面,招牌的脆皮雞和蛋撻都得以保存。脆皮雞依然是一襲金衣,肉質嫩滑。大同酒家選用2斤半的光雞,雞種是海南文昌雞,日子大約在150天。滷水浸熟以後,洗淨,上皮水,風乾炸至金黃色,最後淋油。脆皮雞製作的關鍵有兩點,一是食材選擇新鮮的,不能有過多的雞油,不能破損;二是浸雞的時間和溫度需要嚴格控制,浸雞隻用蝦眼水,不能大滾。蛋撻到目前為止依舊是店中的冠軍茶點。一日賣出1000多盞。酥脆的蛋撻皮,香噴噴的蛋水非常嫩滑,好像稍微不注意就要流出來似的。
南信牛奶甜品專家
南信始創於1939年,創始人為順德大良黃景雲,20世紀初在大良首創「民信」甜品店,後來增開「南信",直到1943年廣州店創建,終於一舉天下知。
作為廣州出品最豐富的糖水店之一,南信擁有數十種甜品可供選擇,包括鹹煎餅、牛三星等各式傳統小食,還有艇仔粥、青菜、燜牛腩等茶點,應有盡有。招牌雙皮奶是幾代廣州人鍾愛的味道,用水牛奶製作,表面一層固體清新而不粘膩,入口超級綿密,甜度適中,冰鎮過的呈布丁狀,更增Q彈感,吃過難忘。
牛三星湯也是南信的招牌之一。牛三星即牛心、牛肝、牛腰,能帶出「做人腰(要)有心肝,即飲水思源」的傳統道理。秘制的牛腩汁入口濃而不膩,新鮮的牛三星在開水中迅速燙熟,加上韭菜,最後放入牛腩濃香四溢的湯汁中,爽口彈牙,肉質鮮美。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於1947年在西郊泮塘開業。因當地過去有幾條小溪,其中一條叫「泮溪」,便取名為泮溪酒家。泮溪酒家由中國著名園林建築師莫伯治設計。它薈萃了嶺南庭園特色及其裝飾藝術的精華:外圍粉牆黛瓦、綠榕掩映;內部迂迴曲折、層次豐富。整個酒家由假山魚池、曲廊、湖心半島餐廳、海鮮舫等組成,其布局錯落有致,加上荔灣湖景色襯託,更顯得四處景色如畫。來到泮溪酒家,甚至把這裡當作一個遊玩景點也可以逛上一天。
過去廣州就有「飲茶到泮溪,吃飯到北園」的說法,早茶時分,泮溪酒家最熱鬧,成群結隊的老廣們往往趕在七點半開市時前來霸位,點壺茶、兩份點心,慢慢悠嘆「一盅兩件」。有一款點心是常客們必點的,那就是綠茵白兔餃。當年由店家特級點心師創新製作的這款點心,把蝦餃造成栩栩如生的小白兔形狀,用火腿點上作眼睛,再伴以碧綠的芫荽或雞蛋絲,尤如一群歡蹦活跳的小白兔在草地上嬉戲,此點心後來成為全國餐飲食肆爭相仿製,在經營中長盛不衰的名點。有經驗的食客說,蝦餃宜放涼一點再食,一方面是怕燙嘴;更重要的是,澄面做的蝦餃皮微涼後更有嚼勁,合著彈滑的蝦仁一併咬入口中,細膩與脆爽在唇齒間交替進行著,蝦餃的粘、爽、鮮香,在這一刻才得以施展得淋漓盡致。
沙姜鳳爪也是泮溪酒家的招牌,由於廣州地處亞熱帶,溼熱的天氣常常讓人感到乏力和食欲不振,這款點心中的沙姜就發揮了大作用,其味辛、性溫,有祛寒溼、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與常食的鼓汁鳳爪相比,沙姜鳳爪的藥味更濃,加上沙姜開胃,即便是鳳爪輪番下肚也不覺油膩。
泮塘馬蹄糕也是酒家推介。特別是「泮塘五秀」之一的馬蹄糕,從炒糖,開粉漿,攪拌都十分考起師傅的技術,而且製作時的溫度要保持在90度左右,這樣才會令馬蹄糕的熟成剛剛好,好的馬蹄糕味道清香且不粘牙。
吳財記面家
在廣州現存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麵店中,吳財記一定算得上是揚名海內外。這是一家創立於1953年的老店,素有「廣州雲吞第一店」之稱,在廣州幾乎無人不知,收銀臺旁掛滿了各地媒體的採訪報導。可以說,吳財記的味道,伴隨著許多廣州人成長的記憶。
吳財記的雲吞,並沒有蝦仁蟹子這麼華麗的食材,只有豬肉和雲吞皮,新鮮的豬肉按照「三分肥肉七分瘦肉」的比例攪碎。雲吞皮厚薄適中,裡面的餡料若隱若現,看起來很是飽滿。湯底採用大地魚,蝦頭蝦殼,豬骨熬製而成,色澤金黃。再搭配手工打造的竹升面,爽口彈牙吸湯汁,簡直就是絕配。撥開金黃彈韌的竹升面,小金魚一般的飽滿雲吞就藏在面底鮮美的湯中,一口咬下去肉味鮮美沒有其他雜味,雲吞皮爽口不粘牙。
伍湛記
在老字號林立的西關龍津路,有一家粥品界的大佬:伍湛記。其於20世紀50年代初最初開業,是一間父子店,開設在文昌橫街口,始創為順德人伍湛。由於當時廣州四大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在文昌橫街,去「文園酒家」飲早茶的茶客,途經伍湛記門前,看見它的生滾粥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不禁也動食粥之興,因而聞名,久銷不衰。
伍湛記最有名就是他的狀元及第粥,是將肉碼「生滾」,邊煮邊賣,特別可口。它以江瑤柱(乾貝)和豬細骨明火熬製成味粥底。肉丸選用鮮豬肉,三分肥七分瘦。先將肥肉切粒,用汾酒醃過,瘦肉是另行剁爛,然後再加蔥菜魚肉拌制。這樣制出來的肉丸特別美味鮮爽。豬肝、豬腰和豬肚,都是選用新鮮的,並將已熬製的味粥底逐碗生滾,即煮即賣,爽滑脆嫩。由於粥底和肉碼十分講究,所以伍湛記煮出的粥品有粥水交融、稀稠適度、香滑鮮美的特點。
八珍煎餃
「八珍」飲食店在解放前就有此名號,但究竟由誰創建已無從考究。當時位於高第街旁的「八珍」始創於1956年,原名「八珍菜館」,是當年公私合營的產物,以經營廣式傳統小吃為主打。「八珍」在廣州,幾乎就代表了那碟金黃皮脆,肉鮮美味的煎餃。沒有廣告的刷屏,沒有特別的營銷,這款傳統美味六十年「始終如一」,這個「始終如一」是指喜歡它的街坊們。
相對於普通的餃子店裡十幾甚至幾十種餡料口味,八珍餐廳顯得尤其「任性」。店裡只賣韭菜鮮肉餃和玉米鮮肉餃,食客只能二選一,非此即彼。煎餃上桌,一個個金黃誘人。但和其他餃子店不同,八珍煎餃上桌的時候,卻是一個個「趴著」的,就像一個個調皮的小孩。這麼奇特的上桌方式,到底是為什麼呢?店員介紹說:「八珍煎餃只煎底面,正麵餃皮煙韌,底面煎得金黃香脆。如果正面上桌,香脆的底面朝下,大家要放醋和辣椒醬的時候就會浸軟香脆的一面,影響口感。所以八珍的煎餃都是反面上桌,食客再添加醬料,都不會影響八珍煎餃香脆的口感。」
那麼好吃的八珍煎餃,難道是用了什麼珍貴食材?其實八珍煎餃的食材都是極普通的——肥瘦豬肉、韭菜、五香粉、胡椒粉、白糖、鹽等普通食材,但新鮮是八珍的首要教條。餃子皮用高筋麵粉揉搓,比一般的蒸餃、水餃要皮厚,用油煎後,皮面吃起來相當香脆。
銀記腸粉店
1958年,第一間銀記腸粉店創建於荔灣區文昌北路167-169號。香港美食家蔡瀾亦曾親臨銀記腸粉店,並執筆親題「以腸為王」加以賞譽。多年來,銀記憑藉質優味美的傳統布拉腸粉馳名於省港澳,其腸粉以「粉薄、味鮮、爽滑、口感獨特」而贏得了「白如玉,薄如紙,爽滑微韌,味道鮮美」的評價。但對於老廣州來講,銀記腸粉已遠不只是一款食物這麼簡單,而是蘊含了濃濃的西關情結。
南園酒家
始創於1963年的南園酒家,是一家有名的老字號酒家,佔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酒家採用青磚綠瓦、翹角飛簷、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嶺南建築園林風格設計,園內竹林婆娑,鳥語花香,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即席揮毫,給酒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南園酒家是中國12家「國家白金五鑽級酒家」之一,1997年被評為「國家特級酒家」,但由於經營不善2005年這裡被廣州幸運樓接管, 成為與廣州老字號陶陶居, 北京路幸運樓以及御彩的"同門"酒家。
有40多年歷史的南園酒家出品以粵菜為主,以潮州菜為特色,自行創製的「園林菜式」系列相當出名,傳統名菜「佛跳牆」更是飲譽粵港澳。除此以外,南園酒家為市民熟悉的名菜還包括金牌乳豬、紅燒乳鴿、油泡鮮蝦仁、椰醬焗蛋餃等,美點則有五彩像生蝦、百花魚皮餃、可可奶層糕、酥皮蓮蓉包等。南園酒家集世界各地菜色之精華,豐富了「食在廣州」的內涵,弘揚了廣州飲食文化。
利苑酒家
利苑酒家由有「南天王」之稱的廣東軍閥、國民黨軍政大老陳濟棠的幼子陳樹傑先生於1973年創辦,目前業務橫跨香港、新加坡、中國內地及澳門等地,發展至今,已成為享譽國際的高級粵菜食府,在業界擁有「飲食界少林寺」及「名人飯堂」等美譽。
利苑偏重港式風格又不失早茶味道,雖然價格較高,但每一道出品都是經典。售價高達160元/位的「海鮮湯貴妃泡飯」是絕對的招牌,用蝦肉和蟹腳熬成的湯汁鮮美濃稠,開煲瞬間撒入一碟脆米,撲面而來夾雜著香味的熱氣讓胃口瞬間就被打開了。湯裡加了芹菜和香菜提味,卻沒有掩蓋湯的本味,脆米泡在飯裡也沒有變軟,搭配上炸過的龍蝦等海鮮,口感美妙。上桌最好儘快食用,否則吸湯不斷漲大的米粒就失去了脆度。
鮑魚汁鳳爪是熱銷品種,鮑汁相當濃厚,入口酥爛入味,鳳爪的膠質也被完美的表現出來。
陳添記
「陳添記」於1979年創辦,位於老西關一條不起眼的小巷中。店面雖然簡陋,人氣卻一直很旺。多年來,陳添記堅持只做三樣美食:魚皮、艇仔粥和豬腸粉。據說這裡有全廣州最好吃的爽魚皮,要保證魚皮的新鮮爽口,必須在魚還鮮活的時候,一次把魚拍暈,刮魚鱗、取魚皮,用熱水汆燙過後要馬上放入冰水裡浸泡,然後再放到冰箱裡冷藏,以確保它的口感。另外,為了保證魚皮的完整性,無論是下刀的位置還是方法,不練個三五年,是無法做得到的。
雖然爽魚皮名聲在外,在老食客都知道,陳添記的艇仔粥也是必吃的。陳添記的掌門人明伯自小跟父親做艇仔粥,談及做粥的心得,他就強調是「比心機」(用心),用優質大米配以豬骨、魷魚嘴熬三至四個小時的粥底,配以新鮮魭魚片、叉燒、浮皮、海蜇、魷魚須、油條若干。更有特色的是,是自明伯的父親那一代首創的秘招——採用水缸來熬粥。明伯說,採用水缸熬出來的粥口感會比較綿(稠),也保留了粥味。熱滾滾的粥點綴著蛋絲,集眾多物料之長,細品一口,綿滑細膩,入口即化,但粥的鮮味仍在在口中迴蕩。
廣州的老字號美食,其實還有很多,它們正靜靜的佇立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嘗。遺憾的是,在廣州現代化的歷程中,有很多老字號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處於消失的邊緣。期待這些老字號,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將「老字號」的榮光,繼續傳揚下去。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