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回看2020,一年間,威海成績斐然。
這一年,全市精緻城市建設再添碩果,「幸福城市」「美麗城市」「智慧城市」等稱號掛上了威海的榮譽牆;
這一年,全國唯一的「中國海洋之都」稱號花落濱城,海洋「藍」與發展「綠」在千公里海岸線上相得益彰;
這一年,我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再次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域一片紅」;
……
一項項榮譽見證了過去的付出,一個個稱號展現著如今的成績。堅持創先爭優的這一年,全市各部門各司其職、履職盡責、高效推進,城市影響力正隨著踏踏實實的工作得到持續提升。
對標最優 擦亮城市精緻底色
11月18日,威海滿滿當當的榮譽牆上又「掛上」了一個新「牌匾」:在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威海榮獲「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精緻城市建設成果又添上沉甸甸的一筆。
極不平凡的2020年,從「精緻」到「幸福」,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的殷切期望,威海選擇用創先爭優的勁頭,把各項工作做到極致。
今年,市委、市政府先後召開了三個階段精緻城市攻堅突破行動推進會議,《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通過市人大和省人大批准正式對外發布。注重精當規劃、精美設計、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精明增長,威海正在經歷一場自上而下的有力行動,努力打造精緻城市威海樣板。
澎湃的爭優「勁頭」下,城市的一個個亮點脫穎而出。
突出「韓風、韓流、韓韻」的韓樂坊夜市人聲熙攘。今年,這個剛剛打造不久的「夜威海」典型又多了一個響亮的稱號——「省級城市品質提升試點片區」。
榮譽背後,是全市為塑造城市特色作出的努力。老港區、棲霞街、生肖街、新威附路……2020年,立足全市優越的自然稟賦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全市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性開發,並在全國率先開展第四代城市設計,實現中心城區16個管理片區、63個管理單元的城市設計全覆蓋,使城市顯山、露水、透海,彰顯城市山海景觀特色。
扮靚城市「面子」,做足城市「裡子」。愈發「精益求精」的城市建設,提升的是群眾的生活「品質」。
「門球場、足球場一應俱全」「老百姓想要的設施,公園都給建了!」文登區秀山公園一期項目完工開園,贏得市民朋友圈的一片點讚。作為項目施工方的藍海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叢民想起了施工時發給周邊居民的11678份有效問卷:「公園怎麼建得好,還得居民說了算。」
堅持「百姓點單、政府辦事」,2020年,我市在做好普惠性民生保障的同時,實施14條瓶頸路打通工程、11個停車場項目,免費向社會開放227所學校體育設施,用「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年初確定的「口袋公園」、過街天橋等20項民生實事已全面完成。
想要貼近群眾的「心」,更要用上智慧的「芯」。即將過去的2020年,我市將新型智慧城市與精緻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由市政府牽頭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向爭創中國領軍智慧城市「進軍」。
作為當初第一個拿到鑰匙入住社區的「元老級」業主,家住經區皇冠街道濱海龍城小區的居民宋喜蘭在小區遇到了樁「稀罕事」——通過小區的人臉識別門禁,她出門只需「刷刷臉」,再也不會因為忘記帶卡而被「拒之門外」。
「過去又髒又亂,現在既安全又整潔!」介紹起小區的變化,宋喜蘭有話說——今年的改造,小區新安裝了智能門禁系統、車輛號牌識別系統、智能垃圾分類箱、自助售賣機、空氣噪聲監測設備等一系列「高科技」。通過與市級智慧管理平臺數據實現互聯互通,老舊小區不僅變得「漂亮安全」,也更加「機智聰慧」。
堅持對標對表國內最優,2020年初,我市出臺《關於推進智慧住宅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將智慧化建設納入全年84個老舊小區的改造項目中,「一對一」制定具體的智慧建設方案,打造對標國內標準的「三星級」智慧小區,通過「智慧+」,讓小區好看、好管又好住。
2020年,我市啟動包括「智慧小區」在內的13項智慧城市示範工程,以「全域智慧化」為原則,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整體推進、協同發展。目前,全市城鄉用戶全部實現100M以上光纖寬帶接入,建成全省第2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全市2.18萬條「紅黑名單」信息納入「聯合獎懲」信息庫,「信財銀保」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發放貸款789筆,總額近50億元。
要智慧,要精緻,創優爭先的腳步,為城市帶來沉甸甸的榮譽。今年11月,我市榮獲「2020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榮成市、乳山市獲評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縣級試點。
勇爭第一 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開年之初,在全市「重點工作攻堅突破年」動員大會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全市各部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年來,全市各部門牢牢把握爭當全省走在前列排頭兵的目標定位,發揮「有第一就爭」的精神,全面提升攻堅克難創先爭優能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一批批「最佳實踐」「威海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被推廣應用。
眼下,又到了海帶播種期,在榮成市桑溝灣海帶養殖海域,海上冬忙已過了大半,養殖工加緊夾苗,船隻往返穿梭運送海帶苗……10月起,隨著我市被授予全國首個「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範區」稱號,這片「海上牧場」孕育著豐收的希望。「5.8萬畝的生態養殖區域完成了95%,再有兩三天就能全部結束。」尋山集團有限公司養殖公司經理王德春頗有底氣地說:「明年一準還是個豐收年!」
由傳統粗放式養殖轉變為生態高效養殖,這便是王德春的底氣所在。近年來,隨著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的生態養殖模式在桑溝灣實施應用並不斷優化,各類水產品的養殖產量大幅提升,每畝年收入增產20%,綜合收益提升超過25%。
一年來,我市在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方面大膽創新,主動轉變發展模式,推動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由近岸養殖向深海養殖轉變、從傳統養殖向綠色持續型轉變的多元融合。
爭出來的「全國第一」,為全市海洋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前三季度,海洋漁業實現產量196.6萬噸,實現增加值120.28億元。今年10月,全省海洋牧場現場會、全國沿海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經驗交流會相繼在我市召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威海經驗」在全省、全國推廣。
水產養殖以「綠」淘「金」,激發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眼下,一幅幅美麗生動的「綠色畫卷」正在威海大地徐徐展開。這背後,離不開綠色金融「活水」的潤澤。
12月18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威海市中心支行5樓會議室,迎來3位來自市生態環境局的「客人」,雙方就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事宜再次進行對接。
生態環境也能算出「金融帳」?答案是肯定的。威海作為全省支持申報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唯一地級市,這次對接,只是2020年部門聯合推動綠色金融與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今年5月起,金融機構與市工信、住建、海洋、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對接會和電話會相繼召開,各單位齊聚一堂開展「頭腦風暴」,對綠色金融與產業協調發展提出意見建議,搭建起綠色金融與產業部門的協調推動工作機制,奏響了我市爭創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衝鋒號」。
截至2020年9月末,威海市綠色貸款餘額237.31億元,同比增長78.3%,較年初新增33.45億元,同比多增11.8億元。目前,我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申報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支持威海市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事項也被擬寫入山東省金融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威海正在爭當全省綠色發展的「排頭兵」。
齊心協力 培育城市精神內涵
「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環境乾淨整潔,老百姓文明和諧,大夥住著也樂呵,幸福感不斷上升。」環翠樓街道杏花村社區老黨員李國洪說,從今年6月全面啟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他便第一個報名成為創城志願者,每天奔走在社區各個角落。
創先爭優,「爭」的是城市榮譽品牌,「創」的是城市「顏值氣質」。今年以來,我市將文明城市創建與精緻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聚焦城市建設管理不精緻不到位、群眾不滿意不文明的問題,圍繞六大提升工程等重點工作,一場城市「氣質」的涵養行動在全市範圍內迅速展開。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採取明察暗訪等方式,深入大街小巷現場辦公,實地督導問題落實;千餘名文明觀察員加入創城服務隊,隨時發現城市建設和管理中那些不精緻、不精細、不達標的問題,為及時有效解決進行「精確制導」。
全市發展起各類志願服務組織13800多個,66.5萬餘名志願者常年活躍在城鄉基層,廣泛開展以「三不一禮讓」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市民培育工程……一項項「硬核」創城舉措,聚力提升市容環境,改善公共秩序,培育文明市民,推進全域文明。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榮成市、乳山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威海再次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紅」。
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全省第一、城市書房數量全省第一、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連續兩年全省第一……一年來,奔走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道路上,我市以一個個「排名第一」刷新著成績單。
「嘟……嘟嘟……」近日,走進市群眾藝術館,大號、小號、小提琴等樂器聲此起彼伏。威海市群眾藝術館青少年交響樂團正在為即將舉辦的2021年威海市新年音樂會做最後的彩排。
今年,我市高質量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起「一體化」的城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將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創新開設「文化志願服務時間銀行」,為文化志願服務提供「雙積分」獎勵。上線威海公共文旅雲,疫情期間,數位化服務讓公共文化場館「閉館不打烊」,並在全國率先開展文化公益創投,引導社會文化團隊走進鄉村,為基層群眾提供精準文化服務。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為助力精緻城市建設的強大動能。
2020年,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總評表彰之年,同樣也是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命名表彰的年份。創先爭優這一年,威海第8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城市榮譽在創建過程中的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冬日清晨,第五任「擁軍船」船長錢鈞堂將一筐筐新鮮蔬菜、日常用品等物資搬上船,清點好數目、扭響馬達,加速駛向不遠處的蘇山島。「下周要來寒流,趕在降溫前給島上官兵送些蔬菜補給,好讓他們過個『暖冬』。」 錢鈞堂說。
院夼「擁軍船」自1960年揚帆起航以來,已航行60餘年,船長換了一茬又一茬,船隻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擁軍船」從未「拋錨停航」。不停航的「擁軍船」,也讓島上官兵的心裡有了念想和依靠,也讓官兵們的生活有了改變。「只要島上有需要,擁軍船隨叫隨到!」錢鈞堂說。
今年,我市牢固樹立「軍地一體、共促共建」的雙擁理念,堅持雙擁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實,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活動。文登宋家莊村「全國軍民共建第一村」、「兵媽媽」擁軍志願服務隊、匯通擁軍車隊等成為全市特色鮮明的雙擁品牌。
民愛軍,軍擁民。一年來,駐威部隊官兵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始終圍繞地方所需、群眾所盼與部隊所能,積極參與和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年初疫情防控中,全市2.7萬名退役軍人參與疫情防控,累計捐贈4000多萬元,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力量,彰顯出雙擁工作的新時代內涵。(記者 匙亮 李文思 張萌)
短評:有紅旗就扛 有第一就爭
從全國首個「國家衛生城市」、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再到「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一項項榮譽證明,威海從不缺乏創先爭優的傳統。回望2020年,經歷過疫情防控戰、經濟發展戰和民生保衛戰的嚴峻考驗,「有紅旗就扛、有第一就爭」這句銘刻在威海廣大黨員幹部頭腦中的座右銘,更顯得歷久彌新。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越是任務艱巨,越要創優爭先。新形勢下,更要繼續發揚「有紅旗就扛、有第一就爭」的優良傳統,讓創先爭優的工作理念方式成為慣性思維方式,拿出更猛的「衝勁」和更足的「拼勁」,不斷從思想上樹立更高標準,幹出一流工作,創出一流業績。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扛紅旗」「爭第一」,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更要真抓實幹、有所作為。新的一年,更要進一步解放工作思想,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協同配合,保持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圍繞全市重點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跋山涉水」,持之以恆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為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建設新局面、爭當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不懈奮鬥!(記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