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不過是一間大型瘋人院,其中那些瘋得比較嚴重的人,把還保有一點清醒的人關了起來。」——《瘋狂簡史》
剛剛完結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在僅播出2集時就話題性極強。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海報
女主是個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開車橫衝直撞,喜歡收集利器,在禁菸區抽菸。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而男主的哥哥患有自閉症障礙,一發作就把自己關在衣櫃裡面。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他們二者的性格有許多共通點:不好好聽人說話、行事不分場合、不遵守社會規則等等。
但由於女主是一個成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享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地位,於是被劃分到正常人的世界。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而男主的哥哥長期需要男主的照顧,稍有異常舉動就會被人排斥。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同樣患有精神疾病,卻因為一個符合社會的期待,就被排除在醫學體系之外;另一個不符合社會期待,則被視為精神病患者。
所以精神病是如何定義的?又由誰來定義?
這些定義的標準,科學嗎?
這樣的質疑不是今天才有,大約50年前,美國曾就有一名心理學家,做過質疑醫學界鑑定精神病患標準的實驗。
1972年,一位叫戴維·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的美國心理學家對精神病診斷充滿懷疑。
▲ 戴維·羅森漢恩
他發現,精神病診斷沒有儀器掃描,沒有血液檢查。所有的診斷,僅取決於病人的自我報告。
於是他決定測試一下精神病診斷的嚴格程度。
他找了8位意志力堅強的朋友來參與這場實驗:
3名心理學家(包括羅森漢恩本人)、1名研究生、1名精神病學家、1名兒科醫生、1名畫家和1名家庭主婦。
當然,在混進精神病院之前,他們都接受了訓練,比如如何避免服用精神藥物。
然後,這8個人分別向12家精神病院求診。
他們向醫生描述統一的病症:耳邊總是聽到「砰砰砰」的聲音。
儘管現在被定義為「幻聽」的這個症狀,與當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描述的精神分裂症——扭曲現實、妄想、幻覺、同情他人能力降低等等——還有相當的差距。
但他們中的7人還是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一人被確診為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
▲ 20世紀50年代,一名坐在聖伊莉莎白醫院的精神病患
原本按羅森漢恩的計劃,只要他們順利進入精神病院,就不再假裝有幻聽的症狀,而是回歸正常人的樣子,就可以馬上申請出院。
但事情好像失控了。
8個人全部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這期間,不論他們如何強調自己沒有病,醫護人員都堅持認為他們是病情加重了。
▲ 《辛普森一家》第3季第1集(Stark Raving Dad)中,醫生讓荷馬填一份心理測試問卷,之後認定荷馬瘋了,將他送到精神病院。圖為荷馬嘲笑精神病院誤診
羅森漢恩發現,一個人一旦被認定患有精神病,那他所有的正常行為都會被視為反常。
比如說,羅森漢恩在臨床診斷時,只是用一種最平常的口吻失望地描述自己的生活。
醫生卻在他的病歷上記錄:「矛盾情緒」和「情感不穩定」。
另一名假病患對醫生說,他的婚姻很幸福,偶爾會與妻子吵架,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也會打孩子。
這其實是1960年代標準的家庭生活樣貌,但醫生卻在他的病歷寫下:
「他為了控制妻子和孩子,時常被憤怒的情緒左右,爆發時則以打屁股來懲罰孩子。」
▲ 電影《飛越瘋人院》截圖
其餘的假病患也發生類似的事情:
在走廊散步,被護士解釋為「很緊張」;
與人對話,被記錄為「交談行為」;
做筆記,被記錄為「書寫行為」;
甚至還有一名精神科醫生很專業地指出:早起就餐的患者,是「口腔獲取性疾病症候群」。
實際上,在精神病院除了等待吃飯,好像也沒有其他活動了……
如果他們向醫護人員強調:「我沒有病,幻聽都是我自己編的!我只是想測試一下醫生會不會判斷錯誤。」
結局只會吃更多藥,被關更久。醫護人員會判斷他們有「妄想症、愛說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醫護人員不知道病房裡有假貨,反而是那些真正的精神病患發現「新病友」們不對勁。
在118名患者中,有35名公然說他們是假貨:「你沒瘋,你是記者還是教授?」
事實上,假病患發現,那些真正的精神病患似乎也沒瘋,只偶爾會出現異常行為。
至於異常行為,很大原因都是因為被醫護人員無視或規則約束而引起的怒氣和挫敗感,但都被視為精神病症狀。
而且假病患發現,當他們偷偷地將藥丸衝進廁所時,有一部分真患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羅森漢恩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些患者事實上思維清晰,並沒有瘋。
但「精神病」的標籤一旦被貼上,就很難更改或去除。
▲ 美國動畫片《辛普森一家》。荷馬:這不公平!你怎麼知道誰是正常人,誰是瘋子?醫生:嗯,我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給荷馬的手蓋上印有「 INSANE」字樣,手上蓋有該字樣的人都是瘋子)。
他們似乎陷入整個「怪異的環境」難以自拔。
除了醫生認為他們有病,親友也同樣認定他們有病,甚至連病患本人也慢慢作出自我印象管理,讓自己的行為和精神病的標籤相一致。
他們得不到任何尊重。
羅森漢恩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忘的例子:
一名護士在整個病房的患者面前解開胸前的扣子,這表明在她看來,精神病患者並不算是「真正的人」。
患者還會被搜身、被視為傳染病源,被語言或身體虐待。
在這樣的怪異環境下,所謂的精神治療,實際上是讓患者的病情更加惡化。
2個月後,參與研究的8個人終於在承認自己有精神病的情況下,陸續出院了。
但出院的原因不是「痊癒」,而是「暫時好轉」。
羅森漢恩的這個實驗,對精神病診斷簡直是裡程碑式的批評。
兩年後,跟隨羅森漢恩的腳步,一部典型批判精神病醫學界的影史巨作《飛越瘋人院》問世,一舉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飛越瘋人院》海報
《飛越瘋人院》的男主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假裝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他以為找到了自由避難所,結果卻成了精神病院的實驗品。
醫護人員幾近滅絕人性的管理,讓男主忍無可忍地跳起來反抗。
他以為自己可以當英雄,於是帶著一群精神病人開始了叫囂、策劃逃離,甚至與醫護人員暴力相對。
▲ 《飛越瘋人院》劇照
但最後,男主卻被綁進手術室,做了額葉切除手術(Lobectomy,切除以後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成了一具只可以呼吸的行屍走肉。
▲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極不人道的手術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該手術被廣泛用於治療不聽從管理的精神病患者
《飛越瘋人院》與羅森漢恩的實驗遙相呼應,在一定時期促進了精神醫學界的許多改革。
例如,當時只用半個小時就診斷出羅森漢恩和他朋友們的「精神分裂」症狀,現在要求患者的表現要有兩種以上症狀,並且症狀持續至少6個月。
羅森漢恩完成「假病患實驗」的第二年,就在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批評醫學界根本不能分辨正常人和瘋子。
論文發表後,在整個精神醫學界掀起軒然大波。
被羅森漢恩混進的那個精神病院表示不服,強烈要求進行第二次實驗。
於是羅森漢恩又安排了第二個實驗,稱會在3個月內,安排假病患混入醫院,看看院方能否分辨。
於是該醫院對每一個新來的患者發放了一份10分制問卷:9~10表示該患者確實生病,而1~2則表示強烈懷疑這是一名假病患。
3個月後,醫院自豪地說,他們一共分辨出 41 名假患者,42名疑似假患者。
然而,羅森漢恩再一次對精神醫學界打臉。
他根本沒有安排假患者,說這是一個「不存在瘋子」的實驗。
▲ 如果按今天的精神醫學標準,藝術與瘋狂或許只有一線之隔。 圖片:梵谷《自畫像》。
精神醫學界究竟如何判定一個人是正常的還是瘋了?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被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奉為圭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最常用的診斷指導手冊)。
▲ 自從出版以來,DSM歷經五次改版(II、III、III-R、IV、IV-TR)。DSM-5已於2013年5月18日在美國出版
羅森漢恩和他的朋友們就是被DSM-II判定成「精神分裂症」。
隨著時代的進步,DSM已經進化到第5版本(DSM-5)。
但爭議卻越來越大。
因為它將人類的尋常行為,都貼上了「醫學標籤」。
比如,專注力越來越低,工作分心沒效率,被定義為「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忘東忘西,記不起一些事情,是「輕度認知障礙症」的表現,嚴重者可能會發展成痴呆症;
如果偶爾暴飲暴食,那就是「狂食症」。
更誇張的是,因親人過世而傷心欲絕,按DSM-5的醫學標準,會被診斷為「重鬱症」;
上臺表演前緊張到不行,是得了「僅限於表演時的社交焦慮症」;
甚至連捨不得丟棄舊物,也可能是患有「囤積症」……
▲ 根據DSM-5的診斷標準,《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裡的萊莉大概要被診斷為憂鬱症
用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的話說,就是:
「醫學已經進步到幾乎沒有什麼人是健康的了。」
▲ 1970年,美國人到美國精神醫學會抗議DSM-II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病。1973年同性戀才從DSM中刪除
而且,伴隨著精神醫學界推崇的藥物療法,這些年抗抑鬱與鎮靜劑等藥物漸漸風行於世。
▲ 1960年鎮定劑的出現,成了全世界最廣泛使用的藥物。在美國,服用鎮定劑成癮的人數,是海洛因的4倍
這些成效存疑、還存在諸多副作用的藥物(甚至可能只有安慰劑的效果),卻是美國大藥廠角逐的高利潤商品,一年的生意以百億美元計。
像是專治憂鬱症的百解憂,自1987年上市,短短5年內就有800萬人服用。
▲ 1987年,DSM-III修定版剛出版,百解憂就上市了
精神醫學界的濫診,製藥資本的貪婪,都在不斷鞏固《DSM》於全世界的精神醫學權威地位。
只是,這本全球通用的醫學標準,真的夠科學嗎?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不知道另一半的人如何生活。」這是20世紀初英國一位精神病患的自傳開頭。
世界上76億人口,不可能只有一種性格,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理想追求。
▲ 醫療紀錄片《人世間2》截圖
然而《DSM》卻將其統一了。
《DSM》最大的問題,是將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通通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籤。
比如不願意工作、不樂觀開朗、不積極向上,這種狀態只要持續兩周以上,就必須被治療、矯正。
醫療紀錄片《人世間2》中,一位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精神病的女孩一語道破:
精神病院裡面的人,一種是聰明過頭,一種是笨過頭,所以與世人不合。其實世人也是有問題的。沒有一個具體的評判標準。
▲ 醫療紀錄片《人世間2》截圖
另一名精神病患者,甚至清楚地知道,活在這個社會,「精神病不聽話不行的,問題不在於大小,關鍵在於態度。」
▲ 醫療紀錄片《人世間2》截圖
態度如果不端正,就會被《DSM》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
多殘酷而真實的認知!
所以,究竟誰是正常人,誰才是瘋子?
當尋常行為被病理化時,我們是否應該想想,到底是人類本身就多病,還是社會文化衍伸出來的價值觀讓我們變得有病?
「這世界不過是一間大型瘋人院,其中那些瘋得比較嚴重的人,把還保有一點清醒的人關了起來。」——《瘋狂簡史》
◇ 參考資料
1.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第1、2集
2.維基百科.羅森漢恩實驗
3.電影《飛越瘋人院》
4.紀錄片《人間世2》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