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香港18個夢想曝光!大灣區又一大規劃好消息來了

2021-02-20 暢想灣區

2021:香港特首攜18個政府官員對2021年寄語、展望,也透露出2021香港的18個夢想……近日,大灣區又一大規劃好消息來了!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

2020年對各國、各地區政府帶來極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經濟遭受重創,而市民亦要忍受減少社交接觸的日子。香港在抗疫的初期,仍須面對2019年「修例風波」後的政治和社會挑戰,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我帶領管治班子和公務員團隊,在抗疫和抗暴的工作中,從不敢鬆懈。

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香港由亂到治帶來契機;社會恢復穩定的同時,大家亦更認識到要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建立更健全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和更強的執行能力是刻不容緩。

展望新一年,抗疫仍然是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希望儘快讓市民重過正常生活,並爭取恢復跨境人員往來,為經濟注入動力。我們亦會落實好新冠疫苗的接種計劃,讓香港可以走出疫情。在經濟和民生方面,我們會竭力推展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的每一項措施。

過去一年,無論在支持香港抗疫,或協助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中央都展示了對特區事務的高度重視和對香港市民的熱切關懷。2021年,我們會用好中央支持香港的措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種種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我祝願香港在新一年砥礪前行、重新出發,市民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發揮所長 再創輝煌

去年,香港受到社會動蕩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經濟民生深受重創。在抗暴抗疫過程中,國家全力支持香港面對逆境,顯示國家永遠是香港最強大、最可靠及最堅實的後盾,我們至深銘感。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國安法》實施半年以來,充分發揮震懾作用,令香港社會的法紀和秩序顯著恢復,讓香港從政治陰霾中走出來,重回正軌的曙光漸現。

展望新一年,特區政府將竭盡所能,履職盡責,全力抗疫,力爭儘早「清零」。我們必會抓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運用好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以及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轉危為機,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應國家發展新戰略,做好全面部署,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香港重新出發,再創輝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攜手向前迎接復甦

踏入新的一年,衷心祝願香港以至全球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疫情,讓市民重回正常生活、工商百業恢復元氣、經濟穩步復甦。

我深信憑著香港人的堅韌和靈活,只要認對方向、攜手全力前行,我們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難、跨過挑戰,推動疫後香港更美好的發展。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法治公義 普惠共享

經過了2019年的社會動蕩,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及通過《香港國安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並於去年六月三十日在香港特區公布和實施。《香港國安法》擁有堅穩的法律基礎,有效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讓我們可以回歸「一國兩制」的初心。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大家能夠齊心抗疫,讓香港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我與律政司的同事會按照「法治公義 普惠共享」的原則,積極推動香港的法律、促成交易和爭議解決服務,抓緊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配合大灣區的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沿線開拓業務,為國家作出貢獻。

我亦會緊守刑事檢控工作的憲制角色,不受任何幹涉。律政司會致力向政府提供坦誠、獨立及專業的法律意見,並向社會灌輸正確的法治觀念,以及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

最後,我謹代表律政司祝願全港市民身體健康以及有一個快樂平安的新年。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克服逆境 重拾動力

2020年是不一樣的一個年頭,香港經歷社會騷動事件後,再受到疫情的衝擊,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至整體的經濟活動均大受影響,困難重重,挑戰處處。在這段時間,政府在應對疫情反覆的同時,亦抓緊情況稍為緩和的時機,適時推出支援措施,以逐步重啟經濟,帶來希望,縱然只是一步一腳印。新一年,我們的首要工作仍是對抗疫情、克服逆境,並為經濟尋找新的出路,希望香港能夠早日走出經濟衰退的陰霾,市民可以回復健康正常的生活。

新的一年,我祝願各位市民身體健康,香港經濟重拾動力!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環保減碳 宜居宜業

新年展望,促進綠色復甦,創造綠色就業良機!回顧2020年,環境局綠色就業計劃正締造逾千有時限工作職位。向前看,《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新一年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並會定下更進取的深度減碳策略和措施,同時締造短、中、長期中更多的綠色經濟和就業機遇。與此同時,政府在未來數年間將投放資源於一系列環保項目,估計將創造數以千計工作崗位,同時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空氣質素和減廢回收等,令環境更健康和宜居。大家同心抗疫,不忘環保。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持續發展 優質生活

踏進2021年,我祝願各位身體健康、平安和樂!深信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必定能成功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

展望今年,發展局將繼續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展各個項目與工作,共同努力締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新年伊始,祝願香港早日戰勝疫症,市民闔家平安健康。預期2021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刻下最重要是走出疫境,除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外,來年將會與同事們並肩做好疫苗接種的各項安排,冀為社會打開新局面。

「以人為本、從心出發」是我一直所堅持,未來公務員隊伍會繼續全力支持和配合行政長官施政,落實好「一國兩制」。此外,增強公務員對國情、憲法、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的認識及國際視野;質量並重地強化公務員的領導能力、創新思維及科技應用,提升服務質素,更好協助市民,亦是今年的重要工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金融穩定 經濟高飛

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甚至可以說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擾亂社會治安的一連串事件隨著去年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而得到平息;中美貿易糾紛有望因美國新政府上場而稍獲喘息的空間;但新冠肺炎疫情反覆,著實影響各行各業,環球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都無可避免地放緩。2021年我和普羅市民一樣,期盼疫情早日消失,使到社會各階層都可以回復正常生活。當然作為政府的一員,我和財庫局的同事今年的工作將重點集中三大範疇,就是保持金融穩定、大力發展市場和緩減經濟衝擊。祝願香港戰勝疫情、經濟早日復甦、市民身體安康、百業生意滔滔!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創新向前 智慧領先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更加要團結齊心,走出疫境。我們會繼續用好創科力量,打好抗疫戰,同時推動社會各界在新常態下善用科技,華麗轉型,重建經濟民生。我們亦會推動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充分利用創新科研成果,便民利民,推動香港向前。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是未來發展大方向,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及更有動力。正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一河之隔「深圳科創園區」,構建成具協同效應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望成為大灣區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同時引入「一區兩園」二房東概念,以及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特設創科職位,幫助創科企業及青年人及早打入大灣區。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同行抗疫 解民之困

2020年因為疫情的來襲,無論是文化、體育、青年交流方面;由盛事、年度事以至常務事均備受影響,我們只可以在疫情反覆之間,儘量爭取正常發展的空間,張弛有度。

民政事務局旗下的民政事務總署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向來站在服務市民的第一線,在此變動中,不僅盡力提供服務,更為抗疫工作付出努力,靈活調配人力、資源以及場地,與市民同行抗疫,解民之困,社會各界亦一呼百應,提供物資人手,人間有愛令人敬重。

在疫情反覆之中,科技網絡的使用變得廣泛和必需,留家工作、上課、運動和娛樂也靠上網進行。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就正正提到推動藝術科技,拓展新天;我將牽頭成立專責小組,制訂發展策略和措施。

展望新一年,抗疫工作仍然是重點,我們亦會加倍努力,為所屬業界爭取發揮的空間,砥礪前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悉心培幼 穩固根基

教育界在過去一年多,由社會事件到2019冠狀病毒病,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及影響。幸而我們非常專業的教育界同工本著學生的學習利益和成長需要,透過溝通、合作、防範、處理和跟進,即使面對一浪又一浪衝擊,仍能適時作出應對,穩住了校園的根基。本屆政府重視培養人才,在教育方面迄今已累積增加了135億元經常開支。要栽培同學像樹苗般茁壯成長,除了「水分」之外,我們也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土壤」,老師給予如「陽光」般的正能量,而同樣重要的,就是如「空氣」般的社會氛圍。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與教育局和學校通力合作,支持我們改善課程和推展價值觀教育的工作,同時讓學生加深明白國家與香港的緊密關係和未來的發展機遇,正確理解《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等重要理念,成為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祝願香港重新出發,團結一致,戰勝疫情,更勝從前!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撥開雲霧 一片光明

香港在2020年經歷了極為困難的一年。年初,持續半年的黑暴稍為停息,但馬上又出現疫情的爆發。大半年來疫情的折騰,不但百業凋零,市民身心也嚴重受創。但所幸者,是國家始終對香港不離不棄。為了讓香港重回正軌,國家為香港訂立了《香港國安法》,使社會秩序得以恢復;同時又不惜代價支持香港的抗疫工作,更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推出各項惠港政策,讓香港可以融入國家大局,共享國家發展紅利和榮光。

然而,打鐵還須自身硬。除了國家的支持,特區政府亦須不斷努力。在抗擊疫情,致力清零的同時,還要致力改善民生,重振經濟。這樣我們才有望一起走出困局,重踏坦途。當然這還需要廣大市民全面配合政府施政,才能事半功倍。所謂眾志成城,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加上國家背後的支持,不管是什麼困難,我們也是能克服的。畢竟香港這麼多年什麼風浪沒有經歷過呢?黑夜後見黎明,風雨後見彩虹,香港一定可以走過去,撥開雲霧,重見絢麗光明。

踏入2021年,在這裡,我謹祝願新一年國家富強、香港繁榮穩定,疫情早日過去,每位市民身心康泰,家庭幸福!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打通經脈 安居樂業

新一年來臨,我祝願市民身體健康,闔家平安。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政府一直全力防疫抗疫,並推出支援措施,儘量紓緩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在防疫抗疫的同時,運輸及房屋局亦致力推展轄下工作,以配合香港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運輸方面,我們繼續推展道路及鐵路工程,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推動「智慧出行」,開展策略性規劃研究,以及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房屋方面,我們會繼續致力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推動過渡性房屋和提供為期三年的現金津貼,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提供紓緩。

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全力以赴 維護國安

我祝願在新一年,香港太平安定、經濟繁榮,社會同心抗疫、和衷共濟,市民安居樂業、出入平安。我和保安局及各紀律部隊的人員會繼續努力,參與抗疫工作;並在各個崗位全力以赴,維護國家安全,確保社會安寧及治安穩定。

祝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關愛互敬 老少平安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一方面全力應對疫情挑戰;另一方面繼續積極推動各項利民政策措施。在勞工及福利局範疇,包括落實優化「在職家庭津貼」;通過增加法定產假;及連串安老助弱、家庭支援、勞工福利措施。新一年我們會繼續全力以赴,跟進多項有長遠裨益的工作,包括取消「強積金對衝」的立法草擬;擴闊及優化二元交通優惠;逐步增加法定假日日數的立法工作;增加安老、復康、幼兒照顧設施等。

展望2021年,希望環球疫情消退,經濟復甦,市民生活回復正常。祝願大家老少平安、身心康泰。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同心協力戰勝病毒

2020年為香港,以致全球在公共衛生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我和食物及衛生局、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的同事在過去300多天,毫不間斷地審視和分析本地和全球疫情,全力以赴應對這場硬仗。香港市民過了不一樣的2020年,我在此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不辭勞苦、盡心盡力抗疫的醫護同事,我亦要多謝廣大市民對各項抗疫措施的配合、忍耐和諒解。2021年來臨,我祝願香港市民身體安康,大家同心協力,戰勝病毒。

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讓港續成為最安全城市(大公報記者黃浩輝)人言可畏,謠言更可怕。黑暴爆發以來,警方便一直成為亂港分子的眼中釘,持續被肆意抹黑、造謠誣衊。去年甚至連遺失銀包的女童亦被用作抹黑工具,幸好警方及時發現並作出澄清。回顧2020年,隨著國安法實施令香港由亂向治,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展望來年工作,表明警方一定會緊守崗位,讓香港繼續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去年11月,別有用心之徒在網絡發布一條警員在街頭查看身穿校服的女童的短片,聲稱警員無故截查女童,加上「黃媒」渲染,即時煽動仇警情緒。警方之後澄清,當時接獲一名女童報案指,在港鐵寶琳站遺失銀包;警員到場後在女童書包發現銀包,並要求女童出示身份證以登記報案人資料,結果過程被「有心人」拍攝並附以煽情評論。回顧去年全年工作,警方既要在暴疫夾擊下維護法紀,協助防疫工作,「有心人」還不斷以失實無理的指控惡意抹黑警隊,類似的謠言屢見不鮮。警方日前特意在社交媒體發布「2020回顧.警方澄清」的帖文,圖文並茂列出九宗造謠「案例」,包括警員飲水被屈成是「公然吸食電子菸」、警方合法拘捕行動被捏造成「綁架市民」、警員處理失物被扭曲成「工作時間買廁紙」等等,這些不實事件讓「黃媒」及「黃絲」如獲至寶,但經警方及時澄清後,謠言便即戛然而止。去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正式實施,明確針對四種罪行,警方隨即成立了國家安全處,在11月更推出舉報熱線,至今已接獲超過三萬條相關信息。針對少數刻意挑戰法治的人及組織,警方拘捕至少40人,涉嫌觸犯《香港國安法》,當中八人已經被落案起訴。香港由亂向治,市民拍手稱快。踏入2021年,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表示,隨著社會回復穩定,警方會重新聚焦社區工作。「一哥」直言不論面對順境,還是「疫」境,警方依然會緊守崗位,致力維持治安,讓香港繼續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來源:香港大公報

三部門聯合發文描繪大灣區文旅藍圖:15年內建成宜居宜業宜遊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日前出臺,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的大灣區文旅藍圖,當中提及眾多香港特色文化和旅遊項目。圖為香港具有濃厚漁村風情的大澳。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

《規劃》明確,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鑑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規劃》圍繞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明確了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優化旅遊市場供給、創新旅遊推廣體系、完善旅遊市場發展環境等幾方面任務。《規劃》從組織實施、政策保障和防範化解風險三方面為相關任務落實提供支撐。

《規劃》設置11個專欄36個項目,通過實施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開展青少年交流重點項目、重點藝術交流活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重點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和展會項目、文化協同發展平臺,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特色旅遊項目,推進濱海旅遊重點建設項目,完善旅遊資源推介平臺,深化旅遊人才培養等,推動大灣區在「十四五」期間構建和完善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現代旅遊業體系、現代文化和旅遊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體系,不斷鞏固文化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其中,香港的西九文化區、故宮文化博物館、PMQ元創方、國際影展、書展、旅遊展、文物徑、啟德體育園、大澳漁村等特色文旅項目均有被提及。此外,《規劃》還提出支持港澳發展文化產業,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探索開通香港- 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以及鞏固發揮香港「創意之都」、「美食之都」、「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和作用等。

下一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廣東、香港、澳門將加強溝通協調,依託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等文化、旅遊合作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實施,確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實到位。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編制本規劃。規劃近期至 2025 年,遠期展望至 2035 年。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準確 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港澳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深耕厚植,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改革創新,傳承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發展大眾旅遊、智慧旅遊,促進旅遊品質提升。優勢互補,區域協同。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增強區域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促進粵港澳 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開放互鑑,共建共享。完善文化和旅遊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培育文化和旅遊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一帶一路」 民心相通,中外文化和旅遊交流互鑑。 文旅融合,互促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握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趨勢,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到 2025 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傳承,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民文明素質 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市場發展活力充沛,中外人文交流互鑑成效顯著,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示範項目、示範區。到 2035 年,宜居宜業宜遊的 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 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研究,推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深入開展歷史文化、文物資源普查、保護,促進資源共享、活化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聯合實施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計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數字信息共享平臺,共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建設和統籌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名人故居、會館商號 等展示空間及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鼓勵文博機構參與「網際網路+ 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依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傳統節會等, 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加強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愛國教育,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豐富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計劃,為粵港澳青年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創業、就業、實習提供便利、搭建平臺。創新遊學工作機制,深度挖掘遊學資源,培養遊學導師隊伍,打造一批高水平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和高質量示範性遊學產品。支持文藝創作發展。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加強國家藝術基金對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繁榮發展的支持,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直接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加大國家重點藝術創作工程對粵港澳大灣區題材藝術創作支持。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藝術院校、院團(社團)、藝術機構交流合作,支持國家藝術院團、機構與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機構深度合作。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建立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資訊網,推進公共文 化服務機構數位化共建共享。探索創新群眾文藝創作與傳播模式,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群眾藝術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培育群眾文藝人才和團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 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發揮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動文 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市場發展環境, 為跨境文化交流和市場活動提供便利,鼓勵建設以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用聯合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支持香港、 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支持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扶持珠海、 佛山文化演藝產業成長支持東莞與中山發展出口導向型文化製造業;支持江門、肇慶和惠州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旅遊目的地文化內涵。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協同機制,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各具特色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支持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舉辦華人華僑交流大會。豐富特色文化和旅遊產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資源開發,培育新型文化和旅遊業態,優化文化和旅遊產品、服務供給體系。推動開發精品歷史文化遺產線路、創意文化和旅遊產 品,提升鄉村旅遊、研學旅遊、體育旅遊、醫療旅遊等產品質量, 豐富低空飛行、自駕騎行、溫泉療養、海島旅遊等產品體驗,培 育旅遊演藝精品,發展數位化沉浸式旅遊體驗項目,打造中醫藥、傳統武術康養旅遊品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 文化和旅遊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 區、高品質商業步行街建設,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支持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濱海旅遊高品質發展。協同完善濱海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貫通潮州到湛江並連接港澳的濱海景觀公路, 推動形成連通港澳的濱海旅遊發展軸線。探索試行核發三地通行自駕旅遊營運車牌,有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自駕遊。大力推進新興海洋旅遊與「海洋-海島-海岸」、跨島遊立體開發,加 強海上旅遊產品綜合開發。支持港澳與內地合作開發海島遊和郵輪、遊艇、帆船旅遊。統籌兼顧沿岸生態景觀和交通功能,推進 旅遊航道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港口遊、工業遺產遊。豐富海上運動旅遊產品,開發水上飛行運動和低空飛行項目,建設一批濱海休閒旅遊度假區和遊憩區、旅遊特色鄉村小鎮。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推動郵輪遊艇旅遊健康發展。推動簡化郵輪、遊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加強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合作共享,進一步增加國際班輪航線,協同 推進粵港澳郵輪旅遊、物資配送、商品交易、郵輪製造維修全產業鏈發展。
逐步簡化及放寬內地郵輪旅客的證件安排,研究探索內地郵輪旅客以過境方式赴港參與全部郵輪航程。制定完善郵輪疫情應急處置方案。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有效實施,加快完善軟硬體設施,共同開發高端旅遊項目。支持澳門與鄰近城市探索 發展國際遊艇旅遊,合作開發跨境旅遊產品。推動旅遊資源要素互通。加快推進港穗深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集散中心,推動航空、航運、高鐵聯程聯運。
大力推動出入境口岸聯檢制度,便利外國人入境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觀光、度假和商務旅行。支持香港建設「一程多站」 示範核心區和國際城市旅遊樞紐。拓展澳門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和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新空間。高水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支持琴澳旅遊深度合作,允許香港、澳門旅遊從業人員經培訓考核後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支持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旅遊生態合作試驗區。完善協同推廣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同和資源共享,聯合開發和推廣「一程多站」精品線路,促進信息溝通、產品開發、市場營銷、遊客互推等合作常態化、機制化。加強數據和業務管理互聯互通,聯合編制、動態更新文化和旅遊活動與產品分類目錄,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文化和旅遊平臺和多元化國際傳播平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地區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合作。提升旅遊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聯合制訂頒布粵港澳大灣區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認證標準與安全服務標準,推出粵港澳大灣區 旅遊服務高質量認證標誌企業,培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競爭力強的領軍企業。加強智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綜合應用。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公共服務合作。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執法合作,提升綜合協調、案件聯合查辦、應急處置能力。 加快旅遊人才培養。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作用,加強港澳與內地旅遊人才培訓交流,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辦學, 培育國際化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以文化創意、會議展覽等專業服務為重點,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多層次專業化旅遊人才培育體系。(一)加強組織實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廣東、香港、澳門加強溝通協調,依託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等文化、旅遊合作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實施。強化評估監督,建立第三方機構參與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 (二)強化政策保障。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文化和旅遊市場管理政策,簡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從事文化和旅遊工作人員赴港澳手續。加大財稅金融和資金支持,落實對粵港澳大灣區內開展文化貿易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便利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展文化和旅遊活動、創業就業政策。強化用地保障,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文化和旅遊用地需求,統籌 各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用地布局和指標,將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文化和旅遊項目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內地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重點保障範圍。(三)防範化解風險。加強突發事件協調處理,建立風險監測、評估、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完善重大文化、旅遊活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對文化和旅遊領域冠以「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字樣或名義成立社會機構、 舉辦各類活動的統籌管理。

粵港澳超級大灣區 ID:YGA119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支持大灣區建設↓ ↓ ↓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擁抱大灣區 走向新世界——2020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峰...
    來源:金融界網站直播預告 | 擁抱大灣區 走向新世界——2020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 2020年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變革從此發端。由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主辦,財華社、西澤投資管理協辦,富途、海豚股票、盈立證券戰略合作的「擁抱大灣區 走向新世界——2020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活動,將於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13:00-16:00在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三樓耀鑽廳I舉行,同時將採用在線直播的方式與全球各地的嘉賓們共享精彩時刻。
  • 「大灣區——時尚·出行」大灣區時尚音樂巡迴廣州站舉行
    「大灣區——時尚·出行」大灣區時尚音樂巡迴廣州站舉行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7-03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7月2日晚,「大灣區——時尚·出行」大灣區時尚音樂巡迴廣州站舉行。來自大灣區的時尚音樂歌手身穿粵港澳獨立品牌服飾,為廣州歌迷帶來了極致音樂感官體驗。
  • 開創融合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一周年
    新華社香港2月18日電(記者蘇曉 朱宇軒)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礎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在翹首期盼中正式發布。規劃綱要發布一年來,在大灣區這片面積5.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10萬億元的熱土上,香港、澳門和內地加速融合,開創出一派融合新格局。
  • 深耕長三角擁抱大灣區 和合首創落子佛山
    這將是和合繼山西太原、上海之後的第三個全國發展中心。通過此次布局,和合將其「深耕長三角、擁抱大灣區、面向大中華」的區域戰略規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和合期貨董事、和合首創董事長兼CEO林強、和合期貨總經理王景貴、和合資管總經理喻雷、和合首創總裁王泓量、京華合創創始人兼CEO許京鍾、和合首席品牌官屈燕輝等,代表和合與新加坡政府國際企業發展局中國司華南區主任招詩玲、新加坡政府國際企業發展局中國司華南區廣州辦事處主任鄧佩筠、新加坡OCBC銀行廣州分行行長杜申、香港恒生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倪婷
  • 六年內國際學校市場規模達142.5億,大灣區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區域嗎?
    財報分析 隨著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大灣區加速區域協同和大力引進國際化人才,致力於打造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圍繞新型「教育特區「建設,灣區鼓勵積極開展合作辦學,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一舉成為中國國際化學校行業辦學的機遇之地。
  • 「樂」享上城-大灣區爵士音樂節 呈現共融律動之旅
    (2019年10月,深圳)由深業上城舉辦的 「樂」享上城大灣區爵士音樂節JAZZ UP THE HILLS將於10月18日-10月20日在深業上城盛大啟幕。這場為期三天的最新潮、最炫酷的爵士盛宴,將迎來包括世界音樂至高獎項——格萊美音樂大獎得主在內的國內外殿堂級爵士樂隊,以及新生代人氣樂隊等近30個組合的精彩演出。
  • 總臺大灣區之聲關注江門市「南粵家政」工程!短培訓、快就業、助...
    總臺大灣區之聲關注江門市「南粵家政」工程!短培訓、快就業、助脫貧!三年來,三項工程幫助大量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了「一技傍身、穩定就業、脫貧奔康」的技能扶貧目標,打造了具有廣東特色的技能扶貧高地。(融媒體系列報導《脫貧攻堅中的大灣區力量》今天播出第十四集:《廣東「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推動高質量「大發展」》,採制:大灣區之聲記者陳星、陳菲、何毅。)
  • 寧波杭州灣新區,未來繁華的世界級經濟大灣區!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寧波納入上海大都市圈,寧波從此迎來新的發展。而杭州灣是連接著上海與寧波,它將成為最先受利地區之一。而在浙江大灣區規劃中,關交通建設共投資了一萬億元,重點打造滬嘉甬鐵路和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等通道。以「大通道」為引擎,「大灣區」正被世界所矚目。
  • 張國榮外甥女-畢馬威中國香港區管理合伙人劉麥嘉軒就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撰文!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規劃的出臺,意味著華南地區將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裡程碑。此項目的宏大目標,是圍繞粵港澳地區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此外,該區亦可憑藉其強大的製造業和香港頂尖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的支持,扮演廣東省與世界連接的供應鏈網絡核心。去年,大灣區內11 個城市的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5%。但該區域的生產總值卻多達1.4 萬億美元,佔全國經濟的12%。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 專家解讀亮點
    在這種背景下,以這種國家規劃的方式,方便各個地區協調粵港澳三地作為『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的區域合作,有更多的制度創新。」  《規劃綱要》都有哪些亮點?  《規劃綱要》指出,要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張光南教授表示,大灣區因其獨特地理和制度優勢,在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共創國際經濟貿易合作方面有其獨特優勢。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存在制度的對接和協調。粵港澳覆蓋『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既有中國的制度背景,同時也有全面市場化、國際化的一些制度設計。
  • 未來重點有什麼規劃
    58萬㎡,規劃有大型商業、會員零售、商務辦公(公寓)、高端商務等,集吃喝玩樂購於一體的大城綜合體。  【最暢交通】:新區最暢通交通路網,大灣區重要交通樞紐  寶能城緊鄰321國道10分鐘連接端州,3分鐘上高速,8分鐘直達(肇慶東站
  • 喜瑪拉雅購物中心開業定檔12.18!還有2個好消息...
    一、喜瑪拉雅購物中心開業時間曝光項目地址:南京市雨花臺區明城大道與六朝路交匯處項目體量:10萬方>開業時間:預計2020年12月18日此前我們報導過,國內首家美術館型購物中心——喜瑪拉雅購物中心(HIMA CENTRE)有超多網紅打卡地,這張「天空之境」照片更是刷爆了南京人朋友圈。
  • 香港首批醫務人員計劃前往武漢支援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礎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翹首期盼中正式發布。規劃綱要發布一年來,在大灣區這片面積5.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10萬億元的熱土上,香港、澳門和內地加速融合,開創出一派融合新格局。 這一年,大灣區港澳及內地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規劃綱要發布後,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舉措相繼出臺,國際一流灣區雛形日益顯現。
  • 2019亞洲太平洋國際小姐總決賽(香港區)落幕
    優勝佳麗及一眾評審嘉賓祝酒由飛星國際聯合主辦的2019亞洲太平洋國際小姐總決賽(香港區) 已於8 月23 日晚上於香港麗思卡頓酒店完滿結束,當晚大會誠邀城中多位名人擔任評審團及頒獎嘉賓,當中包括香港小姐陸詩韻
  • 四關鍵詞解碼廣東「十四五」規劃建議
    12月18日,《南方日報》刊發了《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靜也表示,計劃到2022年年底,形成大灣區「12312」交通圈,大灣區內實現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為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大灣區至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基本達到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水平。
  • 最近港府做了個調查,發現香港18區這裡桃花最旺!
    那麼香港18區中,哪個區的男女比例失調最嚴重呢?灣仔!灣仔的女生很多,佔區內總數的57.54%。而18區中,男女比例最接近的就是新界的北區,女生只佔53.14%。弱弱補一句,黃大仙區也是18區中結婚率最低的區,區內結婚率只有54.67%,將近一半的人不是單身就是離婚或者喪偶。
  • 剩下15天,大灣區還有12個購物中心追趕著開業!
    在今年僅剩下的15天時間裡,大灣區將迎來10+購物中心開業潮,這些新項目或將填補區域空白,或將顛覆整個片區或整個城市的商業格局。 我們收集了這些新開商業項目的基本情況,一起來看看!以「時尚家庭新生活」為品牌主張,規劃了精品超市、巨幕電影院、遊戲娛樂、潮流健身、美食餐飲等業態,將引進超300個中外品牌專賣店。引進了飛揚影院、七鮮超市、古德菲力、MAC、APM、湊湊火鍋、南京大牌檔、敏華冰室、陶陶居、SEPHORA絲芙蘭等,帶來超50%番禺首店,30%美食餐飲業態,開業時,還將帶來超2000㎡的漫威IP官方授權華南商場首展。
  • V5落地深圳,大灣區電競重要一步?
    V5落地深圳,大灣區的電競拼圖又完善了一部分。 前幾年老牌強隊RNG、LGD紛紛建設LPL主場,如今深圳成為第六個主場城市。主場落地深圳對於俱樂部和城市雙方帶來怎樣的利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由做出一些探究。 1 電競體育化,主場是必由之路?
  • 必來Pokémon GO 香港18區情報站!最強地圖攻略!
    Pokémon Go 7月25日(星期一)正式登陸香港,香港手機用戶透過 Apple Store 同 Play Store 皆可正式下載!如果還不清楚下載和遊戲基本玩法的朋友,可以瀏覽下一篇『必看!!Pokémon Go 新手入門 4大攻略!!』
  • 格力地產香爐灣環境整治規劃 榮獲大灣區城市設計大獎
    近日,大灣區城市設計師專業聯盟(GreaterBayAreaUrbanDesignerAlliance)公布了2020年首屆大灣區城市設計大獎(TheGreaterBayAreaUrabanDesignAwards,GBA Awards)的評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