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概況
鹿角蕨(學名: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齒,為水龍骨科鹿角蕨屬植物,原產澳大利亞東部玻里尼西亞等熱帶地區,屬於附生性觀賞蕨。其孢子葉十分别致,形似梅花鹿角。它是室內立體綠化的好材料,若將鹿角蕨貼生於古老枯木或裝飾於吊盆,點綴書房、客室和窗臺,更添自然景趣。鹿角蕨在歐美栽培較為普遍,常用於吊盆或籃架裝飾觀賞,雖然生產量比不上觀花盆栽植物,但管理方便,觀賞期長,佔有一定優勢。中國鹿角蕨開始進入開發利用階段,其盆栽生產的前途十分廣闊。
鹿角蕨|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狀莖肉質,短而橫臥,密被鱗片;鱗片淡棕色或灰白色,中間深褐色,堅硬,線形,長10毫米,寬4毫米。葉2列,二型;基生不育葉 (腐殖葉) 宿存,厚革質,下部肉質,厚達1釐米,上部薄,直立,無柄,貼生於樹幹上,長達40釐米,長寬近相等,先端截形,不整齊,3-5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圓鈍或尖頭,全緣,主脈兩面隆起,葉脈不明顯,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綠色,不久枯萎,褐色。正常能育葉常成對生長,下垂,灰綠色,長25-70釐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近無柄,內側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狹裂片,中裂片較小,兩者都能育,外側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緣,通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脈粗而突出。孢子囊散生於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處以下,不到基部,初時綠色,後變黃色;隔絲灰白色,星狀毛。孢子綠色。
鹿角蕨|生長習性
鹿角蕨又名鹿角羊齒,喜溫暖陰溼環境,怕強光直射,以散射光為好,冬季溫度不低於5℃,土壤以疏鬆的腐葉土為宜。具世代交替現象,孢子體和配子體均行獨立生活
鹿角蕨|保護現狀
在中國雲南發現的新記錄植物,分布區極狹窄,為熱帶季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於森林受到嚴重破壞,附生母樹常遭刀斧之滅,生態系統失調,鹿角蕨也就難於生存。生長海拔下限(米) :210,海拔上限(米) :950。
雲南盈江那邦壩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從速建立保護機構,開展工作。少量植株已從產區移植到昆明植物園溫室中的枯木林,已栽培成活,生長正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引入西雙版納勐侖栽培,也生長良好。
鹿角蕨|養護要點
在夏季:
1、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
3、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若你喜歡綠植,就關注綠植,轉發文章到你的朋友圈,讓你的朋友也一起植物優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植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