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祖詠《終南望餘雪》
下雪是冬天的常態。起先肯定是小雪,在空中似有似無地飄著,接著可能會密密地下一陣雪珠兒,在地上鋪了薄薄的一層,隨即又化掉了,只讓地面的顏色變得更深些。或者,在山坡的背陰面,留下一些斑駁的痕跡。人常說,「下雪不冷化雪冷」,等到雪化了,天也晴了,北風就會呼呼地吹起來,帶走空氣裡的水汽,也帶走人身上的熱氣。這一雪一晴,一凍一化,其實就是冬天的第一個下馬威。古代人對風花雪月是最敏感的,《紅樓夢》裡,才下第一場雪,公子小姐們就忙著到蘆雪庵即景聯詩,不辜負老天的美意,這當然是風雅至極的事情。但是,若這寫詩的地方,不是在蘆雪庵,而是在考場上,監場的不是溫柔的大嫂子李紈,而是嚴厲的主考官,又會如何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首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終南:山名,在唐朝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裡處。
餘雪:指未融化之雪。
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林表:林外,林梢。
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這是一首應試詩。也就是詩人在科舉考試的考場裡寫的詩,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考作文。唐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詩賦取士,可想而知,應試詩數量相當龐大。但是,能留存到今天的應試詩只有寥寥幾首。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詩最難寫好。難寫在哪兒呢?第一,它既不是實情實景,也沒有真情實感。《毛詩序》說: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好詩應該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真像是早晨醒來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多麼自然,多麼蓬勃呀。再比如,「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就是眼前景、心中情,我們現在看,都覺得這場景仿佛曆歷在目,而且讓人心有戚戚。這就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但是應試詩不一樣,你眼前就是一張白紙,沒有實景,題目又是人家出好的,也難有真情,無情、無景,自然難以寫好。
先看題目,《終南望餘雪》。其實就是望終南餘雪,從哪兒望呢?當然是從考生所在的長安城。所以,這個題目,是讓考生從長安城的角度遙望終南山的殘雪,寫寫所見所想。這裡真要表揚一下唐朝。唐朝的應試詩,雖然也是命題作文,但題目還比較自由,多少有點即視感。不光是考生們每天看到的終南山,甚至連禮部考試院裡種的松樹都曾經當過考試題目。不像清朝那樣,必須用前人現成的句子當詩題,一點發揮的餘地都沒有。《終南望餘雪》這個題目怎麼出來的?顯然就是在考試之前,長安剛剛下過雪,所以考官信手拈來,就成了考試題。這個題目怎麼寫呢?
看第一句:「終南陰嶺秀」。這個「陰」字真好。中國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終南山在長安城的南面,所以從長安城看終南山,看到的是終南山的北坡,也就是陰坡。題目既然是《終南望餘雪》,而不是《終南餘雪》,那就等於已經給出了視角,所以詩人不是泛泛地講終南山,而是說「終南陰嶺秀」,這就是點題。「陰」字一出來,說明詩人已經充分領會了考官的意圖,這就叫審題成功。可是光講終南山的北坡風光秀美還不夠,題目不是終南望,而是終南望餘雪。雪在哪裡呢?
看第二句:「積雪浮雲端」。這一句哪個字好?「浮」字好。積雪都浮在雲朵上面。可能有人會說,積雪是在山上,怎麼會浮在雲上呢?這正是殘雪高山才有的視覺效果呀。試想,如果不是殘雪,而是正在下的大雪,那是什麼樣子?那就是王維所說的「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了,可是呢,既然題目是終南餘雪,那就是說,山腳乃至山腰的雪都已經化了,只在高海拔的山頂,還有積雪存留。山頂的積雪又怎麼會浮雲端呢?要知道,終南山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土堆,而是一座白雲繚繞的大山。如果是小山,雲是在山上飄的,但是高山就不同了,山高雲低,雲朵會從山腰流過。殘雪積在山頂,雲朵流過山腰,從長安城裡遠遠望去,雪仿佛不是積在山上,而是浮在雲上,這不就是「積雪浮雲端」嗎?一個「浮」字,不僅讓雪顯得特別輕靈,而且,也讓山顯得特別秀美。試想一下,上面白雪是光,中間雲流是影,這光與影的組合,給冬天蕭條的終南山增加了多少光彩!這才能呼應「終南陰嶺秀」。
終南望餘雪,詩人的視角從上往下,先看到積雪,後看到流雲,再往下呢?看到樹林了。第三句:「林表明霽色」。這一句話哪個字好?「明」字好。明就是亮,在這裡作動詞,就是照亮。被什麼照亮?被陽光照亮,被霽色照亮。所謂霽色,就是天晴的顏色。詩題不是《終南望餘雪》嗎?雪已經下過了,所以不是陰雲密布,白雪飄飄,而是雪後天晴,陽光燦爛。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終南山離長安城差不多有六十裡地,平時霧氣昭昭,紅塵滾滾,哪裡看得清樹木呀。可是雪後就不同了,天地都被洗刷了一遍,空氣仿佛是透明的,這個時候看終南山,才會林木歷歷,格外清晰。所以「明霽色」這三個字,寫得真細緻,真貼切,是長期生活在長安的人才能寫出的感覺。
那為什麼又是「林表明霽色」呢?這不僅是在寫風景,還是在寫時間了。林表就是林梢,不是樹林被照亮,而是林梢被照亮了,說明太陽不是垂直照射,而是平射過來,穿過林梢。陽光平射,可以是清晨,也可以是傍晚。那到底是清晨還是傍晚呢?清晨的時候,太陽從地平面往上升,樹也是從下往上被照亮,而傍晚呢?「青山欲銜半邊日」,太陽從高處落下來,會先把林梢照亮,這才是「林表明霽色」呀。
夕陽西下,林表一片光明,一個「暮」字已經呼之欲出了,所以才有最後一句:「城中增暮寒」。《終南望餘雪》,視線的起點是長安城,最後的落腳點,仍然要在長安城。雪已經下過了,終南山一片晴明,前三句無論是寫山,寫雪,寫雲,寫樹,都是在寫望中所見。最後一句要寫望中所感了。人在城裡,望著終南山的殘雪,究竟是什麼感受呢?
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的時候,熱量都被吸收了,人當然會感覺寒冷。而到了傍晚,陽光每退一寸,人的寒意又會增加一分。終南山頂,積雪浮雲,已經滲透著寒意,夕陽西下,又增加寒意。這不就是「城中增暮寒」嗎?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感受。但是,詩人難道僅僅是在說自然感受嗎?又不是。我們之前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人的目光背後有心情,人的感覺背後也有心情。什麼心情呢?杜甫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直抒胸臆,憂國憂民。其實,不光杜甫憂國憂民,祖詠也是一樣。雪過天晴,風景獨好,但是,城中增暮寒,又有多少寒士衣食無著呢?一種牽掛已在不言之中,這就是詩的蘊藉。
到這裡,景也寫了,情也寫了,視線也從長安城出發,掃過終南山,最終又回到長安城。《終南望餘雪》這個題目寫盡沒有?寫盡了。祖詠也覺得寫盡了,於是就交卷了。可是主考官說,按照要求,是要寫六韻六十字的五言排律呀!你怎麼只寫了兩韻,二十個字的五言絕句呢!這是違規呀。就好比今天的高考作文,讓你寫八百字,你只寫三百字,這怎麼能合格呢!主考官是個很好的人,讓祖詠拿回去重寫。而祖詠偏偏是個很倔的人,他丟下兩個字「意盡」,就飄然離場了。
那最後到底錄取沒有呢?錄取了。祖詠是開元十二年(724)進士,開元盛世,有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度,所以才能留下這首應試詩,留下這段藐視「高考」規則,不肯畫蛇添足的佳話。但是,話又說回來,無論什麼時代,有幾個人敢拿自己的前途命運開玩笑呢?所以,這樣清新凝練的應試詩,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