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斯林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raistlin2017)
01
最近,貝殼公益基於對「我來教您用手機」公益項目的100多位志願者老師的調查,得出了一組關於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的調查數據:
「清除手機內存」排在老年人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第三位,前兩位是「視頻聊天」和「照相」,手機支付、瀏覽新聞則排在更靠後的位置。
▼老年人最常使用的智慧型手機功能
和一些叔叔阿姨們溝通後,我們找到了這一功能被高頻使用的原因:
手機內存不足。
一方面,老年人的手機常常是孩子們換下來的,本身就有損耗,加之老年人們又很熱愛攝影、視頻等,時間稍長,手機便力有不逮,頻繁卡頓。
另一方面,就算孩子們在給老年人選購新手機,也往往優先考慮大屏、照片、性價比等問題,有時會忽略在內存上做功課。
年輕人可能忽略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麼。
你以為父母只需要一個可以打打電話的手機;
但父母沒有告訴你,他們也好奇手機還可以做什麼。
02
現代年輕人對老年人似乎總有些刻板印象:保守、健忘、反應慢、不樂意接受新興事物,認為他們只知道圍著孩子、孫子打轉,並沒有自己的人生。
他們可能沒有關注到,老年人也有很強烈的學習欲望,希望跟上時代的發展。
在微博用「老人」和「學習」當做關鍵字進行搜索,能看到很多新聞:
#7旬老人報老年大學重修英語#
#環衛老人蹲路邊用手機學習#
#八旬奶奶報班學用智慧型手機#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身邊看不到這樣的老年人呢?
原因有這樣幾個。
1)意識不到需要去學;
如果我們根本不知道一件事,又該如何知道需要去學習它呢?
一個幼兒園小孩會主動提出去學微積分嗎?就是這樣的道理。
很多老年人都處在這樣的盲區裡。
上海長白三村社區的顧阿姨,來自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一位手機班學員,對此深有感觸。
在聽說社區的手機班以前,她都沒有想過要去學著用手機,只會發發微信之類的;跟著手機班的老師學習後,才意識到原來手機可以完成的事情這麼多,都快趕上一臺小電腦了。
剛上課時,她看到手機班老師開手機很快,自己卻還要慢慢輸密碼,以為是年紀大、反應跟不上的原因;後來問了老師,才知道原來還有指紋解鎖這樣的功能。
2)不好意思開口說自己想要學;
老年人往往好面子,說話做事容易給自己預設,心理負擔還重。
當他們想學點什麼時,首先會在心裡思來想去:
怕結果不好被人說「這都不會」;
怕別人指點「一把年紀了還幹這個」...
想得越多,思想包袱越重,越容易「沒開始,就結束」。
3)受到社會刻板印象影響,自認為學不會;
和家裡長輩聊天時,有些高頻詞彙常常出現:
「年紀大了「、「沒用了」、「什麼都做不好」......
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嗎?
不!這是社會和旁人以刻板印象附加於他們身上的屬性。
但老年人聽多了,便難以避免會受其影響,給自己貼上對應標籤。
大部分老年人容易把失敗等同於否定,於是迴避問題,轉移矛盾
——只要不學,就沒有學不會。
大概也算是某種精神勝利法吧。
4)很難找到合適的學習機會;
說想學習容易,但怎麼學習,對老年人來說也是個大問題。
線下的老年大學,名額有限,報名流程複雜,門檻較高;
網上的學習課程,操作複雜,沒有面對面反饋,不方便消化。
學習渠道成為阻礙老年人學習的重要問題。
聽顧阿姨說,她在朋友圈發了自己在手機班上課的照片後,好多朋友都來打聽貝殼公益這個「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問清楚時間後,有人特意從幾公裡外的社區騎自行車趕來上課;有些朋友實在離太遠了,就拜託顧阿姨給他們一本學習教程。
看嘛,只要有學習機會,老人們就能牢牢抓住。
03
在這樣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老年人和小孩沒有什麼區別,歲月留給他們的閱歷有些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他們被暴露在光怪陸離的資訊時代,不知所措,很多東西需要從頭學起。
但他們具有高漲的學習熱情。
在接觸新事物時,他們會理解得慢一點、記憶得困難一些,但並不全是年齡的問題。
還是拿學手機來舉例吧。常見的手機APP已經形成一套通用的圖案信息,我們過去無數次使用APP的經驗,已經建立了資料庫,看到圖標就能對應理解反饋。
老年人不一樣。他們剛開始使用手機,資料庫還沒有建立,很難直觀將圖形和對應的信息畫上等號,他們需要花更長時間去解讀信息,這便讓學習過程變長了。
根據貝殼公益基於「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調查數據,32%的老年人學習使用一個手機功能最少需要15分鐘,76%的學員能夠在40分鐘內完成一個功能或APP的學習。
▼教會一位老人一個功能需要的時間
張偉是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一位手機班志願者「小老師」,也是上海鏈家長白新城A分行店的一位資深經紀人。
他告訴我們,老年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確更容易出現遺忘等問題,掌握每個功能都需要反覆記憶,所以他們每節課都會安排複習的環節,方便老人們持續吸收知識。
老人們並不會因遺忘而氣餒,反而積極主動地和老師溝通,忘記了就反覆學,直到自己完全掌握這個功能;有時還會在課後,去到老師所在的地方,繼續提問。
他們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的學習心態,不會就學,不懂就問。
04
顧阿姨所在的這個手機班,大家學得較快的功能,都是日常使用較多的,比如繳水電費、線上掛號、發定位、無現金支付等。
但翻看貝殼公益基於「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這組調查數據時,我們發現,老年人想學習的遠不止這些,他們有更多需求。
除了微信以外,最受老年人歡迎的APP是今日頭條和抖音,支付寶和拼多多都得往後排。
▼老年人最常使用的11款手機APP
今日頭條不難理解,老人家總是熱衷於關心新聞的,這是他們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在他們的朋友圈,時常能看到來自今日頭條的新聞分享。
抖音似乎就有些讓人迷惑了。在我們的常規印象中,這類APP的用戶更偏向於年輕人群,我們似乎很難想像叔叔阿姨們刷抖音拍短視頻的樣子。
這也是刻板印象。
老年人,和我們一樣,有娛樂需求與精神需求。
有些老人退休後不愛出門,總是自己待在家,孤孤單單的,也不和人溝通,也沒有社交;這不意味著他們喜歡這樣,更可能是他們想不到可以做些什麼。
而當他們學會使用手機後,通過網絡找到了新鮮的娛樂方式:和朋友視頻聊天、拍照、打遊戲、看電影......
他們的娛樂需求得到滿足,精神變得富足,這正是學習的收穫。
05
「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在知乎相關問題下,最高贊回答是,「老人真正的需要是被需要」。
「被需要」,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老年人學習欲望的本源。
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學習能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不脫節。
比如學會手機後,他們能瀏覽新聞、分享視頻、了解熱點,不會在孩子們談論相關話題的時候,一臉茫然,偶爾還能參與其中;
如果想要出去旅遊,他們可以在網上自己買票、計劃行程,用地圖導航找路,不用跟旅行團,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
如果碰到情況去醫院,也可以自己網上掛號、用手機打車,不需要等著孩子的時間。
他們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不再是等著被安排。
這真正讓老人覺得有存在感、生活有意義。
是兒女後輩們靠金錢填補不了的精神上的充實。
在「小老師」張偉看來,叔叔阿姨們在學會用手機後普遍變得更自信,他們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日常點滴,發表自己的看法,對生活更積極了。
在貝殼公益基於「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的調查反饋中,老人們也紛紛表示:
「多了溫暖,學習到了知識,脫離社會的感覺消減了」
「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在手機上完成,給子女減輕了很多麻煩」
「跟家人的共同話語多了,關係更好了」……
▼老人學會用手機之後的反饋詞雲圖
06
貝殼公益的「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是一個植根於社區的長期社區助老公益項目,主要由定期培訓課堂和手機使用到店諮詢答疑兩部分組成。
項目方不僅為老人們準備完善的課本和課件,還會對參與的志願者進行系統化培訓;整套流程在反覆實踐後,已經運轉得相當成熟了。
截止11月底,「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覆蓋全國19城421個社區,開展手機課3630節,參與人次超過11萬人次。
顧阿姨所在的手機班,正是項目落地的社區之一。他們的老師,比如張偉,以及其它志願者,都是貝殼平臺上新經紀品牌的資深經紀人。
在過去的課程中,他們遇見過很多像顧阿姨一樣的老人。
很多老人都在課程後,真實地體會到了便利和輕鬆:
「之前有個老人他出門都帶零錢的,跟他說了手機支付之後,他就在手機裡存了200多零錢,不存多,就存200,出門買買菜,包括坐公交,身上就不帶錢了,覺得特別方便。」
「有一些阿姨年齡特別大,坐公交車特別不方便,去交水電費都是讓孩子去交,但是孩子上班特別忙,有的時候就忘了去交,但是當上次課堂,去教他們如何用微信交水電費,當阿姨綁定好,一查詢出來上個月交了多少水電費,那一剎那特別開心。」
貝殼平臺的「小老師」們,都為這些叔叔阿姨的變化,真心實意感到開心。他們表示,貝殼公益的「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也讓自己獲得了歸屬感和價值感。
據了解,貝殼公益之所以推出這個項目,正是因為在社區中看到了太多老人們的需求。早在課程前,就時常有老人前來線下門店尋求幫助;在系統了解社區需求後,貝殼公益覺得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得更多。
更何況,貝殼平臺在社區服務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覆蓋全國的超4萬多家門店與超40多萬專業經紀人已經串成了網絡,讓他們能輕鬆下沉到社區,並紮根其中。
既有動力,又有能力;貝殼平臺開始推進教老人用手機社區公益項目。
2018年,貝殼公益在局部社區試點「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2019年在北京進行大規模推廣,2020年將項目推向全國,直到今年,國家助老政策《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發布,而他們早早走在了政策前面。
項目推出伊始,他們擔心沒有人來,或者老人有牴觸心理,但幾期以後,小老師們的認真負責和有問必答,贏得了老人們的一致好評,口碑也一傳十十傳百,此後幾乎每節課都會有新面孔出現在課堂上;每每結課後,還有人來諮詢下次開班時間。
不過張偉說,現在的覆蓋面還有點小,課堂能容納的人數有限;以後他們門店會進行擴展,就能給更多老人參與的機會。
他們希望能將這件事一直堅持下來。
註:本文調查數據與內容來自於貝殼公益
-END-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個同名公眾號被封了,歡迎關注他的新號「為你寫一個故事」。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