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風頭最盛、爭議最大的電影之一,《喜寶》必須佔有一席之地。其實,關於喜寶的爭議之處從演員到劇情到小說一直都非常焦灼。作為女作家亦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喜寶》真是受盡了「人間疾苦」。
首先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亦舒這位作家,大多數的網友們其實很熟悉的言情女作家是張愛玲或者瓊瑤。前者是民國女作家,與後面這兩位都相去甚遠,而瓊瑤和亦舒,人們就經常放在一起比個高下。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說來也很簡單,事事都有鄙視鏈而小說讀者們也不例外。
大概來說就是讀亦舒覺得讀瓊瑤的「土」,讀瓊瑤的覺得讀亦舒的「做作」,當然了,這也已經是曾經的事情了,小編覺得現在的讀者朋友們應該很少會有人用這種理由互相鄙視了。
雖然曾經存在讀者鄙視鏈,但兩位言情作家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家。也都影響了一代人,溫暖了一代人的青春。對於互相鄙視這種事情,小編覺得大可不必。
不過探討一下還是不難發現,亦舒大部分的作品情緒基調還是比較悲觀的。
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喜寶》,它其實就探討了麵包和愛情誰更重要的問題。
雖然很多讀者都在吐槽《喜寶》這部小說的三觀問題,但我更認為作者把這個殘酷的現實擺出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辯證地探討一下,到底是愛情更重要還是金錢最重要。
小說中有一句很抓人心的臺詞:一個女人,要很多很多的愛,沒有愛,要有很多很多的錢,以上兩者都沒有,有著健康也是好的。這句話其實直接奠定了這個故事的悲觀情緒。
其實對於《喜寶》這個故事,無疑有很多人在罵。罵姜喜寶拜金,罵這故事三觀不正。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華麗而又殘酷的現實。
兩個人在一起,你總不能給不了我愛情還來分我麵包。
不過雖然小說是好的,但改編的確是一言難盡。小編在這裡並無針對性,如果說有,那就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部改編版本能夠把《喜寶》這個故事改編得很好。
1988年黎燕珊、柯俊雄、 方中信主演的港版,編劇是亦舒本人,但是電影本身仍未表現出小說的精髓所在。
對於選角和畫面,小編本人是更傾向於郭採潔這一版本的《喜寶》。
其實港版的喜寶更多的是展現出一種稚嫩、純真的感覺。
但就小說而言,這裡的喜寶不可能是完全單純的一個人物角色,她需要有自己的心機。
所以單就這一版本而言郭採潔的面相中更帶有一絲精明的感覺,而港版則顯得有些「鈍」,當然還是很美的,這肯定無可厚非。
兩版《喜寶》人物選角這事暫且放下不說,各有各的優劣之處,比如郭採潔版本確實也存在精明有餘,純真不足的問題。
不過導致《喜寶》直接低分的主要問題小編個人認為還是在對劇情的改編上,小編仔細地看了網友們對兩版的評論,顯然大家對劇情都很有意見。
可以這樣說,兩部改編都膚淺地解釋了亦舒的《喜寶》。
首先面對影片中塑造的喜寶的人物形象我是不認同的,相反我覺得影片中的喜寶形象扁平並且非常單薄。
原著中關於勖存資與喜寶的感情共鳴更多的來自於兩人都缺乏愛,不論是愛情或者是親情。
而這兩人不同的是姜喜寶天真的認為有了金錢就能夠填補內心的空虛,但當她面對勖存資這個巨大的金礦的時候,她才發現金錢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空虛。
勖存資感受到的,也就是這樣一種巨大空虛,所以他選擇用金錢得到愛。
姜喜寶十分清楚對於勖存資這樣富可敵國的人物來說,她只是他眾多女人中的一個,只是很幸運他是最受寵的那一個。
所以,小說中有一句話讓人非常地震撼:我可以容忍你同他做愛,但我不能容忍你愛他。
這是勖存資槍殺物理學教授時說的,順帶提一下港版這裡出了一個烏龍,製作方把爬進宿舍的小男孩丹尼斯阮的名字按在了物理學教授漢斯的頭上。
所以《喜寶》本身討論的就是愛情和金錢權重的問題。
有人講《喜寶》三觀不正,其實各位觀眾不妨讀一讀原著。因為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到最後就是一個華麗美好的悲劇,喜寶得到了很多錢,但她也同時失去了愛的資格。
也許電影是為了迎合商業目的,全部有些跑偏,重點都放在了更吸人眼球的「金錢至上」這些噱頭上。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這個愛情還是麵包的問題擺出來讓大家討論,而不是鼓吹姜喜寶這個人物的個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