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中的男人有三妻四妾不足為奇,女人地位低下,成了男人的附屬品。而在妻妾成群的名門望族,別人看到的是女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卻無法得知背地裡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
在那個「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的社會,女人一旦失寵,就如同舊衣服一般被隨意丟棄,多的是年輕漂亮的女子取而代之。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女性無法逃脫的命運悲劇。
作家蘇童《妻妾成群》這一部中篇小說,描寫的就是一個「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自願嫁入到高牆深院、秩序井然的封建家族陳府,最終又在「妻妾成群」明爭暗鬥中走向精神崩潰的悲慘命運。
熟悉這一本書的人應該知道,張藝謀將其改編成了一個電影,叫做《大紅燈籠高高掛》,鞏俐演出了女主人公頌蓮的美和傲,但是當你看了原著之後,會發現這個小說的故事其實比電影要豐富得多。
頌蓮對自己的命運有著近乎冷酷的清醒,她說:「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女人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
頌蓮經歷什麼,讓她對於女人的身份如此的失望?
19歲的頌蓮讀過一年大學,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父親因生意失敗而自殺,之後他的生活遭到徹底地改變。繼母讓她在打工和嫁人中做選擇,她選擇嫁給年長自己30多歲的富有人家陳佐千為妾,她為四太太。
此時的頌蓮好像有著超出年齡的冷靜和現實,因為她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來沒有受過苦,因此,她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在物質上繼續富裕的道路。但是之後發現,完全顛覆了自己的想像。
初進陳家家門時,年輕嬌美的頌蓮朝氣蓬勃、氣勢驚人。然而,作為大學生的她,竟不知這陳家大院看似富貴榮華,其實處處充滿危機。
大太太毓如大智若愚,私底下卻玩弄權柄;二太太卓雲滿臉堆笑,背地裡卻暗箭傷人,心狠手辣;三太太梅珊張狂無畏,可嘆她卻紅杏出牆私通外男。
頌蓮慢慢就意識到,在陳家的女人都是在夾縫裡求生存。危機重重的宅院中,讓頌蓮不得不築起心理防線。為了生存,她只能與其他女人爭寵,求得一席之地,學著討好逢迎男人,變得爭風吃醋,然而這些都是她曾經最不屑行為。
在喜新厭舊的男人面前,在求愛面前,她只能選擇屈服,她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女學生了,在妻妾成群的環境裡,她最終成為了一個瘋子。
頌蓮的結局顯然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的發生,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之外,頌蓮的選擇和行為是不是也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討論。
說到底,是頌蓮自己造就了自己的悲慘命運。
當她斬釘截鐵地說要嫁人,而且是嫁有錢人開始,就說明她是一個只懂得坐享其成、依賴別人的人,從來都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生活,這樣的人即使放在現在,也註定是一種悲劇人生。
繼母說:「去有錢人家是做小。」頌蓮說:「什麼叫做小?」繼母考慮了一下說:「就是做妾,名分是委屈了點。」頌蓮卻冷笑了一聲說:「名分是什麼?名分是我這樣的人考慮的嗎?反正我交給你賣了,你要是顧及父親的情義,就把我賣個好主吧。」
她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交易品,沒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頌蓮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年輕漂亮,獲得男人的青睞,可以走向一條幸福生活的捷徑,但是她錯了,正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倒,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頌蓮為了追求物質生活的安逸,放棄了「新思想」女性本該擁有的獨立和自強,而成為男人的一個附屬品,與其說是男人的見異思遷,不如說是她的形如軀殼般活著。
不得不說,作為男子的蘇童將女性的心理與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動容,令人反思。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蘇童作品中對女性的把握,我覺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對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準確,是我望塵莫及的。」
2006年,《妻妾成群》入選「二十世紀小說一百強」,小說還被翻譯為英、法、意、挪威等語言,在全球銷售。蘇童也因此一舉成名,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2015年,蘇童更是憑藉著驚人的筆觸獲得茅盾文學獎及百花文學獎。
在你工作累了的時候,又或者是在飯後茶餘,拿起這一本書,不僅可以讓你窺探民國時期封建禮教下妾室的隱秘生活,還能讓你領悟做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