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與《迷魂記》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籌劃的,而且緊接著後者開始製作。後者當年的票房與口碑皆平淡無奇,前者卻以其新穎的大場面動作元素贏得了一片掌聲與喝彩,成為希區柯克導演生涯中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
希區柯克找來了之前曾在《深閨疑雲》 (Suspicion,1941)《美人計》(Notorious,1946)《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等影片中合作愉快的加裡·格蘭特來主演此片,他在片中飾演了一個油腔滑舌的廣告商人羅傑。
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希區柯克盡情地展現他那獨特的幽默感,讓羅傑陷入一連串卻莫名其妙的麻煩——他被人誤認成一名叫「凱普林」的間諜,並且被灌醉丟進一輛車中,顯然是對方想要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假象。死裡逃生的羅傑在驚恐之餘,開始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非要找出真正的「凱普林」不可。
一路上他要擺脫接踵而至的追殺,循著些微蛛絲馬跡追蹤凱普林的線索。當他在一趟開往芝加哥的列車上巧遇一位金髮美人伊芙後,對方表示願意幫他約見「凱普林」,正當羅傑為此興高採烈之時,卻漸漸發現這位神秘的美人像是一個危險的雙面間諜。她不但讓羅傑前往南達科塔州送死,而且似乎始終都陪伴在一位俄國間諜身旁。
在南達科塔州羅傑遭到一架農用滑翔機追殺的鏡頭已經成為這部影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這場長達7分鐘的驚險場面中,為了逃難弄得一臉汙穢不堪的格蘭特在鏡頭前沿空曠的公路上狂奔著躲避那架追殺他的飛機,飛機用子彈和農藥對他進行「狂轟濫炸」,羅傑只能在沙塵和大片莊稼地間左閃右躲,直至最後飛機撞上卡車爆炸。
這場戲具有驚人的震撼效果,以至於後來的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作出如此評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其沒有戲劇動機,這場戲抽光了所有的涵義和所有的真實性。」後來有許多電影都曾戲仿過這一橋段,例如喜劇影片《白頭神探》(The Naked Gun: From the Files of Police Squad!,1988)。
影片的最後高潮,來自一場同樣著名的在拉什莫爾山上總統雕像間的閃躲與搏擊。由於這一美國地標過於重要,當局並未準許劇組進行實景拍攝,希區柯克只好在攝影棚內複製了拉什莫爾山紀念碑,拍攝時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唯恐弄壞了頭像複製品。
在《迷魂記》之後,希區柯克一心想拍攝一部輕鬆幽默的電影,因此《西北偏北》始終都帶有一種輕喜劇的情調。延續著《迷魂記》的主題,羅傑的身份錯置問題還被拿來調侃了一把,而且是作為劇情推動的引子。
但《西北偏北》更大的成就,還是在於希區柯克巧妙地在他所擅長的懸疑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動作元素。
在整個50年代好萊塢與電視業的對抗中,《西北偏北》是一個典型的成功個案,它的成功也為整個好萊塢的電影製片人們帶來了啟發——那就是電影與電視對抗的最堅實保障,始終都是類型片,只不過在過去的類型片基礎上,需要一點與時俱進的創新。
希區柯克的創舉,就是在懸疑片中融入更多的動作場景,緊張的懸念並未貫穿影片始終,而是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段落式緊張動作去填補懸念的空間。這些層次分明、花樣百出的段落,成為影片最吸引人的亮點。而片中加入的那些幽默對白,更讓影片整體增添一抹亮色。
《西北偏北》的巨大成功,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同類懸疑動作片的誕生。著名的007系列電影,就在不久後問世,並且迅速風靡全球,綿延至今。詹姆斯·邦德的間諜故事,幾乎是在搬用《西北偏北》的靈感與元素。
而新世紀前後大紅大紫的同樣主打間諜概念的電影《碟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1996.這個系列第一集的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一直是最著名的希區柯克擁躉)和《諜影重重》( The Bourne Identity,2002.這個系列第一集的導演道格·李曼(Doug Liman)曾翻拍過希區柯克的《史密斯夫婦》(Mr. & Mrs. Smith,1941),顯然也深受希區柯克的影響)等系列影片,都是這一概念的最新範例。
伊桑·亨特和傑森·伯恩等新時代的間諜,用上了最新式的裝備與技術,耍的是最吻合時代潮流的動作元素,在全球積累了大量的觀眾與粉絲。
毫不誇張地說,《西北偏北》不但教會了當年的好萊塢如何與電視對抗,而且在半個世紀之後,依然在教今天的好萊塢如何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