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友
周末,我在家重溫了一下《哈利·波特》系列的七部電影。這是我讀書時代最喜歡的電影。回想當初的震撼,現在更多是一種溫情回顧的感覺。可這部電影依舊是我心中神作,奇異的幻想世界、主人公成長的經歷,善與惡之間精彩的鬥爭,魔法世界各式各樣的人物和細節。
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哈利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愛,以及這些愛對他成長的影響。在這個世界,傑克·羅琳把愛寫成了能抵抗大魔頭伏地魔的最強大武器。愛,可以讓伏地魔銷聲匿跡十餘年;愛,也是哈利波特成長的關鍵性因素。
這七部電影,除去世的父母之外,哈利收到了許許多多人的愛,霍格沃茨的海格、校長鄧布利多,哈利父母過去的好友盧平,小天狼星·布萊克。到七部才解開謎底的霍格沃茨魔法藥學教授西弗勒斯·斯內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著哈利。斯內普也我個人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亦正亦邪,身為伏地魔的僕人,卻在一直保護哈利,最後為他獻出生命。
那接下來,我們就一個個說一下,哈利不同階段的愛。
01 第一階段:幻想渴望愛
哈利童年在德思禮家度過,在十一歲的哈利眼中,這是充滿噩夢與虐待的地方。姨父、姨母過度偏袒自己的孩子,對哈利隱藏他父母的情況,禁止哈利的一切娛樂活動。
這導致哈利從小對「愛」產生強烈的渴望,「他經常做夢,夢見某一位親戚突然來把他接走」,可姨母是他唯一的親戚,他再沒有別的親戚了。
在學校裡,哈利因為同學們害怕他的表兄達力,而哈利是他表兄最討厭的人,所以同學們也一起討厭哈利。哈利從小缺失了來自父母的愛,他只能隱約記得一道綠光———這成為他幻想自己身世的憑據。
貓頭鷹帶著霍格沃茨的信到來,陌生的男人給他十一歲生日準備了蛋糕———哈利第一次收到給自己的信和禮物,在情感上對哈利的衝擊十分強烈。哈利第一次感受到愛,來自海格。
所以此後,在第二部中海格陷入不利的境地,有人誣陷海格打開的密室,哈利堅決相信海格的清白,相信「海格不會故意把人害死。」
當知道海格的出現是因為鄧不利多對他的關懷時,信任也在他與鄧不利多之間生根,他對鄧不利多深信不疑,七年間的各種誹謗都沒能動搖。
海格讓他首次接觸到父母的詳細情況,來到魔法世界後,哈利感受到了父母的存在,並且感受到過世的他們留在這個世間的愛。
第二部密室,因為哈利對鄧布利多的絕對忠誠,鳳凰鳥才被召喚到地下,救了哈利自己一命。後來,哈利得知額頭上的傷疤是最後魂器,他毫不猶豫地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鄧不利多不會傷害他。
可以說,哈利在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之後,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愛。這裡是哈利父母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他聽到了有關父母的故事。
有一天他還在學校裡找到了一面鏡子,在鏡子裡他看見了自己的父母,還有更早的祖先們。
於是,哈利「如饑似渴地凝視著他們,雙手緊緊按在鏡子玻 璃上,就好像他希望能夠撲進去和他們待在一起……看呀看呀,怎麼也看不夠」。
第二天哈利和朋友一起去看那面鏡子,為了多看看父母而與好友發生爭執。第三天他又獨自前去,他看到父母在鏡子裡對他微笑,「他要整晚待在這裡,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什麼也不能阻攔他」。
此刻的哈利,非常缺乏愛。他渴望愛,所以沉迷於愛,無法自拔,已經和現實生活有所脫節。
幸好鄧不利多及時阻止了哈利的沉溺,沒有任事態繼續發展,否則這種依賴很容易使他喪失鬥志迷失自我,忘記現實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從小缺愛的孩子,也會出現哈利·波特這樣的情況。但凡,周圍的人給與了他一點點溫暖,他就可以為對方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其實是很不自愛的行為,我們如何去改變呢?
我們要允許自己變得更美好,追求美好,而不是沉醉於過去。我們要學會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欲望,設立一個你最想成為的人,不要憋著,馬上行動,從模仿開始。說簡單點,就是看向未來,活在現實,給自己多一些的勇氣,去愛別人的勇氣,而不是去尋找被愛。
從這一刻起,做自己性格上的主人,可能很慢,可能很難,但只要相信,就一定能做到。從此刻起,學會去付出愛,就會收穫到成倍的愛。
02第二階段:盲目偏袒的愛
哈利的生活在經過第一年的磨難後走上了正軌,正視了魔法世界,正視了伏地魔捲土重來的現狀,正視了父母早已遠去。
此刻,哈利對世界的判斷標準很簡單。伏地魔是壞的,鄧不利多、麥格教授是好的。魔藥學教授斯內普還有他得意門生馬爾福令哈利心生厭煩,父母過去好友盧平、布萊克是讓哈利心生親近的。
在他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喜歡或是厭惡,哈利不會為了任何規定妥協。
這階段,哈利會因為某件事他的父親曾經做過而積極去完成,因為父親過去喜歡誰討厭誰而決定自己的好惡,但哈利在最初幾年的行動模式上儼然就是在模仿自己十幾歲的爸爸詹姆·波特,他基本上沒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哈利與小天狼星·布萊克。在第三部中,面對傳說中罪大惡極的囚犯小天狼星·布萊克從監獄出逃,哈利覺得自己不會被這個人所傷害,最開始是一種無關的態度。
後來,在霍格莫德村,哈利聽說布萊克原本是爸爸詹姆的好朋友,後來背叛了他。
哈利「全身流淌著一種他以前從不知道的仇恨之情,這種仇恨的感情就像毒藥一樣」,將前前後後所有的奸邪之事全部算在布萊克的名下 (就像他在第一部中對待斯內普的一樣)。
小天狼星·布萊克在哈利心中變成了壞人。
在尖叫屋,盧平教授用充分的理由說服了哈利,並且告訴了布萊克是被冤枉 。當年真正背叛詹姆的人,是伏地魔身邊的手下彼得,也就是一直在羅恩身邊假扮的耗子。
他立即將原先對布萊克的恨意轉移到真正背叛他父母的彼得身上,隨後為了自己得到可以一起生活的教父布萊克而欣喜不已,「突然覺得渾身溫暖,心中滿足,好像一口氣喝下了一瓶熱的黃油啤酒」。
之後的兩年裡哈利一直將布萊克當成自己唯一的親人,他知道,那是他父親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父親最信任的人,每逢緊要關頭都要尋求布萊克的意見。
哈利與西弗勒斯·斯內普。
哈利最開始進校園,他懷疑斯內普在為伏地魔服務並想殺了自己,在哈利和同伴的分析中,學校裡所有離奇的壞事都跟斯內普有關。他幾乎不能接受第一學年中斯內普其實一直在想方設法保護他。隨著布萊克的死、鄧不利多的死,他對斯內普的怨恨一天天加重,直到第七部中他看了斯內普臨死前給他的那些封閉起來的記憶。
這第七部最後的高潮,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猶新。
斯內普和鄧不利多在辦公室中,斯內普說:「我二十年來用生命去守護的孩子,而你居然就是為了把他養大然後當豬一樣的宰?」
鄧不利多問:「你還愛著她?」
斯內普回答:「永遠。」
斯內普曾經對鄧不利多說,「你選擇了你的路,我選擇了我的。」
哈利是他最愛人和最恨人所生下的孩子,他義無反顧的用生命去保護。
此時,哈利才明白被他懷疑是伏地魔間諜的斯內普因為對他母親的愛而忍辱負重地保護了他七年,他被那些表象以及固有印象迷惑了所以才會留下深刻的誤解。
這個時期的哈利充滿了盲目的、個人色彩濃厚的愛,他並不能擺脫「父母的觀點」這個桎梏來認識世界,雖然抱持著疑惑但最終都因為過去的正確或者錯誤而否認了現在的可能性。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去模仿家長的價值判斷,其實也很常見,但這總是一個過程。我們還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現實中,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03懂得質疑的「愛」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難道我們的父母都是完美的嗎?
傑克·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給了我們答案。不是的。
在霍格沃茨的生活中,哈利最初聽到的是那些有關自己父母正面的回憶。
爸媽是當年的男女學生主席,在同學中人緣極佳。兩個人都有很高的天賦,父親是著名魁地奇隊員,母親成績拔尖倍受教授們的喜愛。
畢業後,二人成為魔法部的傲羅,是與伏地魔抗爭中的英雄人物。
當然,最開始他也從盧修斯·馬爾福而中聽到過:「他們當年就是愛管閒事的傻瓜」這樣的話。只不過,哈利把這些都歸為「敵方」的誹謗。
那哈利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懷疑的呢?
在和教父布萊克接觸的過程中。哈利發現,布萊克總是叫他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非常任性孩子氣,有些事情已經超出了「冒險」的範疇。當哈利發現自己拒絕布萊克的時候,教父會失望。
布萊克說:「你不如我想像的那麼想你父親……冒險會讓詹姆覺得很有意思」,惹得哈利慌亂,進而是懷疑。
真正引發他的質疑是五年級在接受斯內普大腦封閉術指導時意外看見的斯內普的記憶。他看到自己的父親詹姆·波特在五年級時,僅僅因為無聊就帶著人群欺凌毫無反抗之力的斯內普。
這個時候,哈利發現自己的父親確實是個傲慢自大的人。他內心難過、傷心,哈利去和盧平教授確認,盧平說:「你爸爸那時只有十五歲。」
哈利激動地說:「我也是十五歲!」
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哈利長大了,他明確的表示自己對父親當年做出的事的否定態度,以及表達了自己以後不會做出那些出格的事。
哈利終於懂得怎麼脫離父母去思考和選擇,不再是剛進入霍格沃茨、懵懂著憧憬「愛」到底是多麼溫暖的孩子,也不再是將父母的生命歷程當作自己標本的迷茫少年,他開始去看這個真實的世界,並且努力擺脫舊有的觀點,來評斷所有的行為。
他開始質疑成人們、尤其是那些他熟悉並信任的成人們告訴他的事情,開始為自己選擇前程的走向。
04結語
我們人的一生總是與愛分不開,我們要學會在愛中成長。人有兩次生命的誕生,一次是你肉體出生,一次是你靈魂覺醒。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而是成為愛,創造愛!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的、真正的活著!
——END——
關注【蘭友貓咖館】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關注、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