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打勝仗,後方有保障。鐵路各級組織的關懷和幫助讓我倍感溫暖、深受感動,更堅定了我繼續努力工作、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連日來
一封來自武漢的感謝信
在通化車務段引發熱烈反響
寫信人叫姚東雪,是通化市人民醫院護理部護士長,目前正奮戰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抗疫一線。
她的丈夫李亞夫是通化車務段東通化站連結員,家中還有患病的母親、生活無法自理的父親和年僅9歲的女兒。疫情發生以來,夫妻二人各自堅守崗位,照顧家庭的重擔幾乎都落在了9歲女兒瘦弱的肩上。
獲悉這一情況後,通化車務段第一時間到李亞夫家中走訪慰問,並臨時調整了李亞夫工作崗位,方便其照顧家人。
東通化站食堂每天將做好的午飯和晚飯送到李亞夫家中,細心的工作人員還在餐盒上貼上一張小紙條,標明廚師和送餐人的姓名及當日體溫。每周還為他購買蔬菜肉蛋等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解決他們生活所需。
姚東雪的母親處於癌症晚期,每天需要注射止痛劑。而止痛劑屬於限制性藥品,只能到醫院用空藥瓶才能換新藥。為此,這個段專門從車站抽調4名身體健康的職工,每天負責換送藥,併到家裡幫忙照顧老人。
姚東雪得知這些情況後,這個面對疫情毫無懼色的護士長卻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在休息時間用微信發回了文章開頭這封滿含深情的感謝信。
通化車務段的暖心服務是瀋陽局集團公司關心關愛884名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的一個縮影。連日來,各基層單位把一線醫務人員家屬工作性質、家庭成員、主要困難等情況詳細登記在冊,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保障工作,開啟了「一戶一清單,服務N+1」的工作模式。特別是醫護人員的家庭中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各級組織給予了更多的關愛。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本溪車務段威寧站站長王巨輝的妻子孫麗麗,作為本溪市中心醫院護理部工作人員主動請纓馳援武漢,夫妻二人攜手「逆行」,並肩作戰。
然而愛人到武漢支援的事,王巨輝在同事面前從未提起過,一個人默默承受著沉重的家庭負擔。
王巨輝的父母和嶽父母都已年過六旬,母親去年11月因腳踝骨骨折,無法下地正常行走,一直由父親照顧。嶽父2014年因燒傷截肢,生活不能自理。兒子7歲,剛上小學1年級,放假在家由雙方老人輪流看護。
本溪車務段通過下發職工家庭情況調查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組織黨群辦工作人員到王巨輝家中走訪慰問,送去慰問品、慰問金和慰問信。
為了讓王巨輝的愛人在武漢能夠安心工作,段領導當即決定,由段業務科室指派一名專業幹部,在王巨輝愛人支援武漢期間,將他從崗位上替換下來,解決他們的家庭困難,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但是,王巨輝卻執意堅守崗位,他說:「我愛人為戰勝疫情,將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守在後方又怎麼能為了自己的小家而捨棄大家。疫情期間,有千萬名鐵路人為了保障運輸暢通,放棄了休息和團聚,現在我的崗位需要我,我不能休。請組織放心,我會把工作和家庭安排好。」
疫情發生後, 本溪貨運中心認真落實集團公司部署要求,積極行動、主動作為,成立慰問組,通過下發職工家庭情況調查表,了解掌握職工家屬是否有堅守「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把組織的關心關愛及時送到職工心坎上。
3 月4 日,這個中心慰問組來到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的偏嶺營業室鏟車司機於海家中慰問。
於海的妻子譚曉彤是本溪縣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疫情發生後,她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地奔赴武漢,成為第一批在雷神山醫院奮戰的醫護人員。面對妻子的「出徵」,於海在鼎力支持的同時,也挑起了照顧雙方老人和8 歲兒子的重擔。
慰問組仔細詢問了於海的家庭情況,並將慰問品、慰問金和一封慰問信送到於海手中。於海母親激動地說:「感謝工會在這個特殊時期專程看望我們,我們特別感動,請組織放心,我們一定支持兒子兒媳的工作,回饋組織的關心關愛。」
這兩天,通化車務段柳河站客運員沈志宇寫給兒子沈希的信在車站職工微信群裡傳播開來。
沈希是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名醫生,2 月18 日主動報名跟隨吉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 支援洪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兒子在前線抗疫,父親每天都會用微信告訴兒子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裡情況,給兒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持。
「沈希,連續發了好幾條信息你都沒回,我和你媽媽都特別擔心,也不知道你那裡是什麼情況。車站的叔叔、大爺都非常關心你,我的同學和朋友也都紛紛打電話為你鼓勁, 都說你是咱柳河人的驕傲,是我們家的驕傲。」
「這兩天,車務段領導和車站領導先後到家中看望我們, 還送來了慰問金。段領導聽說你媽媽的身體不好, 安排我帶薪休假。同事們送來了很多生活用品……」
沈志宇字裡行間表達了各級組織和親朋好友的關心關愛,給身在抗疫一線的兒子莫大的鼓勵和支持,解除了兒子的後顧之憂,使他全身心投入到抗擊疫情阻擊戰中。
文字:潘麒安
圖片:通化車務段 本溪車務段 本溪貨運中心
編輯:劉天明
瀋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出品
覺得不錯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