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這兩日讓人驚覺背後發涼,興許是冬天來了吧。
「胡同,薩克斯,龜兒子,滴滴,十四樓,妹兒睡著。」像是一句直接而驚悚的口訣。
這句話是博主@徒有琴 的音樂劇翻唱《天朝渣男圖鑑》中重複多次、渲染魔幻的歌詞,目前這首《芝加哥》改編作品在微博上的轉發量已超11萬,視頻單日播放量已超400萬。它是直接的——視頻表現了六名遭受「渣男」迫害的女性的「復仇」故事;它更是驚悚的——在「復仇」中的女性與「渣男」們上演著血淋淋的暴力對決。《天朝渣男圖鑑》發生的背景與原作品相同,講述的都是監獄中六名女囚犯的自白,知著君先簡要為大家解釋這句歌詞的箇中含義:
出軌的丈夫用「地名」標記發生關係的女性,被其稱為「死胡同」的妻子殺死。
丈夫用「薩克斯」作為工具長期家暴妻子,忍無可忍的妻子用薩克斯打死了丈夫。
沒有生育能力的丈夫把領養的孩子叫做「龜兒子」並將其溺死,被妻子以同樣方式扔進江中。
性騷擾前女友的男性聲稱要在車上凌辱前女友,被前女友綁在車上燒死。(後改為「嗶嗶」,倒是更耐人尋味了)
男友誣陷其女友在某公寓十四樓藏毒,女友頂罪入獄。
有三個女兒的丈夫將三女兒悶死,換得兩萬元給別人結了陰親,被妻子殺死。
11月1日,滴滴舉報該作品侵犯其商標權,原博主的相關視頻遂被刪除,11月2日,原博主上傳了改編的「嗶嗶版」作品,實現了二次聚焦。在許多人眼裡,滴滴的舉報使人聯想到此前的女乘客被害事件,它恰恰給這首現實意味濃重的作品添上了一層諷刺色彩,有人直呼改編得大快人心,有人把這場轉發盛況稱為「女權主義者的集體高潮」,也不乏有人認為這首作品在現實語境下「失之輕佻」。
誠然,「現實語境」是無邊的磁場,它無時不刻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暴力、反抗、憤懣和無奈則是其中的巨大磁石,它們共同帶來了種種情緒的碰撞。《天朝渣男圖鑑》正是這一磁場的產物,而由這首作品所衍生出的新一輪情緒碰撞,是我們應當思考的焦點。
視頻中的六名女性用近乎平淡的口吻訴說著自己的受害與施暴經歷,越是平淡,卻越使人不寒而慄。於是便有網友對翻唱內容提出質疑:這都是假的吧,人間有這樣的魔鬼?也有網友指出視頻中「胡同」一段與整體風格存在落差,聽眾也難以合理化原曲的殺夫設定。
▲微博網友熱評
《天朝渣男圖鑑》的作者徒有琴也意識到了作品可面臨的「水土不服」問題,但她相信:要讓中國人喜歡,就得大膽起來,因而才會有維持原意的大幅度再創作。針對於此,知著君認為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更準確地說,它所放大的是複雜現實中最能觸動人們神經的一個層面,而藝術高於生活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夠借極端的例子促使人審視現實的黑暗,或許當我們停止對藝術表現形式上綱上線的爭辯時,才能聽得到從那團黑暗中發出的無助吶喊。
《天朝渣男圖鑑》選取的便是「家庭暴力」和「男女平等」話題,視頻中的女性重複著「我無可奈何,我非殺不可」、「人渣該殺殺殺殺殺」,呼之欲出的是「誰又敢批判我的錯對」的不計後果式報復,這也是讓一眾網友大呼過癮的點。此時再回到網友的質疑,現實給出了直截了當的答案:人間真的有這樣的魔鬼。但「殺人」並非是像歌詞那般果斷的決定,而是飽受家暴女性在絕路上的「唯一選擇」。
央視《新聞調查》曾對飽受家暴而殺夫的女性做過一期節目——家暴下的罪與罰,小果是該節目的受訪者之一。接受採訪時,她拭淚著說:「現在我還可以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但是他不能。」
▲《新聞調查》中因飽受家暴而殺夫的小果
據了解,小果忍受著丈夫的長年家暴,在丈夫的一次持刀威脅中,小果說自己「失去理智」地用棍子打死了丈夫,現已被刑滿釋放。一個農村婦女,是如何走向殺人道路的呢?正如節目中所說的,「殺人從表面看是暴力的一種升級,但具體到真實案例,殺人卻是制止暴力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隱含著開關,在無助與壓抑的蓄積中被打開,最終才造成殺人的結果。
那麼,在情緒的「蓄積」過程中,就沒有其他疏鬱方式嗎?實際上,不論是《天朝渣男圖鑑》還是現實案件,受暴女性均嘗試過求助相關部門,但「暴力」是無法被「調解」殆盡的,它存在著「慣性」,受暴女性往往又成為了這份「慣性」的承受者。而對於殺人與暴力的關係,應用法學研究員陳敏認為,在20年的暴力傷害和那一下子殺人之間,也理應加入更多的現實考量。
▲小果在鏡頭前拭淚
令知著君唏噓的是,小果那惡魔般的丈夫不在了,她也重新回到了孩子們身邊,但自責的漩渦仍將她置於黑暗。我們關注著女性受暴力的現狀,我們看得到藝術作品中赤裸裸的復仇,卻難以看到魔鬼離開之後,給她,給她們烙印的傷疤。
「胡同,薩克斯,龜兒子,滴滴,十四樓,妹兒睡著。」 我們能聽懂的,是我們所經歷的。
用薩克斯打死丈夫、把丈夫扔進嘉陵江……歌詞中的種種「復仇」場景的確在日常生活的襯託下顯得十分尖銳,對該作品持批評的聲音說:「視頻的效果有一種城裡單身白富美消費底層已婚帶娃女性苦難當正義談資的輕佻感。」
▲網友轉發內容截取
知著君認為,把藝術創造者們的演繹視為對苦難女性的「消費」這一理解是與原作意圖存在偏差的。據悉,徒有琴翻唱《芝加哥》是一次純粹的自發行為,合作夥伴狐不舉在訪談中提到自己的創造初心是通過方言讓大家了解到發生在女性身上的遭遇,和全國各地的女性息息相關。
至於「輕挑感」,若從表演層面出發,藝術的演繹是可以為突出現實而服務的。藝術作品蘊含的張力、表現力可以刺激觀眾的感官,從而使觀眾貼近藝術作品創作意圖。《天朝渣男圖鑑》也好,《芝加哥》也好,它們極端的敘事是女性呼聲的載體,並藉助音樂劇營造出「有跡可循」的荒誕與魔幻。此處「載體」的核心並不是演員的演技,而是我們從她有限演技中受到的無限震撼。
▲電影《大世界》宣傳海報
認為視頻內容所引起不適的網友不在少數,那麼我們可以這樣適度消解:《天朝渣男圖鑑》不是還原現實的記錄,而是折射生活的哈哈鏡——扭曲、魔幻,但仍具有「照映」現實的功能。藝術作品其實是現實土壤上開闢的另一個空間,極端的敘事是作品給觀眾提供現實代入感的方式。劉健導演了同屬黑暗系作品的《大世界》,他認為生活的方式和內容是每個人的共通之處,作品的元素應該是一种放之四海皆懂的藝術。
同時,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全然無視反對者的指摘,既然藝術形式能夠充當理解現實的渠道,那麼就更應當關注我們所採用形式在現實中產生的影響力。一味的抨擊發揮的只是藝術作品的工具性,充斥的殺戮也並非原作品想傳達的思想內涵,當「極端」變得「崇高」,就需要我們回到原點去審視藝術作品的創作初衷,《天朝渣男圖鑑》亦是如此。
▲網友轉發內容截取
《天朝渣男圖鑑》的尖銳不可置否。現實中沒有人把自己的丈夫扔進嘉陵江,但在廣東,重男輕女的男子李某將親生女兒扔下山崖;沒有人因為一本筆記而殺死丈夫,但在上海,朱某預謀了聳人聽聞的殺妻碎屍案。對於誕生於這樣現實環境的一部作品,即便少不了批評的言論,我也依然認同它是「放之四海皆懂的藝術」。
▲徒有琴的微博已無法查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部作品更深層的意味正如評論中所說:「最難受的是我們看到的就已經很多,可還有那些看不到的呢?」11月3日,我們確實看不到了,《天朝渣男圖鑑》相關視頻再次被刪除,@徒有琴 的微博已是一片空白。
我們一抬頭就看到的星星,或許不是星星,只是我們視力的極限。
願星空的那頭,光明磊落。
--END--
參考資料:
《當代電影》2018年02刊
《新聞調查》家暴下的罪與罰節目
公眾號「好戲」——我們和《天朝渣男圖鑑》的創作者聊了聊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