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砭
2020年12月1日,微博綜藝舉辦了一場#線上綜藝大賞#,通過對2020年180檔綜藝節目、14檔晚會、200+綜藝嘉賓、100+綜藝短視頻進行打投回顧,回溯2020年綜藝創作之路,總結2020綜藝節目發展的基本情況,與全民一起共探中國綜藝未來發展趨勢。
站在12月的當口,回望這一年,2020是會以特殊的姿態載入行業史冊的一年。
對綜藝行業來說,這一年尤為不同。
行業變革,疫情肆虐,對綜藝行業的前路畫下巨大的問號。正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三觀》年度特刊中所言:「又一場大洗牌即將開始,就像移動網際網路轉型一樣,上不了船的人將逐漸落伍。」
面對行業變革和疫情的雙重壓力,在經歷了漫長的蟄伏和艱難的復甦期後,綜藝行業該往何處探路?在套路式創作和同質化生產問題成行業現狀之後,綜藝節目該往何處創新?
筆者認為,微博,是一個「窗口」,而這場線上#微博綜藝大賞#則是契機,為觀眾、為創作者、為行業掌舵手提供了一個心與心交流的機會與時機。不論是業內還是業外,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一起總結、一處思考、一同前行。
所謂節目,從來就不是一個單向輸出的元素,而是一個創作者、製作者以及觀眾共同參與的立體生態。綜藝節目作為一種綜合了各種藝術形式的娛樂性節目,我們該怎樣定義其高低優劣?什麼樣的綜藝是一臺好的綜藝?判斷一臺好綜藝的標準是什麼?
筆者看來,一臺優質的綜藝不能只是一部快銷售品。這裡所謂的「快銷」,是指局限於嘻嘻哈哈,即時化、情緒化的節目表達。綜藝節目誕生之初,雖然是以娛樂的屬性被人接納、追捧,可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審美標準在變化,社會的價值理念也在變化。
「因娛而愉」的綜藝節目絕不能變成「為娛而娛」的快銷產品。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所言:「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本身,而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於被輕佻的文化環境養成了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一檔優質的綜藝節目不僅能夠讓創作者體會到輸出的快感,讓觀眾感受到獲得的快感,其輸出的理念裡更應該包含社會層面的價值表達,這樣觀眾在面對社會議題的時候才能產生共情。
回望磕磕絆絆的2020年,國內綜藝市場的確歷經了一段低靡的蟄伏期,但偌大的綜藝行業很快重振旗鼓,雖然在行業變革和疫情的雙重打擊,綜藝市場整體效果層次不齊,但其中仍舊湧現不少精品。
圖片來源:官方微博
如果細數這一年最火的關鍵詞,「乘風破浪的姐姐」一定榜上有名。首期創下4.8億的播放量,足見這檔節目受歡迎的程度,一檔完全突破常規女團選秀標準的女團選秀節目,「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重新定義了30+的含義,在拓寬這個社會對於女性、對於年齡議題的維度上,我們看到了進步。
除了女團這樣人們耳熟能詳的選秀養成,2020的綜藝市場同樣為觀眾貢獻了其他值得期待與回味的綜藝。例如,作為去年大火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0版本,《令人心動的offer2》同樣為我們展現了法律行業的職場百態;《了不起的長城》為我們重現了「真實可感」的歷史現場;《bilibili最美的夜》則是一場不同次元之間的融合,用多元碰撞展現舞臺張力,時至今日,仍被譽為「最懂年輕人的晚會」。
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0%,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普及,以微博、微信為主體的社交媒體成為人們參與社交生活、表達群體意見的主要陣地。
據微博高級副總裁曹增輝介紹,目前微博的月活躍用戶達5.23億,每天活躍用戶2.29億。龐大的用戶群和極強的傳播力賦予了微博獨有的社交與媒介地位。人們通過微博表情達意,媒體通過微博傳遞信息,傳者與受者基於微博這一平臺達成一個完整的閉合空間,形成了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第三方世界。
圖片來源:官方微博
這便是微博重要的平臺價值之一。透過這一「窗口」,普通人得以窺見傳媒行業的點滴斑影,媒體人則藉此傳遞行業資訊。正如此次的#微博綜藝大賞#,無疑為窗外之人提供了一塊「敲門磚」。
人們通過打投、話題轉發等傳統互動形式,聯動明星一起,票選自己心儀的綜藝;更通過H5答題、許願、搶座、抽獎大轉盤等方式展開關於全年綜藝的盤點及討論。這種看似簡單的線上互動方式,實則將每一個個體都納入了微博這一平臺。
人們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共同參與推進同一事件,對觀眾來說,人們通過參與其中,依據自己的真實意願定義真正好看的綜藝,不僅能夠獲得極大的參與感與滿足感,更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反饋自己的真實需求與對行業的期待;對行業來說,觀眾的意願無疑為綜藝的發展指出了前進方向,在行業發展漸進迷霧地帶之時,這份方向指引無疑是及時雨;而對微博平臺而言,一場大賞連接了傳播者與受眾,為綜藝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締造了交流的契機與場所,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了新的交流與裂變,這不僅是平臺價值的體現,更是平臺價值的升華。
近年,隨著綜藝市場的日趨飽和,綜藝節目的流行品類和模樣態勢亦漸趨同質。加之今年疫情的客觀影響,從數量和體量來看綜藝節目存在一定情況的縮水情況。整體而言,後疫情時代,當前中國綜藝格局與綜藝模式基本成熟。
格局上,偶像、潮流、文創、喜劇四足鼎立。
縱覽今年綜藝整體布局,偶像養成系綜藝依舊佔據市場一隅。自2018年偶像元年以來,偶像養成系綜藝迎來了持續爆發,今年《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明日之子樂團季》等選秀節目同臺競技,在各大平臺爭搶粉絲市場的時候,《乘風破浪的姐姐》橫空出世,給接近疲軟的偶像市場帶來了新的風向。
以《這就是街舞》《說唱新世代》為代表的潮流向綜藝在近兩年飛速發展,帶動了以K-POP為核心元素的街舞、說唱文化和潮流產業的興起和發展。
圖片來源:官方微博
文創是近年來迎來大火的產業,隨著《上新了故宮》節目的播出,印有「故宮」IP的綜藝節目與文化創意產業強強聯手,推動了文創產業走向大熱,隨後,《了不起的長城》《巧手神探》《登場了敦煌》等文化類綜藝如雨後春筍競相爆發,迎來了文創類綜藝的大繁榮時代。
與前三種真人秀綜藝不同,喜劇向綜藝依舊沿襲了傳統綜藝節目的製作模式,比起人,語言依舊是節目的主體表現形式,其代表性節目是《德雲鬥笑社》《火星情報局5》《脫口秀大會3》等。
模式上,專業化+特色化雙重標準下,綜藝節目創作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隨著綜藝節目製作的不斷迭代升級,各大衛視的主流綜藝與頭部視頻的新興網綜都在盡力探索新的創新舉措。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綜N代憑藉其長期穩固的受眾人群和進階創新依舊佔據一定市場份額。2020年,湖南衛視《嚮往的生活》播出第四季,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迎來第八季,東方衛視《極限挑戰》迎來了第六季,各大頂級綜藝都迎來了n.0時代,節目製作更趨專業化和精深化,傳播更趨垂直化和圈層化。
由於疫情的客觀因素,在技術賦能的基礎下,各大平臺推出了「雲綜藝」和「綜藝+電商直播」的特色化製作。例如,湖南衛視的《歌手·當打之年》和《天天雲時間》就採用了在線雲錄製的製作形式。優酷的《奮鬥吧主播》將「電商直播」融入綜藝節目,創新綜藝內容。
「2020年,是失去與得到兼併的一年。」
回顧這一年綜藝創作的艱辛歷程,不論是時局所迫之下的被動自救還是技術賦權之後的主動革新,綜藝創作在經歷了艱難的蟄伏之後終究迎來了涅槃重生。但後疫情時代下,行業發展的困局並未結束,綜藝創作的步伐並未停止,我們在短暫的歡慶之後應該思考,接下來,綜藝創作應該向何處前進?未來的行業發展又會有怎樣的變局?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