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鄉,是中國人的傳統,團聚是既視感,重逢是真相,代溝也是現實。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回鄉過年並不是完全的愉快,還有可能是恐怖感。畢竟回鄉除了團聚,還有同樣重要的走親戚。在中國的人情世故中,親戚關係是很重要的關係,特別是春節,拜訪長輩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需要人情世故的練達,摸透長輩的心思,不然就算禮到人到,依然會被打入家族的冷宮,很難翻身。
普遍而言,長輩眼中優秀的晚輩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和長輩在一起,不能沉默或尬聊,必須能順著長輩聊;二是不管工作忙不忙,一定要抽空回來;三是長輩嘴上可以說送不送禮無所謂,但該送的絕對不能少。如果達不到長輩要求的三個條件,即便是做得再好,在長輩眼裡也是不懂事的人。在鄉情中,和長輩不能打成一片,那就是不及格,在長輩眼裡就是對長輩的冷漠。鄉土秩序下,外向型的人還是更容易被長輩青睞。常回家看看雖然值得推崇,這個尺度是建立在長輩的認知中,兒孫滿堂、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熱鬧,才是過年該有的。晚輩沒有時間回家,是晚輩的錯,而不會考慮在外打拼年輕人有時的真實情況,年輕人依然被道德綁架著回家。在中國的鄉土情中,禮尚往來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待長輩,逢年過節送禮是千萬不能忽略的。並不是說送禮要多少錢,而這是鄉土情緣中最基本的禮貌。沒有這個禮節,在長輩眼裡那就是不懂事。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今過年回鄉是重溫鄉情,也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考核,回鄉的意義以從過去單純的的團聚變成了另類的一種攀比,在長輩眼中和親族內部的一個較量。
說到底,如今社會是一個好攀比的社會,外出打拼青年的好與差,直接影響到在家父母在家族的存在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競爭永遠存在。如果父母之間不能比出高低,那么子女之間的較量就會延續下去。這也導致了,晚輩給長輩送禮的過程中,禮品的貴重程度多半會受到父母的掌控,送多少、送給誰,都是很有講究的。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情往來並非簡單的禮尚往來,而是關乎晚輩及其父母在家族中地位的存立。正是因為禮品的貴重程度會影響到在家族的地位,因此鄉情在很多情況下顯得殘酷無情,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長輩們的「嫌貧愛富」。誰在外面好不好,給長輩的心意到不到位,就決定了他能不能被長輩和家族認可。
不得不說,自己過得好不好,在鄉村能不能得到認可,才是真正的過得好。晚輩在鄉村的意義,永遠跟長輩有關。當媳婦熬成婆,晚輩成了長輩,才有機會找回自己的存在感。這就導致了,許多在外面混得不好的年輕人不好意思回家,不敢回家。失意者不回鄉、得意者常回鄉變成了過年回鄉的基本邏輯存在。家鄉,不再是避風的港灣,更多的變成了好差的攀比。
然而,這其中卻忽略了晚輩在異鄉紮根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裡紮根,鄉情也漸漸變得淡漠。這既有他們對長輩「嫌貧愛富」的反抗,也有他們面對城市越來越高圍牆對鄉土的取捨。鄉情的殘酷無情,使得許多年輕人不得不被道德綁架著回鄉,然後面對長輩的評判。原本只是團聚的節日,失去了本來的意義。過年回鄉,由值得回的問題,變成了不得不回的問題。
其實,長輩對晚輩的了解並不多,對社會的某些變化也不了解,但總是通過簡單的跡象給晚輩下定義。這有長輩傳統「家長」思想作祟,也有他們對晚輩不信任的原因。這不得不讓人感到不解和詫異,他們何以如此呢?
內心寧靜,思想才能更加深邃
信掃一掃讚賞作者 Reward
內心寧靜,思想才能更加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