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江荷 通訊員 蔡一葦
依伯耳朵深處長了鵝蛋大的腫瘤?
一旦切除就會在腦袋裡留下一個大坑
附一多學科專家聯手
在坑裡填上一塊大腿肉
鵝蛋大腫瘤
和腦子「一膜之隔」
王依伯今年63歲了,兩年前,他的左耳開始聽不清聲音,總感覺耳朵裡邊疼痛難忍,甚至還有黃色膿血從耳朵眼裡流出來。家人連忙帶著王依伯到家鄉附近的醫院就診,經檢查,醫生在他的耳朵裡發現了腫瘤。
王依伯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術後也進行了放療和化療,本以為擺脫了病魔,不料三個月前,似曾相識的症狀再次降臨,這一次,王依伯的左耳徹底失聰,左臉還鼓了起來。王依伯心中有了不祥的預感,到醫院一查,果然是腫瘤復發了,「新腫瘤」足足有6*8釐米大小。
由於腫瘤較大,已經破壞了部分的顳骨和顱骨的下層,和顱腦之間就要一層薄薄的硬腦膜撐著,情況十分危急。然而,切除這個「新腫瘤」的難度可比之前的手術大得多。首先,腫瘤位於顱底,空間極其狹窄,周邊都是重要血管和神經,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必須保證周邊的重要組織不受傷害。其次,若要將鵝蛋大的腫瘤「挖出」,就會在腦袋裡留下一個「大坑」,若不填上這個坑,腦組織、血管、神經全部暴露在外,一旦造成顱內感染,就會危及王依伯的生命。
王依伯的兒子帶著他輾轉多家醫院求診,終究只是靠著化療控制腫瘤。為了得到進一步的治療,王依伯來到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
「掀起」耳朵
「塞入」大腿肉
接診後,門診醫生意識到王依伯的情況十分複雜,為制定完美的手術方案,附一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放療科、化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多位專家齊聚一堂,進行多學科會診。
最終,大家敲定一個方案:
1、將左耳「掀起」,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2、由口腔頜面外科和耳鼻喉科專家共同參與手術,切除腫瘤並去除被腫瘤破壞的部分組織。
3、取下左大腿6*8釐米的皮瓣,移植進顱底,將「挖出的大坑」填上。
4、將「掀起」的耳朵回植到大腿肉上。
4月23日,林李嵩教授帶領的口腔頜面外科團隊和院內耳鼻喉科專家經過7個多小時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此次手術。
據林李嵩教授介紹,除了切除腫瘤存在難度,修補重建也十分考驗醫生的技術。這次手術移植了帶著血管、神經的一塊大腿肉,這塊肉叫做「穿支皮瓣」。失去這塊皮瓣對腿的功能幾乎沒有影響,且傷口比較隱蔽。但這種皮瓣裡的血管很細,不好取也不好接,皮瓣裡的神經和臉上的神經接好後,王依伯基本可以同常人一樣擁有各種面部表情。
「此外,考慮到王依伯術後的生活質量,此次手術還保留了他耳朵的外形。以往進行類似的手術時,由於擔心『掀起』的耳朵壞死,一般都將病人的耳朵一併切除。」林李嵩教授說。
日前,記者到病房看望王依伯時看到,王依伯狀態尚佳,左耳部位還縫著線,移植的腿部皮瓣和原本臉上的肌膚存在些許色差。據了解,目前王依伯恢復良好,約2、3天後便可出院。
編輯: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