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20年12月10日,藝術家朱松發因病去世,享年78歲。
其家屬宣布,「將遵照父親意願,家中不設靈堂,不舉行告別會和追悼會。為免家母過度悲傷,近期謝客。」
朱松發,1942年出生於安徽黃山紫雲村,早年就讀於安徽藝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曾為安徽省書畫院專職書畫家,安徽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曾任安徽省美協副主席,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1993年起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朱松發的中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專業美術大展並有作品獲獎,亦為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國務院紫光閣、中南海等收藏和陳列。作品入載《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國家主要報紙和重點學術報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美術》雜誌、《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國畫家》等均多次介紹和發表其作品。已出版畫集多本。
山中無處不開懷 66×66釐米 2017年作
山亭吐納乾坤氣 144×374釐米 2016年作(選自「生命大寫意——朱松發書畫作品展」)
江淮晨報
曾多次採訪過朱松發
↓↓
2009年11月
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
展現出一位繪畫大師的赤子情懷
↓↓
2009年11月採訪朱松發時,他剛從西北敦煌採風回來,「和三個朋友自己開車,從安徽出發,途經山西、陝西、河南、青海、甘肅、寧夏、新疆七省,行程近兩萬公裡,歷時一個月,感受很深!」這是朱松發為了藝術創作而進行的旅程,即使出門第一天他們就遭遇車禍,與一輛大卡車迎面相撞,幸運的是全車四個人都安然無恙,於是滿懷激情地繼續前行。「藝術就是跑出來的,藝術家光呆在屋子裡創作是不夠的,一定要出去跑,去感受,去體會,才能有更深的領會。」朱松發如是說。
焦墨山水黑白寫意
朱松發在黃山生活了10年,住在開門見山、白雲悠悠的大山裡,喝著那用毛竹筒直接引到家裡的山泉水,使得他終生崇尚自然,熱愛山水。朱松發的父親是個石匠,黃山立馬峰峭壁上那雄視萬古的「立馬東海,登高望太平」摩崖巨字,就是他的傑作。父親個子不高但敢於「硬碰硬」的剛毅性格,對朱松發影響很大,加上常年對著暗沉沉的大山,養成了他對黑墨的特殊愛好,這也是為什麼他鍾情於枯筆焦墨的山水畫的緣由所在了。
朱松發的山水畫,以鮮明的個性和陽剛之氣立於當今畫壇。他敢於用墨,整幅畫上滿眼充斥的墨色幾乎要淹沒所剩無幾的空白。還有那遒勁的線條、大氣的布局,處處充滿了氣勢,被評論家贊為「遠看氣勢逼人,近看驚心動魄」。而皖南山區的風情、江淮大地的沃土、黃山的風光,都是他鍾情的題材。
孤傲墨梅卓然不俗
朱松發非常愛梅,尤其善畫墨梅,他的梅花作品,冰心老人都有很高評價,作品《梅花》還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他畫梅花的特點是,只畫墨梅,絕不著色,以筆墨工夫去表現卓然不俗、孤傲高雅的人文精神,因而朱松發的墨梅在蒼潤古雅之中顯示出十分豐厚的意蘊。
朱松發筆下的梅花,猶如蒼巖幽谷一般,枝幹像蛟龍翻騰,充滿了空靈之氣和渾然雄健之美。無疑,這極具個性的畫法使得他的墨梅在品位、境界乃至技法上,都不同於常人,一幅幅墨梅成為負載文化信息和文人情思的符碼,耐人咀嚼。
返璞歸真畫出真我
在朱松發看來,繪畫就是一門手藝,「拿起筆來是感覺最充實的時刻,我可以一周不出門專心創作。」朱松發的焦墨畫對手法要求很高,每次畫大幅焦墨畫之前,他都要先花很長時間養氣力,否則連筆都拿不住。開畫前,還要先寫一上午的狂草,慢慢找到感覺後才開始畫,他說自己在創作中是一種亢奮狀態,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畫出好畫,而每次創作完畢他都要休養很長時間。
朱松發認為,畫畫表現情感的手段,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單純的人,從複雜的繪畫表現到簡單的情緒愛好表達,越畫越單純。
「繪畫,畫到最後是畫自己,畫自己的感情,愛好,熱情,畫中有真我,畫的背後其實就是畫家的人格。」他強調,所有的畫家都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藝術家沒有創造性就沒有生命力,畫畫這回事,老子都教不了兒子,必須要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漁家樂 33×33釐米 2017年作
石為骨 松為魂 139×69釐米 2018年作
一路走好
中雪!大雪!雪雪雪雪雪雪馬上到安徽!剛剛,安徽疾控發布緊急提示!安徽一正廳級幹部受審!已退休7年知名女主持人確診!剛剛通報!下架!合肥大排查!速報!一安徽人確診!來源/江淮晨報綜合中國書畫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噩耗傳來!安徽一代大師突然離世!》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