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哭了# 、#女排十一連勝慶十一#、#郎平讓16名隊員都上場感受#......
這兩天,想必很多人都被中國女排刷屏了。正值祖國70華誕之際,中國女排姑娘們以一波乾淨利落的十一連勝,奪得隊史第五座世界盃冠軍,為祖國生日獻上了一份大禮!
自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後,38年間,加上今年的冠軍,中國女排已經總共拿到了十個世界冠軍,當之無愧是中國體育的驕傲,中國人民的驕傲。
在得知奪冠消息的第一時間,由陳可辛導演執導,許月珍、張一白監製,鞏俐、黃渤主演的電影《中國女排》釋出了「女排世界盃特別版視頻」,並宣布電影定檔明年大年初一,以特別的形式向中國女排姑娘們表示祝賀。
預告片透露的信息雖不多,但可以看到,影片1:1還原了女排當年首奪世界冠軍的經典畫面,看得令人熱血沸騰。僅從這1分鐘的視頻,就可看出,電影在明年將成為「爆款」的潛質,是春節檔票房冠軍的有力「候選人」。
不得不說,這些年,我們等一部優秀的國產體育電影等了太久。2017年,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狂攬12億票房,並掀起一波全球性的觀影熱潮。
而此後的進口體育電影都未能再出現如此的票房和口碑,僅有一部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獲得了5000萬以上的票房。
眼紅印度的國內電影從業者紛紛發出疑問:為什麼國產體育電影沒有誕生這樣一部「爆款」?
早在1958年,謝晉執導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劇情片《女籃五號》,隨後《水上春秋》《沙鷗》等體育電影構成了早期體育電影的風格。此後很久中國再未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電影,更多的還是披著體育外衣的類型電影,如《羞羞的鐵拳》和《飛馳人生》。
但實際上,體育題材影視作品在中國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和商業價值。
體育賽事擁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具有普適大眾的娛樂性和感染力,容易瞬間調動起大量觀眾的情緒,題材相當適合被拍成電影。尤其是真實體育事件改編,故事接地氣,勵志向上,極容易引發群體性的共鳴。
然而,回首近十年迅猛發展的國內電影市場,與其他種類電影相比,國產體育電影表現實屬糟糕。大部分同類電影一來質量堪憂,二來票房成績慘澹,遠遠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距今最近的一部國產體育電影,還要追溯到17年上映的《我是馬布裡》。製片方華誼兄弟起初自信滿滿,然而,最終卻只收到區區889.8萬票房,釀成年度票房慘案。
製片人韓肯當時對媒體表示,「開拍前就知道體育電影是冷門,加上遭遇《戰狼2》,現在對我們來說,是個特別艱難的狀態。」
韓肯的話暴露出體育電影存在的短板,單項體育受眾面其實不夠廣。試想,全中國認識馬布裡的人有多少?基本上,沒有關注過CBA,不是北京人,認識他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同期,在《我心飛揚》電影的周邊採訪中,導演烏爾善說,「中國體育有太多好題材可拍,中國女排、姚明、劉翔等等,但在中國,體育電影找投資又是特別難的一件事。」
沒錯,由於單項體育受眾面窄,沒有投資人願意冒險去拍一個受眾天花板基本固定的電影,這也是同類電影在產量上就欠缺的原因。
此外,體育電影的拍攝難度極大。一方面,體育運動專業性很強、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需要花大量時間讓演員學習專業技能,還需要演員在短期內練就強硬的身體素質,難度可謂不低。
近些年,票房最高的兩部電影要屬13年拳擊主題的《激戰》,和15年以自行車為核心的《破風》了。《激戰》最終收歸1.18億票房,《破風》則拿到1.45億票房。
這兩部電影都是由彭于晏主演。為了電影效果,彭于晏瘋狂健身,而且要練習的東西很多,在《激戰》中他得學巴西柔術、綜合格鬥、泰拳、鎖技等等,而《破風》作為自行車競技題材,主演們每天都要保持十個小時左右的騎行訓練,才達到導演的拍攝需求。
而在彭于晏主演的另外一部體育題材電影《翻滾吧!阿信》(2011)卻慘澹收場,僅收回620萬人民幣。
在這部電影拍攝的時候,由於沒有體操基礎,彭于晏在拍攝前學習了半年體操,每周六天,每天一半時間都在練習,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瘋狂控制飲食。這麼看下來,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
另一方面,體育賽事場面激烈,對導演的場面調度與鏡頭把控能力提出巨大挑戰,拍不好就很容易淪為「爛片」。
《激戰》和《破風》這兩部電影,它們的導演是拍過《證人》《線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的香港導演林超賢,從林導以往的作品來看,你會發現,他本身就是擅長拍攝激烈大場面的動作類型片導演,而具備他這種能力的國內導演,真的是鳳毛麟角。
《中國女排》的出現讓我們重新燃起了對國產體育電影的信心。事實上,陳可辛導演同期還在籌備另一部同題材電影《李娜》,作為擁有全民知名度的網球演員,看過李娜打網球的中國人數量也不少,票房潛質同樣不可小覷。
除此之外,一部叫做《中國桌球》的影視劇也在今年立項。該片是國家體育總局參與打造的熱血影片,張藝謀的御用編劇李馮掛帥的參與,也值得期待。
隨著2020年北京冬奧會腳步的臨近,在17年就傳出消息的《我心飛楊》今年也正式立項,該片以短道速滑名將大楊揚為原型創作,將成為中國奧運三部曲中的又一力作。此前兩部知名的奧運電影為《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和《許海峰的槍》。
今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發改委發布《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定下「到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規模要達到1.5萬億元」的目標,這從政策層面極大促進了體育電影的發展。
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將到來,北京冬奧會也將在3年後接棒,中國體育產業即將迎來黃金年,中國人民做好了迎接若干體育盛事的準備。但這個時間點,有這麼多體育電影項目落地的消息傳出,我們不禁要期待:
2020,它會是國產體育電影的元年嗎?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主要參考資料:《我是馬布裡》票房慘澹 體育電影路在何方?,來源:搜狐新聞,2017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