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5
2020.02.12
本文無劇透
可以先在微博搜索《藍色初戀》
觀看短片後再看本文
提起《想見你》中的王詮勝,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擁有李子維意識的王詮勝,是李子維進化版的王詮勝。是作為男主角和女主角黃雨萱談戀愛的王詮勝。
那麼,真正的王詮勝呢?
畢竟電視劇需要主線和支線,沒有辦法將所有人物的經歷和結局全部展現出來。但作為支線人物的王詮勝,在他的世界裡,他也是主角。
因此,繼陳韻如之後,我想寫一寫那個被人遺忘的,真正的王詮勝。
在李子維穿越到王詮勝身上之前,王詮勝也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藍色初戀》。
短片中的王詮勝,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默默的喜歡同班的阿哲。
和大多數暗戀者一樣,王詮勝會給阿哲多買一份早餐,會騎單車在後面跟著他,在阿哲打籃球的時候,站在一旁加油打氣。
也許這些動作,都是王詮勝對阿哲的試探。每一次試探的回應,仿佛在告訴自己,他好像也有那麼一點點喜歡我。
於是,王詮勝也希望自己這份喜歡,能夠得到回應。
然而。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李子維剛穿越到王詮勝身上時,對粉色短褲的不自在。而書桌上的日曆,也寫著給「阿哲買早餐」。
真正的王詮勝,並不是像工具人一樣,只是為了幫助男女主角談戀愛。他也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
主創團隊也許是想借王詮勝的故事,喚醒人們對同性戀群體的關注,又或者,是想要表達同性戀群體的自我認同。
到最後,正如同《藍色初戀》被內地版刪減,觀眾也逐漸忽略了這個曾經的王詮勝。人們也逐漸忽略了這個群體。
如果說是王詮勝自己選擇走入大海,那麼,又是將他一步步推向海邊?
是王詮勝對阿哲說出那句「我喜歡你」時,阿哲對他的一個鄙夷的眼神,並把他的「喜歡」丟棄一旁,就像他遞給阿哲的那條毛巾。
「死同性戀」「臭娘炮」「人妖」「你媽知道你這麼變態嗎?」
是在廁所裡,王詮勝聽著這些不堪入耳詞語,遭同學凌辱。
還是最後阿哲進來,狠狠的推了王詮勝一把,並留下一句:「以後離我遠一點!噁心。」
他只是想喜歡一個人,並且表達出來。但同樣都是喜歡,憑什麼有些人就是好感。而有些人卻只能是噁心。
阿哲和他的朋友不理解。
王詮勝也不能。
高中時期,因為對同性戀的不了解。第一次聽朋友談及某個班的男生是同性戀時。
看著她微微皺眉又些鄙視的表情時,我也跟她做出了一樣的反應,回答:「真的假的……有點噁心。」
我不知道這些言論,在當時會不會讓人受到傷害,但後來慢慢了解才發現,其實他們和我們一樣,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只是單純的喜歡一個人。
於是再後來,當一位女性朋友和她女朋友分手,小心翼翼的和我訴說時,我能夠理解,並且陪伴她度過那段難過的時光。
幸運的是,我們身邊有不少人,現在也能慢慢的去了解,去理解這些少數群體。
可他們的道路依舊很艱辛。
與其說是人們忽略了這個群體,倒不如說,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不允許這個群體的存在。
1997年,中國修改「流氓罪」條款,被視為中國同性戀非罪化的標誌事件。
2000年,中國將同性戀從精神病目中刪除,實現了同性戀非病化。
曾經這些踏出的腳步,卻就此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李銀河的《同性戀亞文化》中有這樣這段話,我在這裡不完全的摘抄:「比起西方曾經有嚴厲的法律制裁,甚至有迫害的現象,而我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同性戀現象,但中國的法律,卻一直沒有對同性戀行為有過過於嚴厲的法律制裁。法律和民俗對它極少苛評。」
但恰恰是這種極少苛評,長期以來,我們社會對同性戀現象,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
《日常記錄》這部紀錄片中,記錄的一個同性戀媽媽和她女兒之間的對話。
當女兒帶著媽媽回到鄉下,女兒採訪媽媽的長輩們,問知不知道媽媽是同性戀時,他們有的沉默不語,有的找藉口逃開話題。
這也是一些對同性戀保持中立的人的縮影。一方面不反對不支持,甚至認為這類人很「新奇」。但家裡一旦出現同性戀,則裝作看不見。甚至,想要他們「改正」。
仿佛看不見,就是不存在。
當然,這種視而不見,有一部分是主動選擇,而另外一部分,則是被動選擇。
比如18年4月,某社交平臺的「清查內容」。19年,同樣是該社交平臺,搜索原有近5億閱讀的超話「les」,出現「暫不開放」四個字。
因為看不見,人們少了一個了解的機會,也變得更加不理解。
雖然下周才更新到大結局,但是網絡上逐漸出現了《想見你》大結局的資源。在微博的搜索中,我也隱約的看到了結局。
也許,所有人的結局都是美好的,但唯獨真正的王詮勝,最後還是會在深海裡沉睡。
我們並不需要對「王詮勝」們太多的關注,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平常的對待, 至少,在解釋自己性取向時,別人能夠像聽到「我是哪裡人」一樣平常。
每一個人都有愛的權利。
希望有一天,無論喜歡誰,變得不再奇怪。
作者:陳咩咩
圖:《想見你》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