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播的韓劇《獬豸》又譯《haechi》,講述的是出身低微無利器傍身的王子和苦讀多年的進士、熱血女捕頭在王國大權中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並改革為像當今的檢察機關的朝鮮司憲府,為時代正義鬥爭的冒險故事。
獬豸(xiezhi)本事中國傳說的一種神獸,難不成又要被韓國思密達搶走了?近年來,思密達可不少搶我們祖先的東西,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還被他們申請非遺了呢。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趕快認識下我們的神獸獬豸吧。法院門口一般有一對類似獅子的石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並不是獅子,最明顯的是它頭上僅長有一隻腳。它有個很不容易寫和記的名字,叫「獬豸」,又俗稱獨角獸。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說起,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異物志》說其「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 「灋fǎ」字的造字來源一個傳說:古時候,齊國有兩位訟棍打了三年官司,無法判處勝負,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訴狀。結果有一人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另一人勝訴。 「灋fǎ」字造意有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之意。
在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與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我國的司法鼻祖上古大神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上行下效。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象徵毫無疑義,然而,思密達們確又有「搶劫」的意圖,不僅拍成了電視劇,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中國古代想像中的動物「獬豸(HAECHI)」,還被選定為首爾(原名「漢城」)的象徵。蟲友們,我們該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