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雨林姐妹語音音頻
文 · 雨林
大家有沒有聽過醜小鴨變成天鵝的故事?這個童話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醜小鴨是不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障礙、充滿毅力、咬緊牙關,終於在它的努力下成功華麗轉身成為天鵝?
並不是這樣的,醜小鴨本來就不是鴨子,它是一隻鵝蛋滾進了鴨寮裡,被一隻鴨媽媽孵出來。你們都見過小鴨子,毛茸茸一般都是嫩黃色,脖子短短的像一個絨球一樣很可愛,可是小天鵝的毛色是灰的,脖子很長,身體比小鴨子大很多,叫起來的聲音跟鴨子也不一樣。所以以鴨子的標準來衡量它,它就很醜,關鍵它根本就不是鴨子!然後時間到了它就成為天鵝了!不是它努力的結果,這本來就是它的身份,只不過它的身份定位錯了,它錯誤的生長在鴨寮裡面。
所以醜小鴨變天鵝不是一個正能量的故事,它不是教人怎麼樣努力不懈、克服困難,從醜小鴨變成天鵝,它本來就是天鵝。然而我們看到這隻醜小鴨在很艱難的處境裡面,它心裡始終是沒有仇恨的,它就是一直忍耐,忍著忍著,熬過最冷的冬天,時間到了它就展翅飛翔了。
我要以這個故事來提醒家長們,上帝給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個性。
當然孩子都是罪人,可是除了罪人這個天性以外,孩子還有不同的個性、性情,專長,我們真的不能夠以一套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
太多的家長說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好好做功課?「我的孩子有多動症」;「我的孩子有閱讀障礙」;「我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為什麼以前沒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特別多這些問題?因為我們現在都有一套標準來要求孩子,就是要孩子很聽話,努力學習,要幾歲會九九乘法表、幾歲要做數學,幾歲要會英文字母……很多要求,當這個孩子達不到這些要求的時候:我的孩子不正常!其實不一定是你的孩子不正常,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很多標準不正常。
如果我的孩子是「鴨子」,不是「天鵝」,那我就不用指望它做天鵝了。難道我不用培養我的孩子了?當然不是,我們做父母的當然還是有責任的。你想「醜小鴨」如果不是落在鴨圈裡,而是在天鵝朋友裡面成長,它就有一個更快樂的童年,如果大家都以一個正當的要求去要求它,它就可以成長為一隻更快樂的天鵝。
再說如果你真的得到一隻「鴨子」,不管你怎麼樣要求它,它都不會變成天鵝的。可是如果它能夠得到更多的尊重,在一個跟父母有良好的關係底下成長,它會是一隻健康快樂的鴨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隻健康快樂的鴨子呢?還是被你們逼著變成天鵝,逼到喘不過氣來?結果,天鵝也變不成,反而是一隻瘦弱、扭曲、自卑不快樂的鴨子。
父母的責任首先是要看孩子的本性、性情、天賦、才能是什麼?
我們首先要接納他,在這個接納的前提底下再去教養他,給他適合的培育。現在很多孩子有所謂的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還有閱讀障礙,尤其是男孩子特別多,以前都沒有這個現象的。
澳洲有一種動物叫做樹熊,樹熊特別可愛在哪裡呢?它很安靜地抱著樹幹一整天,看起來很可愛、很窩心的。如果遊客要去跟它拍照它就抱著遊客,大家都被它哄得很開心。有沒有見過遊客讓猴子抱著拍照的?沒有,為什麼呢?因為猴子上躥下跳太好動了。
現在這個社會都喜歡樹熊寶寶,都覺得猴子太好動,太麻煩,都要求孩子像樹熊一樣。可是如果上帝給你的明明是一隻「猴子」,他明明就是喜歡上躥下跳的,你卻以樹熊寶寶的標準去要求他:「為什麼你不可以安靜下來聽老師說?為什麼你不能坐下來花一個小時練鋼琴?為什麼你不能好好的練小提琴?為什麼你不能好好的學英文?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為什麼不可以那樣?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可以?」
以前的男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要跟著老爸出去學手藝了,或者要下田工作,或者要去打獵、捕魚。以前的男孩子的精力很有地方發揮,即使不用去打獵,他們玩起來都是在外面野的,像我爸爸小的時候,他說都是在外面玩的。杭州附近的山都給他爬遍了。錢塘江他就跳下去遊到對岸去。
以前的孩子不存在什麼多動症,他哪來多餘的精力來在家裡多動?他都在外面玩到最後一分精力都沒有了,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倒下來就睡著了,哪裡來的多動症?尤其要下田幹活的那些,都累的還沒有碰到床就已經睡著了。
而現在我們給孩子那麼營養,又要補鈣補這補那,維他命一大堆,補得他很多精力,又不讓他出去玩、又不需要勞動、又不學手藝、又不需要搬重的東西、又不需要做家務,只進不出,他怎麼不多動症呢!
你讓一隻猴子吃那麼多營養品,然後不讓他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因為太危險了,因為沒有時間,他需要學英語,學數學。他不配合就給他貼一個標籤:多動症。
為什麼?因為他不符合你的這一套要求,不符合你的標準,為什麼他不是一個樹熊寶寶?既然他不是樹熊寶寶,一定是他有問題!於是就帶他去兒童心理醫生那兒貼一個標籤:多動症。
很多有什麼什麼症的孩子放在以前的時代,身上根本不會有標籤。上帝讓他們有些是猴子,有些是一條魚,有些可能是一匹馬。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孩子。以前大家都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問題,可是現在大家都說他們有問題。
我的三個孩子個性都很不同,我的老大學習能力很強,成績比較好。我曾經以老大的標準來要求老二,老二六歲的時候我要她讀哥哥三歲的時候就會讀的兒童書,結果她讀不出來,我以為她是不用心,逼到後來她大哭說:「我真的不會!」我看她眼淚噴出來才驚覺,她真的不會啊!我才提醒我自己:她不一樣,我不應該以哥哥的標準來要求她。她讀小學的時候每一門課都不及格,50分及格她拿個八分十分回來。(我另外有一課講如何讓孩子更愛學習)我不是對她毫無要求,我知道她當時就這麼點能耐,可是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她到了中學就進步了很多,可是始終還是比不上哥哥的,她就不是一個念書考試很行的人。她現在學跳舞,那是她的興趣和專長。
我的老二很有冒險精神,可是老大就不喜歡冒險,做事穩紮穩打的,我希望他很有陽剛氣,很會踢足球,可是我的兒子什麼球類都不喜歡。那也沒辦法,我只能接納這個孩子本來就是這樣的天性。還有,我的老大老三都學鋼琴,但老二太好動,所以我沒有讓她學鋼琴,因為學鋼琴每天起碼要練習一個小時,她才坐不住一小時,那就算了,她就從小學跳舞。
所以我們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個性去培養他、要求他。不是每個孩子一定要考得很好,數學題全部答對,幾歲一定要學會九九乘法表,幾歲一定要學會26個英文字母,真的不一定。大人要調整的是我們自己。如果你認為我的孩子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那很正常;我的孩子不會這個不會那個,也很正常。這些抱怨聽來聽去我覺得要改的首先是家長。
所以我們先接納我們的孩子。孩子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不是我們去超市挑選的。我們要觀察,看他是怎麼樣的天性,不要急著給他貼標籤,不要以這個社會和你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要求他。
上帝是有一套標準的,這個標準其實就是要有誠實正直的品格。我們要把他帶到上帝的面前來認識耶穌,並接受恩典,與上帝建立關係。
這是一個很廣的範圍讓他們去自由發展。如果他三歲學不會英文字母,六歲自然會了。遲幾年有什麼關係呢?不是說不讓他學。我的老二很遲才學會英文字母,很遲才學會閱讀。到後來不也就會了嗎?她到了6歲還尿床,我每晚很緊張的起床帶她去廁所,可是半夜她還是尿床。我堅持不給她穿紙尿褲睡覺,我說這麼大了哪裡可以還穿紙尿褲?我爸爸就說我,有這麼好的產品幹嘛不用呢?幹嘛你要自己折磨自己呢?她到18歲肯定就不尿床了吧?遲幾年有什麼關係呢?是呀!那為什麼就不能遲幾年讓他們學會英文字母?遲幾年學會九九乘法表?遲幾年才腦袋開竅?那有什麼關係?
所有孩子的能力和個性可以各有不同,但是對上帝的認識要注重。
從小讓他們讀《聖經》、去教會、去上學。這些基本的東西要把關把好。可是他的愛好、他幾歲要做什麼、他有什麼成就,這些東西我們就放寬一點,我們接納孩子的本性,如果他是小鴨,讓他做一隻快樂健康的小鴨,而如果他是樹熊,那就讓他安安靜靜的去做樹熊,如果他是猴子,那就讓他多點出去玩,不要把孩子困在家裡。
儘量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一旦貼了標籤,他自己就認定自己已經成形了:「我就是這樣的!」那就更加改不了了。我們接納孩子的本性是上帝給的,是最寶貴的,所以我們好好的以上帝的愛去愛他,讓他做一隻快樂的小鴨或者快樂的天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