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雲嘎的《歌劇魅影》、秦昊的《浮生六記》、鄧倫的《面具之下》……當紅明星紛紛投身廣播劇,破圈到大眾視野之下,究竟是否有利於廣播劇的發展呢?請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答案。
作者|清令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
《長安十二時辰》《安家》《香蜜沉沉燼如霜》《慶餘年》……這些大熱劇集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不過有多少人聽過它們的同名廣播劇呢?
由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於今年2月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播出,該劇從房產中介的視角出發,見證了一個個家庭、個體在落戶安家過程之中的喜怒哀樂。
由於貼和現實、能夠引發觀眾共鳴,該劇創下了2020年第一季度晚間黃金時段收視率冠軍,單集收視最高值達到4.057%。微博以及其他社交平臺的熱門話題更是助力該劇出圈,其中很多經典片段引發網友激烈討論。
圖片來源:《安家》官方微博
除了在電視熒幕、網絡社交平臺等地實現破圈之外,這一次《安家》還意外破圈到了廣播劇領域。電視製片方與喜馬拉雅進行合作,與劇同步更新影視原聲廣播劇,這樣的創作模式尚屬業內首次。
在過去,《知否》《如懿傳》《三生三世枕上書》等影視劇雖也擁有同名廣播劇,但大多是在影視劇播出後才進行創作。《安家》製片方耀客傳媒表示,此番是首次在廣播劇領域的嘗試,未來還有更多頭部影視作品將進行廣播劇開發。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當前隱露的冰山一角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影視從業者正在向這一蘊藏著巨大潛能的廣播劇行業邁進。
配音演員,他們雖隱於幕後並不露面,但聲音卻描摹了某一文學人物、動畫人物或影視人物的性格、情緒,賦予他們以生命。
作為重要的幕後工作者,配音演員的職業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
1950年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並播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第一部廣播劇——由陳開編劇創作的《一萬塊夾板》;
1978年之後,文學藝術開始復興,無線電設備也開始普及,越來越多極具文學價值的廣播劇被創作出來,湧現出《高寶玉》《林海雪原》《寶葫蘆的秘密》《二泉映月》等質量上乘的廣播劇作品。捧紅了曹燦、袁闊成、孫敬修、金乃千等配音演員,廣播劇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配音演員曹燦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到了80年代末,電視作為一種新興大眾媒體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的廣播劇受眾越來越少且逐漸向中老年化發展;
進入千禧年之後,無線電設備更是開始淘汰,廣播劇變得無所適從,配音演員紛紛投身於動漫、影視劇的創作隊伍之中。只不過,他們成為了影視創作陣營中的「邊緣人」,卡司陣容中是否應該有配音演員的名字,成為業內爭論不休的話題;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諸如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等音頻應用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配音演員的境況悄然發生著改變,兩大趨勢正在逐漸浮出水面。
其一是「配音演員明星化」。
隨著觀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觀劇欣賞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擁有著優質作品、豐富行業經驗、音色出眾的配音演員諸如姜廣濤、邊江、阿傑、季冠霖、喬詩語等配音演員為人熟知。
除了在自身領域發光發熱之外,他們的身影也開始出現在綜藝節目上,《天天向上》《聲臨其境》《中國情書》……配音演員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一些著名配音演員的知名度絲毫不弱於當紅明星。
圖片來源:芒果TV《聲臨其境》
在他們的加持下,一些廣播劇迅速走紅、破圈,如阿傑配製的廣播劇《三體》登上了喜馬拉雅FM廣播劇熱播榜的第一名。
其二是「明星配音演員化」。
通過參加《聲入人心》火出圈的音樂劇演員阿雲嘎近兩年事業飛速發展,不僅主演的音樂劇一票難求,還間接帶動了整個音樂劇產業的發展。
今年,阿雲嘎嘗試涉足廣播劇,7月29日,由他演繹的《歌劇魅影》正式上線。這部由勒魯所著的文學名著問世一百餘年來,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音樂劇,但此番尚屬首次以廣播劇的形式與大眾見面。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歌劇魅影》
除了阿雲嘎之外,還有很多一二線的明星演員也加入到廣播劇的陣營中,如秦昊演繹的《浮生六記》、馮遠徵、倪妮、郭曉獻聲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鄧倫詮釋的《面具之下》等等。
當前,「配音演員明星化」與「明星配音演員化」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合作,聯手獻聲。《歌劇魅影》由阿雲嘎與阿傑共同打造,《浮生六記》由秦昊與季冠霖合作完成,《面具之下》除了鄧倫之外還雲集了姜廣濤、闌珊夢、瀚墨等知名配音演員。明星與專業配音演員的合作,即是趨勢,也是優勢。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
用幾個詞來概括若干年前的傳統廣播劇行業,可以說是:人才少、規模小、平臺缺、受眾窄。
這一方面來源於電視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廣播劇沒能在新的大眾傳播環境下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路徑。廣播劇並非一定要依託「廣播」這一傳播方式,它本質是以「音頻」的形式存在,凡是「音頻」得以生存的地方,廣播劇就有持續發展的空間。
近年來,廣播劇有著三重力量在支撐著其發展,那就是「看不見的手」、「看得見的手」與愛好者自發無償「為愛發電」。三重力量共同託舉起一葉扁舟,為廣播劇的破圈創造了更多可能。
所謂「看不見的手」,指的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對於影視傳媒行業而言,市場與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購買小說版權,再翻拍成影視劇,這樣的做法數見不鮮。然而,當前的影視劇公司、網絡視頻平臺、版權所有者都已不再將目光局限在單一的影視劇上,而是更進一步打造多媒體的內容聯動。如開發同名遊戲、推出系列服裝、開辦相應展覽等等。在未來,廣播劇也會逐漸成為IP版權地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圖片來源:魔道祖師AC官微博、陳情令官微、喜馬拉雅
「看得見的手」,指的是國家政府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政府發揮的力量也不可小覷,這主要體現於在政府的號召與支持下,各廣播電視臺與製作機構對於主旋律、正能量內容的打造。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就有多部關於「抗疫」的優質廣播劇湧現出來,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大愛無疆》、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創作室出品的《戰士媽媽》、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和武漢廣播電視臺廣播中心聯合錄製的《金銀潭24小時》等等。
抗疫廣播劇《戰士媽媽》錄製現場圖片來源:山西省首部大型抗疫主題廣播劇《戰士媽媽》錄製完成
愛好者自發無償地「發電」是早幾年廣播劇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的主要形式。這些愛好者並非專業的編劇與配音員,他們多來自於高校與各行各業,雖水平參差不齊,但由於數量眾多,仍創作出不少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培養出一眾經驗豐富的網絡配音員。
在故事的呈現方面,相比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以視聽為主的載體,廣播劇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
逼真的視像既是以視覺為主的大眾媒介所具備的優點,同樣也是其局限所在。故事呈現方式過於直白,且由於特效的局限,不少劇本中所描繪的奇特場景影視劇無法給以真實呈現,所以觀眾難免會有「毀原著」「五毛特效」等的負面評論。對比之下,廣播劇的組成只有對白、音樂、音效三個部分,在展現人物形象與奇特的場景時更多依憑聽眾的想像。
近年來,「沉浸感」一詞成為影視業界關注的焦點,不少影視劇、綜藝節目不惜斥巨資進行追求,而這卻是廣播劇天生具有的優勢。聽眾在聆聽過程中,不受視覺信息的幹擾,思緒與情感都被帶入聲音之中,如臨現場。
成本低是廣播劇另一個無法被取代的重要原因。以劉慈欣的小說《三體》為例,這一長篇科幻小說構建了一個極其宏大又奇幻的「三體星系」,成為我國科幻小說的一大巔峰之作。
早從2015年開始,就不斷有想要將《三體》翻拍為影視劇的消息傳出,但卻遲遲未見行動,主要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拍攝資金。不過,無需畫面,用聲音講故事的廣播劇在這件事上就看似「任性」很多。
圖片來源:喜馬拉雅
2019年,喜馬拉雅與729聲工廠共同製作了廣播劇版的《三體》,投資千萬,便讓這部科幻著作得以通過另一種方式與喜愛它的人見面。千萬的量級,在廣播劇領域已稱得上是巨製,更多的廣播劇成本不過百萬。在資本的世界裡,低成本成為廣播劇不可被忽視的重要競爭力之一。
由大眾變小眾,再由小眾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除了聽眾之外,資本、各大音頻應用、配音工作室、IP所有權者,都緊緊盯著廣播劇未來的發展動勢。在未來,像《安家》這樣與劇同步創作影視原聲廣播劇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廣播劇也會成為IP跨媒體傳播鏈中的重要一環。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這個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作品,只要內容上乘,又怎甘心禁錮於小眾圈層的狂歡?在廣播劇的藍海中,百舸即將爭流。
*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2020年第一季度電視劇調研報告
https://www.sohu.com/a/387616923_697084
《安家》破圈廣播劇「聲音大片」時代來了嗎?
https://www.sohu.com/a/377357791_115362
劇動廣播——中國廣播劇發展歷程大事記
http://www.cnr.cn/gbyj/bar/201007/t20100727_506799430.html
廣播劇:「小藝術」可以有大作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114/c404004-29763703.html
第一次聽阿雲嘎配有聲劇,一開口就絕了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216431741_4881467d01900rfo1.html?from=ent&subch=oent
我省首部大型抗疫主題廣播劇《戰士媽媽》錄製完成
https://www.sohu.com/a/401190222_12038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