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香港特首攜18個政府官員對2021年寄語、展望,也透露出2021香港的18個夢想……近日,大灣區又一大規劃好消息來了!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
2020年對各國、各地區政府帶來極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經濟遭受重創,而市民亦要忍受減少社交接觸的日子。香港在抗疫的初期,仍須面對2019年「修例風波」後的政治和社會挑戰,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我帶領管治班子和公務員團隊,在抗疫和抗暴的工作中,從不敢鬆懈。
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香港由亂到治帶來契機;社會恢復穩定的同時,大家亦更認識到要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建立更健全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和更強的執行能力是刻不容緩。
展望新一年,抗疫仍然是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希望儘快讓市民重過正常生活,並爭取恢復跨境人員往來,為經濟注入動力。我們亦會落實好新冠疫苗的接種計劃,讓香港可以走出疫情。在經濟和民生方面,我們會竭力推展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的每一項措施。
過去一年,無論在支持香港抗疫,或協助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中央都展示了對特區事務的高度重視和對香港市民的熱切關懷。2021年,我們會用好中央支持香港的措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種種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我祝願香港在新一年砥礪前行、重新出發,市民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發揮所長 再創輝煌去年,香港受到社會動蕩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經濟民生深受重創。在抗暴抗疫過程中,國家全力支持香港面對逆境,顯示國家永遠是香港最強大、最可靠及最堅實的後盾,我們至深銘感。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國安法》實施半年以來,充分發揮震懾作用,令香港社會的法紀和秩序顯著恢復,讓香港從政治陰霾中走出來,重回正軌的曙光漸現。
展望新一年,特區政府將竭盡所能,履職盡責,全力抗疫,力爭儘早「清零」。我們必會抓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運用好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以及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轉危為機,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應國家發展新戰略,做好全面部署,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香港重新出發,再創輝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攜手向前迎接復甦踏入新的一年,衷心祝願香港以至全球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疫情,讓市民重回正常生活、工商百業恢復元氣、經濟穩步復甦。
我深信憑著香港人的堅韌和靈活,只要認對方向、攜手全力前行,我們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難、跨過挑戰,推動疫後香港更美好的發展。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法治公義 普惠共享經過了2019年的社會動蕩,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及通過《香港國安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並於去年六月三十日在香港特區公布和實施。《香港國安法》擁有堅穩的法律基礎,有效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讓我們可以回歸「一國兩制」的初心。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大家能夠齊心抗疫,讓香港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我與律政司的同事會按照「法治公義 普惠共享」的原則,積極推動香港的法律、促成交易和爭議解決服務,抓緊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配合大灣區的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沿線開拓業務,為國家作出貢獻。
我亦會緊守刑事檢控工作的憲制角色,不受任何幹涉。律政司會致力向政府提供坦誠、獨立及專業的法律意見,並向社會灌輸正確的法治觀念,以及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
最後,我謹代表律政司祝願全港市民身體健康以及有一個快樂平安的新年。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克服逆境 重拾動力2020年是不一樣的一個年頭,香港經歷社會騷動事件後,再受到疫情的衝擊,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至整體的經濟活動均大受影響,困難重重,挑戰處處。在這段時間,政府在應對疫情反覆的同時,亦抓緊情況稍為緩和的時機,適時推出支援措施,以逐步重啟經濟,帶來希望,縱然只是一步一腳印。新一年,我們的首要工作仍是對抗疫情、克服逆境,並為經濟尋找新的出路,希望香港能夠早日走出經濟衰退的陰霾,市民可以回復健康正常的生活。
新的一年,我祝願各位市民身體健康,香港經濟重拾動力!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環保減碳 宜居宜業新年展望,促進綠色復甦,創造綠色就業良機!回顧2020年,環境局綠色就業計劃正締造逾千有時限工作職位。向前看,《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新一年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並會定下更進取的深度減碳策略和措施,同時締造短、中、長期中更多的綠色經濟和就業機遇。與此同時,政府在未來數年間將投放資源於一系列環保項目,估計將創造數以千計工作崗位,同時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空氣質素和減廢回收等,令環境更健康和宜居。大家同心抗疫,不忘環保。
踏進2021年,我祝願各位身體健康、平安和樂!深信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必定能成功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
展望今年,發展局將繼續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展各個項目與工作,共同努力締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新年伊始,祝願香港早日戰勝疫症,市民闔家平安健康。預期2021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刻下最重要是走出疫境,除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外,來年將會與同事們並肩做好疫苗接種的各項安排,冀為社會打開新局面。
「以人為本、從心出發」是我一直所堅持,未來公務員隊伍會繼續全力支持和配合行政長官施政,落實好「一國兩制」。此外,增強公務員對國情、憲法、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的認識及國際視野;質量並重地強化公務員的領導能力、創新思維及科技應用,提升服務質素,更好協助市民,亦是今年的重要工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金融穩定 經濟高飛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甚至可以說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擾亂社會治安的一連串事件隨著去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而得到平息;中美貿易糾紛有望因美國新政府上場而稍獲喘息的空間;但新冠肺炎疫情反覆,著實影響各行各業,環球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都無可避免地放緩。2021年我和普羅市民一樣,期盼疫情早日消失,使到社會各階層都可以回復正常生活。當然作為政府的一員,我和財庫局的同事今年的工作將重點集中三大範疇,就是保持金融穩定、大力發展市場和緩減經濟衝擊。祝願香港戰勝疫情、經濟早日復甦、市民身體安康、百業生意滔滔!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更加要團結齊心,走出疫境。我們會繼續用好創科力量,打好抗疫戰,同時推動社會各界在新常態下善用科技,華麗轉型,重建經濟民生。我們亦會推動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充分利用創新科研成果,便民利民,推動香港向前。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是未來發展大方向,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及更有動力。正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一河之隔「深圳科創園區」,構建成具協同效應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望成為大灣區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同時引入「一區兩園」二房東概念,以及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特設創科職位,幫助創科企業及青年人及早打入大灣區。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同行抗疫 解民之困2020年因為疫情的來襲,無論是文化、體育、青年交流方面;由盛事、年度事以至常務事均備受影響,我們只可以在疫情反覆之間,儘量爭取正常發展的空間,張弛有度。
民政事務局旗下的民政事務總署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向來站在服務市民的第一線,在此變動中,不僅盡力提供服務,更為抗疫工作付出努力,靈活調配人力、資源以及場地,與市民同行抗疫,解民之困,社會各界亦一呼百應,提供物資人手,人間有愛令人敬重。
在疫情反覆之中,科技網絡的使用變得廣泛和必需,留家工作、上課、運動和娛樂也靠上網進行。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就正正提到推動藝術科技,拓展新天;我將牽頭成立專責小組,制訂發展策略和措施。
展望新一年,抗疫工作仍然是重點,我們亦會加倍努力,為所屬業界爭取發揮的空間,砥礪前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悉心培幼 穩固根基教育界在過去一年多,由社會事件到2019冠狀病毒病,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及影響。幸而我們非常專業的教育界同工本著學生的學習利益和成長需要,透過溝通、合作、防範、處理和跟進,即使面對一浪又一浪衝擊,仍能適時作出應對,穩住了校園的根基。本屆政府重視培養人才,在教育方面迄今已累積增加了135億元經常開支。要栽培同學像樹苗般茁壯成長,除了「水分」之外,我們也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土壤」,老師給予如「陽光」般的正能量,而同樣重要的,就是如「空氣」般的社會氛圍。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與教育局和學校通力合作,支持我們改善課程和推展價值觀教育的工作,同時讓學生加深明白國家與香港的緊密關係和未來的發展機遇,正確理解《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等重要理念,成為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祝願香港重新出發,團結一致,戰勝疫情,更勝從前!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撥開雲霧 一片光明香港在2020年經歷了極為困難的一年。年初,持續半年的黑暴稍為停息,但馬上又出現疫情的爆發。大半年來疫情的折騰,不但百業凋零,市民身心也嚴重受創。但所幸者,是國家始終對香港不離不棄。為了讓香港重回正軌,國家為香港訂立了《香港國安法》,使社會秩序得以恢復;同時又不惜代價支持香港的抗疫工作,更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推出各項惠港政策,讓香港可以融入國家大局,共享國家發展紅利和榮光。
然而,打鐵還須自身硬。除了國家的支持,特區政府亦須不斷努力。在抗擊疫情,致力清零的同時,還要致力改善民生,重振經濟。這樣我們才有望一起走出困局,重踏坦途。當然這還需要廣大市民全面配合政府施政,才能事半功倍。所謂眾志成城,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加上國家背後的支持,不管是什麼困難,我們也是能克服的。畢竟香港這麼多年什麼風浪沒有經歷過呢?黑夜後見黎明,風雨後見彩虹,香港一定可以走過去,撥開雲霧,重見絢麗光明。
踏入2021年,在這裡,我謹祝願新一年國家富強、香港繁榮穩定,疫情早日過去,每位市民身心康泰,家庭幸福!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打通經脈 安居樂業新一年來臨,我祝願市民身體健康,闔家平安。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政府一直全力防疫抗疫,並推出支援措施,儘量紓緩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在防疫抗疫的同時,運輸及房屋局亦致力推展轄下工作,以配合香港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運輸方面,我們繼續推展道路及鐵路工程,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推動「智慧出行」,開展策略性規劃研究,以及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房屋方面,我們會繼續致力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推動過渡性房屋和提供為期三年的現金津貼,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提供紓緩。
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全力以赴 維護國安我祝願在新一年,香港太平安定、經濟繁榮,社會同心抗疫、和衷共濟,市民安居樂業、出入平安。我和保安局及各紀律部隊的人員會繼續努力,參與抗疫工作;並在各個崗位全力以赴,維護國家安全,確保社會安寧及治安穩定。
祝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關愛互敬 老少平安過去一年,特區政府一方面全力應對疫情挑戰;另一方面繼續積極推動各項利民政策措施。在勞工及福利局範疇,包括落實優化「在職家庭津貼」;通過增加法定產假;及連串安老助弱、家庭支援、勞工福利措施。新一年我們會繼續全力以赴,跟進多項有長遠裨益的工作,包括取消「強積金對衝」的立法草擬;擴闊及優化二元交通優惠;逐步增加法定假日日數的立法工作;增加安老、復康、幼兒照顧設施等。
展望2021年,希望環球疫情消退,經濟復甦,市民生活回復正常。祝願大家老少平安、身心康泰。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同心協力戰勝病毒2020年為香港,以致全球在公共衛生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我和食物及衛生局、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的同事在過去300多天,毫不間斷地審視和分析本地和全球疫情,全力以赴應對這場硬仗。香港市民過了不一樣的2020年,我在此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不辭勞苦、盡心盡力抗疫的醫護同事,我亦要多謝廣大市民對各項抗疫措施的配合、忍耐和諒解。2021年來臨,我祝願香港市民身體安康,大家同心協力,戰勝病毒。
來源:香港大公報
三部門聯合發文描繪大灣區文旅藍圖:15年內建成宜居宜業宜遊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日前出臺,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的大灣區文旅藍圖,當中提及眾多香港特色文化和旅遊項目。圖為香港具有濃厚漁村風情的大澳。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
《規劃》明確,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鑑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規劃》圍繞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明確了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優化旅遊市場供給、創新旅遊推廣體系、完善旅遊市場發展環境等幾方面任務。《規劃》從組織實施、政策保障和防範化解風險三方面為相關任務落實提供支撐。
《規劃》設置11個專欄36個項目,通過實施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開展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重點藝術交流活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重點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和展會項目、文化協同發展平臺,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特色旅遊項目,推進濱海旅遊重點建設項目,完善旅遊資源推介平臺,深化旅遊人才培養等,推動大灣區在「十四五」期間構建和完善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旅遊業體系、現代文化和旅遊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體系,不斷鞏固文化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其中,香港的西九文化區、故宮文化博物館、PMQ元創方、國際影展、書展、旅遊展、文物徑、啟德體育園、大澳漁村等特色文旅項目均有被提及。此外,《規劃》還提出支持港澳發展文化產業,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探索開通香港- 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以及鞏固發揮香港「創意之都」、「美食之都」、「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和作用等。
下一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廣東、香港、澳門將加強溝通協調,依託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等文化、旅遊合作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實施,確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實到位。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編制本規劃。規劃近期至 2025 年,遠期展望至 2035 年。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準確 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港澳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深耕厚植,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改革創新,傳承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發展大眾旅遊、智慧旅遊,促進旅遊品質提升。優勢互補,區域協同。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增強區域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促進粵港澳 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開放互鑑,共建共享。完善文化和旅遊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培育文化和旅遊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一帶一路」 民心相通,中外文化和旅遊交流互鑑。 文旅融合,互促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握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趨勢,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到 2025 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 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鑑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 2035 年,宜居宜業宜遊的 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 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研究,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文物資源普查、保護,促進資源共享、活化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聯合實施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計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數字信息共享平臺,共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建設和統籌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名人故居、會館商號 等展示空間及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鼓勵文博機構參與「網際網路+ 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依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傳統節會等, 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加強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愛國教育,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豐富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計劃,為粵港澳青年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創業、就業、實習提供便利、搭建平臺。創新遊學工作機制,深度挖掘遊學資源,培養遊學導師隊伍,打造一批高水平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和高質量示範性遊學產品。支持文藝創作發展。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加強國家藝術基金對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繁榮發展的支持,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直接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加大國家重點藝術創作工程對粵港澳大灣區題材藝術創作支持。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藝術院校、院團(社團)、藝術機構交流合作,支持國家藝術院團、機構與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機構深度合作。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建立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資訊網,推進公共文 化服務機構數位化共建共享。探索創新群眾文藝創作與傳播模式,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群眾藝術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培育群眾文藝人才和團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 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發揮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動文 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市場發展環境, 為跨境文化交流和市場活動提供便利,鼓勵建設以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用聯合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支持香港、 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支持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扶持珠海、 佛山文化演藝產業成長;支持東莞與中山發展出口導向型文化製造業;支持江門、肇慶和惠州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旅遊目的地文化內涵。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協同機制,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各具特色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支持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舉辦華人華僑交流大會。豐富特色文化和旅遊產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資源開發,培育新型文化和旅遊業態,優化文化和旅遊產品、服務供給體系。推動開發精品歷史文化遺產線路、創意文化和旅遊產 品,提升鄉村旅遊、研學旅遊、體育旅遊、醫療旅遊等產品質量, 豐富低空飛行、自駕騎行、溫泉療養、海島旅遊等產品體驗,培 育旅遊演藝精品,發展數位化沉浸式旅遊體驗項目,打造中醫藥、傳統武術康養旅遊品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 文化和旅遊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 區、高品質商業步行街建設,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支持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濱海旅遊高品質發展。協同完善濱海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貫通潮州到湛江並連接港澳的濱海景觀公路, 推動形成連通港澳的濱海旅遊發展軸線。探索試行核發三地通行自駕旅遊營運車牌,有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自駕遊。大力推進新興海洋旅遊與「海洋-海島-海岸」、跨島遊立體開發,加 強海上旅遊產品綜合開發。支持港澳與內地合作開發海島遊和郵輪、遊艇、帆船旅遊。統籌兼顧沿岸生態景觀和交通功能,推進 旅遊航道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港口遊、工業遺產遊。豐富海上運動旅遊產品,開發水上飛行運動和低空飛行項目,建設一批濱海休閒旅遊度假區和遊憩區、旅遊特色鄉村小鎮。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推動郵輪遊艇旅遊健康發展。推動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加強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合作共享,進一步增加國際班輪航線,協同 推進粵港澳郵輪旅遊、物資配送、商品交易、郵輪製造維修全產業鏈發展。【粵港澳超級大灣區 】ID:YGA119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支持大灣區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