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公祠:一縷清風拂面來
為紀念陳表而修建的陳公祠
位於玉溪市紅塔區鳳凰街道靈秀社區下靈秀村的陳公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重建於光緒辛丑年。陳公祠是為了緬懷陳表生前治學、治水的功業,而由新興州知州張子京等人上疏朝廷為其興建的。近日,記者走進陳公祠,一睹其歷史人文風貌,並從中感受濃厚的廉政文化氛圍。
陳公祠前世今生
在陳公祠前,靈秀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羅天榮介紹說:「說起陳表,知道的玉溪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他是紅塔區歷史上的首位進士,被奉為『玉溪賢人』。他為官清廉,時時心懷民苦,為民謀利……」陳公祠門前一對石獅聳立,給這座古代建築增添了幾分威嚴感。祠堂右側立著的兩塊石碑表明,陳公祠於2012年7月被公布為紅塔區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被公布為玉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公祠的大門是傳統木門樣式,布滿了歲月的斑駁痕跡,紅底金字的匾額「陳公祠」懸掛於門楣上。拾級而上,步入祠堂後,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整齊鋪就的青石板、精雕細刻的門窗、多彩逼真的花鳥……一一映入眼帘。
陳公祠坐西向東,由倒座、天井、正廳、左右兩側廂房組成,屬於典型的雲南「一顆印」式四合院土木結構建築,兩側廂房和倒座連接為二層樓走馬轉閣樓。
歷經風雨數百年,陳公祠古風依舊,這與多年來的修繕、維護密不可分。羅天榮說:「陳公祠曾破舊不堪,一度被村裡用來辦公和開會,被村民用作請客吃飯和堆放雜物的場所。2006年,當地政府對陳公祠進行了修繕,一方面出於對歷史人物和遺蹟的尊重,另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陳表,學習傳承陳表的精神。」
羅天榮介紹,最近一次重修是2010年,這次修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過後的陳公祠越發莊重肅穆了,並成為緬懷先賢,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正如祠堂內的「重修陳公祠碑記」所寫:「為弘揚文化傳承文明,銘先祖恩澤耀宗賢功德,凝族眾人心啟子孫後代,建和諧社會創美好家園……」
之後,為充分挖掘、傳承和發揚陳表精神,鳳凰街道以陳公祠為核心,打造文化長廊、鍾靈毓秀大舞臺、清廉池等文化景觀,推動廉政文化示範點創建工作。之後,陳公祠就成了黨員幹部和群眾學習廉政文化的場所。
陳表精神代代傳
陳公祠無疑是玉溪本土優秀民居建築,但更可貴的是,這裡記錄了陳表的生平事跡,彰顯了他身上「為民、務實、清廉」的寶貴精神。
在陳公祠的正門兩側,有一副對聯稱頌他:「嶽河鍾瑞兄弟聯芳,鑿山導水利濟悠長」,讀來讓人迫切地想了解陳表的事跡。
步入祠堂內,兩側張貼著湯斌、包拯、狄仁傑、西門豹、徐有功、海瑞以及陳表等多個廉潔人物的故事,讓人感受到廉潔文化的濃厚氛圍,如一縷縷清風拂面而來。
行至天井,這裡上百年的柏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相傳這是陳表八世孫陳錫侯所植,稱之為「巡按柏」,其寓意不言而喻。
右廂房是草池講堂,陳列的主要是有關廉政文化的名言警句、書法作品,其中有陳表的《陳草池山樓遺訓》,它時刻提醒著後人,要恪守勤儉,克己為公;要勤勉好學,為民服務。
沿著石階往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副對聯寫道:「憶先人克敬克忠毋忽老成遺訓,願後裔或耕或讀敦行孝友家風」。該對聯由陳氏後人所題,可以看出即便歷經時光洗禮,陳氏後人一直牢記先祖陳表的家訓。
據了解,1556年,67歲的陳表為了進一步教育子孫後代艱苦樸素,刻苦勤勉,他寫下《家訓》一書,嚴格要求他的子孫以「勤儉治家為先,清心勵學為要」。他自己更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他49歲回鄉到84歲去世的35年間,竭盡全力為父老鄉親辦實事,深得鄉民的愛戴和讚頌。
在正廳門口兩側也有對聯:「鐵面青天治吏懲奸揚正氣,高風亮節丟官棄職留美名」,頌揚著陳表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品質。
步入正廳,這裡供奉著陳表和他弟弟陳扆的塑像,讓人肅然起敬。兩側有「開科建學興教育,鑿山導水利農耕」一聯,歌頌了陳表的功績。陳表一生最為後人敬仰的事跡便是興辦學校和興修水利。
來到二樓的紀念陳表書畫室,裡面陳列著紅塔區老幹部詩書畫協會創作的歌頌和紀念陳表的詩書畫作品,其中一些內容還是陳表的精美詩句,陳表的詩風格清新明快,語言生動流暢,值得仔細品讀一番。
陳公祠,見證了陳表精神的傳承,讓後人在瞻仰中沐浴流傳百年的良好家風的同時,接受了廉政文化的洗禮。(記者 李艾麗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