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也就是昨天,韓媒報導稱——
華城連環殺人案兇手已被找到。
此時,距離這宗連環殺人案的首次犯罪事實已經過去了整整33年。
距離案件追訴時效也已經過去了13年(2006年結束)。
這起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令韓國陷入一片恐慌的連環殺人案。
隨著上訴時效終結,差點就此在人們的記憶中,如同那部根據本案件改編的經典電影的名字一般,徹底成為——
《殺人回憶》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成名之作。
豆瓣33w人打下8.8高分,被譽為韓國電影的巔峰。
網上對此片的高度評論達到了誇張的地步。
曾在《看電影》雜誌列出的100部最好韓國電影中排名第一。
為什麼?
因為它不僅有著奉俊昊冷靜到極致的鏡頭和細節處理,更有著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震撼與無力。
1、
1986年,韓國京畿道華城郡,熱得發昏的夏天。
在田野邊發現一具女屍,早已發臭。
鄉下警察樸探員(宋康昊飾)接手案件後並沒有太當回事。
然而,就在偵查的過程中,新的兇殺案卻陸續發生。
一起、兩起、三起……
被害人皆為女性,年齡跨度大、多數脖子被捆綁,陰部遭到殘忍損害,體內發現精液、髮絲、菸頭、桃子碎塊等異物。
比之更毛骨悚然的,是這些案件的原型華城連環殺人案。
1986年到1991年,接連10起案件,被害人年齡最高已有71歲,最小僅有13歲(唯一的倖存者)。
然而,無論是電影裡還是現實中,兇手都沒能被繩之於法,強烈的紀實風讓影片從頭到尾都瀰漫著巨大的無力感。
以至於有人看完《殺人回憶》,以「警察太蠢」為由給出差評,卻不知道,這正是奉俊昊導演的野心以及用心良苦。
因為這部電影不是神勇警探系列。
它以「殺人案的調查」為開端。
卻不止步於殺人案件的偵破,而是對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映射——
真相是如何被埋沒的。
2、
1986年,韓國正處於動蕩不安的時局。
大街上的示威遊行不斷、無休止的防空警報……
鄉下警局裡的公職人員可能一輩子都沒去過漢城,視野狹隘,辦案手段簡單粗暴。
怎麼個簡單粗暴法?
先,看。
給所有嫌疑人拍照,羅列成冊。
因為負責這起案件的樸探員堅信憑自己的經驗,用一雙眼睛就可以分辨出誰是真兇。
然後,聽。
收集小區裡流傳的傳聞,大致選定一個犯人。
最後,偽造證據。
比起抓犯人,警方更像是要親自製造出一個犯人。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漢城來的徐探員(金相慶飾)到來後有所好轉。
儘管由於徐探員數次將疑犯排出嫌疑,警方內部矛盾不斷,但隨著科學搜查,案件仍然慢慢理出了清晰的頭緒。
然而,就在需要投入更多人手進行排查時,大量警員卻被臨時借調。
就連樸探員幾人都被派去鎮壓示威、保護總統。
奉俊昊用冷靜的鏡頭告訴每個人。
搜查人力不足、司法體系混亂、刑訊逼供濫用、證據保護不當……
看,真兇就是這樣逍遙法外了。
按理來說,《殺人回憶》是一部充斥著韓國民族私人情緒的電影,但它卻在世界各個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
因為奉俊昊導演將地域性的東西,拍的讓多層級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他不用「說」,而是用鏡頭語言去表達。
全片大範圍地將自然環境用作場景,充分展現了當時社會的多樣元素。
比如下面,一組鏡頭就清晰地反映了——
落後破敗的地域環境
命案現場的保護不當
辦案警員的笨手笨腳
奉俊昊用長達131分鐘的時長為那個年代的韓國留下了一份社會報告書,將一個沒有找到兇手的故事,拍得懸疑跌宕而富有深意。
而不是選擇在電影裡實現逮捕真兇的虛妄正義。
結尾,案件發生17年後。
樸探員已經混成了社畜,他回到那片風吹麥浪的命案現場,有個小女孩告訴他,之前也有個男人來這裡看過。
樸探員問:他長什麼樣?
女孩回答:……就平常的那種。
傻子、手淫者、英俊青年,這是他們曾經鎖定的嫌疑人。
而真兇,卻是沒什麼特別的普通人。
這樣的結尾,不寒而慄。
3、
華城連環殺人案是韓國歷史上第一起沒有徹底解決的兇殺案。
也是30多年來籠罩在韓國社會上方的陰影和嘲諷。
因為兇殘,更因為憤怒和不甘,這起案件多次被映射在影視作品中。
2014年,韓劇《岬童夷》參照了原型,並以當時嫌疑犯的綽號「岬童夷(갑동이)」直接作為劇名。
2016年,高口碑韓劇《信號》中,甚至藉由主角之手抓住了真兇。
然而,儘管如此,趙震雄飾演的刑警李材韓,依舊沒能阻止初戀情人被害身亡。
2017年,OCN的《隧道》,主線案件同樣以此為基礎。
同樣恨不得穿越時空去抓住兇手。
事實上,最早將這起案件搬到大眾眼前的是1996年的話劇。
「可能犯人會混在觀眾中,看了話劇可能會嘲笑吧。」
抱著這樣的想法,話劇名叫《來看我吧》。
後來,金雷河(《殺人回憶》中樸探員的搭檔)將這部話劇推薦給了奉俊昊,這才有了2003年震撼觀眾的《殺人回憶》。
這麼多年來,所有人都不斷地追問——
兇手到底是誰?為什麼犯案?又為什麼停止犯案?
他此時此刻在哪裡?又在做些什麼?
是不是也曾若無其事地坐在電影院裡跟《殺人回憶》最後一個鏡頭裡的宋康昊含淚的雙目四目相對?
然而,當真兇被找到,當一切謎題即將得到答案。
這一連串的追問卻似乎並沒有就此結束。
4、
《殺人回憶》有一款海報。
兩位主演並排站著,笑得非常燦爛。
上面寫著——
瘋狂地想要抓住你,你到底是誰
這句話並非只是電影宣傳語,而是奉俊昊的執念。
電影公映十年後。
想著犯人也許會來,奉俊昊甚至舉辦了周年紀,直言不諱道——
「我覺得犯人會來這裡,我通過諸多調查,如果犯人來這裡的話,我能夠認出犯人來。」
「還有今天來到這裡的人,每個人出門的時候拔根頭髮的話,就能馬上抓到犯人。」
如今,奉俊昊導演的話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
2019年7月,韓國警方將第5起殺人案中的精液樣本提取的DNA,與韓國刑事犯罪人員DNA庫進行比對。
直到9月,已經確認了三起案件的DNA與正在服刑的嫌犯李某相符(分別是在1987年發生的第5起案、1988年發生的第7起案、1990年發生的第9起案件衣物上的DNA)。
1993年底,李某在清州對妻妹性暴行後殺人並拋屍,被大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判刑是94年了)。
這也解釋兇手為什麼忽然停止作案,消聲滅跡。
負責這起案件的警官,曾在2005年,也就是退休前兩個月,給不知已經在監獄的真兇寫過一封信。
信裡表示,就算他離任也會繼續盯住這件案子,他的後輩也會去提取DNA調查。
他留言——
請務必不要比我先死,我們必定應該會晤的。
如今,得償所願,74歲的前任擔當警事在電話裡痛哭。
所以,儘管訴訟時效已經結束。
今天早上,韓國警方依舊宣布重啟調查。
只是,遲到的正義已非正義。
影視作品中虛妄的正義也絕不足以告慰人心。
我們唯一能感到欣慰的大概只有那些堅守正義的人所傳達給大眾的,絕非空話。
現代科技終究會讓罪犯無處遁逃。
可這些絕對還遠遠不夠。
就在真兇被找到後,很多網友都跑去豆瓣重新標記《殺人的回憶》,有人留言說——
這部電影的結尾終於可以寫上句號了。
但。
真的就這樣結束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因為。
只要現實中還存在著法制混亂、存在著冤假錯案、存在著在其位不謀其政……
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會繼續上演著另一部——
殺人回憶
哦對了。
有新聞說,華城連環殺人案的嫌疑人李某從1995年開始在釜山監獄服刑,20年間沒有出現過一次問題,是1級模範囚犯。
還記得《殺人回憶》的結尾嗎?
小女孩說,他看起來就是個普通人呀。
p.s.最新消息是DNA相同,血型不匹配,剛剛確定的「兇手」並不認罪,調查繼續。
現實果然比電影更戲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