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晚上19:00,由珠海高新區社會保障和公共事業局主辦,珠海高新區(唐家灣鎮)文化中心承辦,「我們的節日·我們的高新·中秋」庚子年中秋對歌會在雞山社區文體廣場舉行。
夜幕降臨,市民在廣場的攤位遊戲前不亦樂乎,現場設有猜燈謎、投壺、垃圾分類三個遊戲,市民朋友在遊玩中既能體驗到傳統的節日樂趣,又能學到垃圾分類知識,小朋友和大朋友們領取到禮品後笑逐顏開!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聲陣陣響起,精彩的醒獅表演拉開了活動的序幕。豐富的節目表演,也為現場增添了濃鬱的節日氣氛。雞山社區健康舞蹈隊的舞蹈表演《打開幸福門》以及雞山社區歡樂舞蹈隊的《幸福來》,洋溢著歡樂與幸福。和諧社會齊創造,幸福村居樂無窮,雞山社區流傳已久的省級非遺項目雞山牛歌在唐國安紀念學校的孩子們之中也得到了傳承,孩子們根據牛歌的特點改編的歌伴舞《扇舞中秋,幸福村居》,以歌舞賀中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用一曲充滿童趣的《雞山贊》,以雞山牛歌的風格讚美村民們勤勞樸實的亦漁亦農生活,讚美家鄉五穀豐登、魚蝦滿倉的豐饒,讚美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珠海演藝集團也帶來了獨舞《梨園一生》《漁女》兩個節目,笛聲悠揚,舞姿翩翩,訴說著「漁女」的故事。給現場市民帶去視覺上和聽覺上的一場盛宴。
主題節目表演結束後,拜月儀式開始。燭光搖曳, 香菸縷縷,廣場中央八仙桌上擺滿了唐家灣特色茶果、月餅、花生、時令瓜果等供品,由村中長者主持了隆重的拜月儀式,表達了人們渴望幸福團圓、富足平安的美好願望。「今晚歌堂系我開,搵齊兄弟一同來,三隻大船裝滿載,還有歌師打路來。」「鳳凰山上好風光,青山綠水換新裝,松竹果樹全種上,肥壯牛羊滿山崗。」東西兩邊長凳對歌擂臺已在習習秋風中擺起來,五聲音階徵調式的民歌,曲調優美,朗朗上口,對歌內容與時俱進,雅俗共享。對歌現場其樂融融,優美熟悉的牛歌曲調傳遍了這座始建於宋朝的古村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唐家灣特有的慶祝中秋傳統節日的一個民間習俗,中秋對歌會源於明末,盛於清朝中期。中秋對歌會所唱之雞山牛歌,原是牧牛人在田間閒時自編自唱的一種民謠,後來得到村民普遍喜愛,逐漸從民謠發展成為一種小調,並在中秋之夜出現了對歌的情景,而後,這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逐漸地成為該村的節慶民俗成為村人慶豐收、賀團圓的民間文化活動。其目的不在於爭勝負,只為討個吉利,圖個兆頭,其勝負結果只為預測翌年「魚蝦大汛——好江海」或 「五穀豐登——好收成」。
在珠海高新區積極開展「非遺」挖掘及傳承工作的努力下,中秋對歌會的傳承越來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喜愛。2006年中秋節起,舉辦了大型的中秋對歌會,重現中秋對歌會當年風採,並一直延續至今。2009年,中秋對歌會被評為入選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2年,中秋對歌會被評為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年一度的中秋對歌會,將民間傳統節日與民間賽歌、民間創作緊密結合,強調了人際和睦、歡樂吉慶、豐收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等價值觀念,讓學生加入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隊伍,不僅可以起到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也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尊重和認同。讓更多的年輕居民與廣大遊客們深入了解嶺南平原地區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領略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魅力與精髓,有利於更好地推廣、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給大香山和歷史文化名鎮唐家灣賦予了時代的風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治家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治家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