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椰子當球踢,ID:dushi089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今年的劇相對來說,水平都是非常不錯的,就連之前演技一直被詬病的鹿晗,也奉獻出了豆瓣評分8.1分的《穿越火線》和口碑不錯的《在劫難逃》。但沒想到年末,橫空出世的《鹿鼎記》憑實力拉低今年電視劇的整體水準。
其實這部劇並非張一山一人的滑鐵盧,在看這部劇之前,我們先看看這部劇主創們。
導演馬進,拍過《幸福來敲門》、《營盤鎮警事》、《春風十裡,不如你》等口碑不錯的電視劇。
編劇申捷,奉獻出《重案六組》系列、《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佳作。
主演張一山,誰又不是看著他的戲長大的呢,可以繞過《餘罪》,但繞不過《家有兒女》。
其他主創成員唐藝昕、田雨、於光榮等人,也都是槓槓的演技派,就衝這陣容,怎麼都不像是2.7分的團隊,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主創團隊,讓81%的觀眾,為《鹿鼎記》打下了一分。
我們評判一部改編自小說的劇,往往先會看它忠不忠於原著,但其實從小說的形式,轉化為影視劇的形式,本身就是兩種藝術表達形式,要說完全忠於原著,肯定是很難做到的。可這兩種藝術表達形式,都在傳達一個精神內核的話,就要求它得做到形不似,但神得似。看過原著《西遊記》的人都知道,86版的《西遊記》從形上,其實與原著相差甚遠,但為什麼能成為經典?答案不言而喻。
說到這,我們先看看金庸老爺子的《鹿鼎記》在講些什麼。是一個開掛的混混與七個美女的故事嗎?顯然這只是外殼。《鹿鼎記》是一反金庸老爺子之前所創造的武俠世界,韋小寶不會武功,除了跟獨臂神尼學了個用來逃跑的技能之外,其他在武學上的造詣基本為零。性格上也有很多缺陷,但又有著很多人性光輝時刻,甚至很多想法非常超前,不然光是油嘴滑舌,再開掛也不能在權力鬥爭中,全身而退。不管是從形、還是精神內核來說,韋小寶都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形象,一改之前大俠的偉光正。但大多數影視化的《鹿鼎記》,都旨在追求表現一個混混的開掛人生,著重描寫一個男人與七個女人的故事。張一山版的《鹿鼎記》也不例外。創作者們抓不住《鹿鼎記》的精神內核,自然無法演繹好。
下面讓我們看看,抓不住精髓所在的新版《鹿鼎記》是怎麼讓人產生強烈不適的吧。
1、演技浮誇
張一山曾解釋這部戲的畫風在努力往卡通和搞笑上面走,所以表演方式會更為誇張。這個解釋顯然無法說服為這部劇打下一分的觀眾們。因為張一山版的《鹿鼎記》顯然太浮於表面,為了表現韋小寶身上市井氣息,表演上過度誇張的手舞足蹈、擠眉弄眼,甚至被網友嘲諷為:猴演人。
下面我們來看看,張一山演繹下的韋小寶。
其實不光張一山,全劇組的人都在用這種浮誇的演技去表演。不信?咱們接著看建寧公主的擠眉弄眼。
如果你非要說這是努力往卡通和搞笑上面走,那韓國《心靈的聲音》,日本《我是大哥大》都是漫改作品,也都有著強烈的漫畫風格,但演技全員在線,搞笑但不浮誇。
2、故事簡單化、人物形象單一
要知道,《鹿鼎記》是一部寫了五十回,洋洋灑灑寫了近160萬字的小說,情節上、人物塑造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但在張一山版《鹿鼎記》中開局就是茅十八被抓,五分鐘就遇到海公公,不到十分鐘就遇到皇帝,二十分鐘就去找四十二章經,照這個劇情速度,兩集就可以演完。
誠然我們對《鹿鼎記》的故事都太熟,從哪裡看都能接的上劇情,但這並不是你可以刪減劇情的理由。這樣的刪減,並沒有讓劇情顯得緊湊,反而因為關鍵情節的缺失,讓人物顯得單薄,很多情節銜接上讓人莫名其妙。
3、忽視細節
如果說演技是可以追求另外一種表演方式,那似乎還勉強說的過去,畢竟雖然觀眾老爺不買帳,但藝術的見解是人人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多少有不同,那麼在細節上,就可見主創的用心與否了。
眾所周知,鰲拜不姓鰲,所以這個鰲府從何而來呢?
真怕張一山不咬緊,這塊布隨時得掉。
如果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我很難相信在拍戲時,幾十上百號工作人員,發現不了這麼明顯的漏洞。
4、過度追求搞笑,丟失精神內核
金庸老爺子寫出了一個人人稱道的太平盛世下仍然是腐敗、社會仍然動蕩不已。
反觀新版《鹿鼎記》一味追求搞笑,反而丟失了最核心的內容。導演稱《新鹿鼎記》本是給00後和10後看的,但低齡化的東西,並不意味著低智。《貓和老鼠》還面向幼兒園學歷的小朋友呢,但哪個大人不是看的津津有味呢。砍掉《鹿鼎記》許多內容與內核的《新鹿鼎記》,是十幾個人在熒幕上上演的一出鬧劇,如果單純為了鬧、為了笑,大可不必披著《鹿鼎記》的外衣找罵。
所以你們猜張一山和其他主創們看過原著《鹿鼎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