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森 心家庭 當父母教養不一致

2021-02-22 海爾森心理

喜歡我們就點擊題目下方海爾森,我們會給你不一樣的心理學


最近陳莉很鬱悶,她發現自己跟老公在教養孩子的觀點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兒子從幼兒園回來,身上總是會帶點兒小傷,有一天,當孩子的爸爸看見兒子的手上又掛彩時,生氣地大聲怒罵:「不是早就告訴過你,要是有人敢欺負你,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真是沒用!」看著孩子嚇得縮在角落裡偷偷地抹眼淚,陳莉一方面心疼孩子在外受委屈回家還要挨罵,另一方面也擔心這種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以暴制暴」,於是當場反駁:「打人就是不對,你怎麼可以教孩子打人呢?」夫妻倆為此吵得不可開交……

在臺灣親子專家楊俐容看來,父母教養不一致本來就是常態,關鍵是當不一致出現時父母如何討論差異以及如何面對衝突。當父母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各自建立清晰的邊界時,教養的不一致反而會成為孩子高EQ的滋養。

在不同情緒中培養情商

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媽媽抱怨跟老公在教養孩子的想法上南轅北轍,有的為此心生嫌隙。其實,夫妻觀點不一致實在是太普遍了。且不說兩人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夫妻一起生活,本來交集就多,要想事事都一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長在意跟另一半的養育觀點是否一致,主要是擔心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就像劉娜坦言,「當老公跟我觀點不一致時,我一下子就會被激怒,通常會提高嗓門,想以此制止他。我特別擔心在孩子面前爭吵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心理諮詢師劉稱蓮認為,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肯定會對孩子有影響。「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如果父母因此吵架或打起來,孩子就會更加恐懼。」不過父母可以做一些補救,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比如跟孩子解釋,都是因為我們的想法不一樣,那一刻沒控制住情緒就爆發了,我依然是愛你的,也依然愛你的爸爸。」不過換個角度看,劉稱蓮認為孩子也需要在不同的情緒中培養情商。「體驗到不同的情緒,情商才會不斷提高。如果孩子總沒有挫敗感、恐懼等負面情緒的體驗,也就感受不到正面情緒體驗的美好。其實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很強的,向上的生命力會讓孩子做出判斷,什麼是對自己好的要吸收,什麼是不好的要摒棄。」劉稱蓮提醒家長,如果一味地順從伴侶的觀點,孩子可能學會的是討好,未來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一對一,保持界限清晰

對於父母因為教養不一致發生衝突,在楊俐容看來,可以防患於未然。「夫妻共同生活久了,對彼此的情緒反應多半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什麼情況下配偶會有什麼樣的後續反應,往往都可以預測。比如媽媽能夠想像當孩子說在學校被打的事之後,爸爸極可能嚴厲呵斥,甚至體罰,為了避免問題愈演愈烈,最好能在爸爸一開始呵斥時就採取行動,巧妙地化解衝突氣氛,甚至適當地將孩子帶離現場。」

南嘉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餘智華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應儘可能克制,事後再商量達成一致。如果達不成一致,要跟孩子說:你跟媽媽之間的事我不參與,我跟你達成的要求跟媽媽無關。原則是: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的關係,互相不指責,保持界限清晰。」

當夫妻意見不統一時,有的家庭會把孩子拉進來當裁判。餘智華認為,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如果把孩子拉成三角化,從系統的角度看,當界限不清權力分配不均勻時,系統會出現問題,而承擔後果的通常是系統中最弱的人。當孩子總是處於兩種聲音時,會通過一些症狀表現出來,比如不願意上學,經常發脾氣。」在餘智華看來,子系統和子系統之間應該界限清晰。「夫妻意見不一致應該是在夫妻這個子系統裡處理。」比如爸爸要求孩子只能看15分鐘電視,儘管媽媽認為看半個小時也不要緊,但也不要幹預。夫妻私下討論,能達成一致最好,達不成一致就保持現狀。

尊重,在差異中求同

當父母出現教養不一致的情況後,楊俐容認為化解衝突最佳的方法就是「異中求同」。「先不去凸顯雙方論點的差異,而努力找出彼此的共同點,並且積極表達。這樣一來,既可以避開對立性的爭執,又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針對文章開頭陳莉的例子,媽媽反對爸爸以「打回去」的方式處理孩子間的肢體碰撞,這是兩人相異之處。但看到孩子身上的傷痕而感到不舍心疼,以及希望孩子學會處理人際困擾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如果媽媽試著將爸爸內在的關切表達出來:「你看,爸爸很心疼你受了傷,很擔心你被欺負……」爸爸可能因此覺察自己想表達的其實是關心與擔心,而不會因不受尊重而想要據理力爭。等大家情緒降溫之後,再來討論,找出好的解決方法。

楊俐容認為,了解並尊重個別差異是高EQ的表現之一,而如果能進一步包容甚至欣賞差異,那麼人際間的許多衝突都將獲得妥善的處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夫妻之間出現教養不一致並不是一件壞事,處理得當反而會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間的衝突,孩子會通過爸爸媽媽的不同知道,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而獲得更高的EQ水平。


相關焦點

  • 海爾森 心光影 海爾森電影賞析第三期:《天佑鮑比》
  • 海爾森 心觀影 平常心,不平常的生活——《平常的心》(The Normal Heart)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平常的心》(The Normal Heart)
  • 海爾森 心觀影 | 讓純淨的時光靜靜流淌——《綠地黃花》
    方便每天找到「海爾森心理」,只需三步☆
  • 海爾森 心觀影 | 淡,也許才是最深——《東京家族》
    整部電影以老夫婦的視角為主,讓子女能清楚看到以往因自我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心情。同時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換個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長久以來對子女的深切期待,因此,當長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願時,父母內心深處那份無處排遣的失落,不知不覺就會變成對子女的嚴厲苛責。但,苛責與數落並不會讓子女成龍成鳳,只會將子女推得更遠。
  • 海爾森 心觀影 | 嘿,童年——《狗臉的歲月》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狗臉的歲月》(Mitt
  • 海爾森 心觀影 放大的生活——《國家公敵》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國家公敵》(Enemy of the State)
  • 別讓隔代教養演變為家庭戰爭
    狹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祖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中間世代的父母或是因為離婚、死亡、遺棄等原因而完全沒有撫養孩子。此種隔代教養經常可能衍生許多問題,也易陷入經濟弱勢的窘境,因為爺爺奶奶已年邁、沒有工作能力,卻又還要照顧孩子。若是長輩年紀太大,在教養孩子上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閡也會加劇。
  • 【「親」在家庭系列】隔代教養——和諧的家庭關係
    你相信從一個孩子身上可以看見一個家庭的景況嗎?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述說這個家庭給他的影響——他的家教如何?他的父母誰缺席?誰當家?他的依戀對象是誰?誰是他情緒的避風港?因此,父母學習如何存著感恩的心與祖父母分工、為愛立界限、負起養育兒女的主責便顯得格外重要。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3歲時就確立依戀的對象,許多父母都曾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與孩子日後就學的因素,不知不覺讓孩子經歷了兩次與所愛的人痛苦分離的童年,導致日後在親密關係上或焦慮、或迴避的不安全依戀形態,為今天離婚率節節攀升埋下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遠因。
  • 海爾森 心觀影 | 出櫃這件小事——《愛你,西蒙》
    方便每天找到「海爾森心理」,只需三步☆
  • 海爾森 心觀影 | 悲劇的總和,不外如此——《二樓傳來的歌聲》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二樓傳來的歌聲》(Songs
  • 刺客信條:這個既完美又遺憾的男人——海爾森
    是他爹海爾森。海爹的身上有一種難言的魅力,讓你不由得就想臣服於他,被他那種優雅高貴,又戰力高強雷厲風行的氣質折服。有人說海爾森和艾吉奧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武藝高強的文化分子,有那種貴族的氣質——也就是那種「富的帥」,而康納就不一樣了,康納是個挺野的孩子,雖然殺人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霸氣也是帥,但這個是那種「狠的帥」,不優雅。
  • 海爾森 心觀影 | 愛你所愛,請對自己真誠——《紅辣椒》
    方便每天找到「海爾森心理」,只需三步☆
  • 海爾森 心觀影 愛的陪伴與邊界——《丘奇先生》(Mr. Church)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丘奇先生》(Mr. Church)
  • 《刺客信條》充滿謊言的人物——海爾森
    但在刺客信條3裡卻出現了一位以聖殿騎士為前期劇情的主角,他的出現改變了玩家們對聖殿的看法,刺客不一定完全都是對的,而聖殿不一定完全就是錯的,他就是海爾森。 海爾森從小就被父親訓練成為一名刺客,海爾森也欣然接受著父親的教導。但是愛德華的夥伴雷金納德卻背叛了他,他派人在一個夜晚襲擊了愛德華的家,殺死了愛德華,海爾森也被雷金納德帶走,訓練成為一名聖殿騎士。
  • 海爾森 心觀影 線索交織,穿越心理迷宮——《盜夢偵探》
    海爾森電影沙龍本周三放映《盜夢偵探》
  • 沒有教養的家庭,再多錢也沒有用
    《讓別人舒服,自己也不苟且》裡寫道:「教養是種溫良的天性,是有愛有堅持的家教。」有教養的家庭,一代比一代強,也許家庭並不富有,但是會越來越富有。沒有教養的家庭,個個心懷鬼胎,不僅會算計別人,家人還會互相算計。沒有教養的家庭,再多錢也沒用。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坐在一旁的我,看得心驚肉跳,心想:要是孩子不小心燙著了,摔傷了,怎麼辦?可是那孩子父母看起來一點也不擔心,依然是眼睛不停的看手機,一邊偶爾往火鍋裡夾點菜放進自己嘴裡,一邊繼續訓斥孩子要好好聽話,好好吃飯。自己都不能做到好好吃飯的父母,卻罵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還說什麼教養孩子好難?類似的場景是不是你也常常見到?
  •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已有研究較為一致地證實了不同社會經濟文化地位的家庭,家庭教養方式存在顯著的差異[9][10][11],且研究大多發現不同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存在顯著影響[12][13][14][15],但關於教養方式對學生學業、心理健康、問題行為等的影響效應研究,尤其是對不同階層、城鄉學生群體的異質性影響效應分析較少。
  • 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在煩惱,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總怕自己把孩子給帶壞了。其實,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父母,就是孩子這一生最好的老師與榜樣。克裡斯特爾·潘恩的父母一生都熱衷於公益事業,他們經常給各地的傳教士提供幫助、捐款修繕當地的教堂、無條件的幫助鄰居等等。而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克裡絲特爾,她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幫鄰居的阿姨帶孩子、倒垃圾、打掃衛生。當她長大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資助了一百多位米尼加共和國的母親和孩子,因為她的幫助很多家庭過上了相對幸福的生活。
  •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2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熱情大方的父母,常常會教導孩子大氣熱情。就算沒有言語相告,在實際的生活中,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實就已經默默影響著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