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法國是一個以浪漫作為生活格調,以自由作為追求的國家,並且提到法國人,我們的腦海中也會直接想到那些標準的歐洲人長相,雖說在地域上很難分清,可是卻也有個鮮明的特徵,偏白的膚色。
顯而易見,作為歐洲國家,法國人一直以來都是以白色人種為主,再加上法國也並非如同美國那般是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所以很難將其與黑人聯繫在一起。可是,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法國,卻逐漸有了一種「黑化」的趨勢,雖然法國並沒有確實的人口統計,可是根據估算,法國的黑人所佔總人口比例,委實能夠位列歐洲榜首。
確實,現在的法國除卻有著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所面臨的經濟滯緩的問題之外,還有著較大的社會問題,即在人口上「黑化」趨勢明顯。
現在走在巴黎街頭,放眼望去,所看到的景象斷然和我們所認知中的那個巴黎有所不同,因為這裡並非只是白人的世界,黑人也更加熱情地參與到法國社會活動之中,以一種合法的方式。
沒錯,現如今的法國,並非僅僅只是白人的法國,而是法國人的法國。
毫無疑問,法國的黑人大多是從非洲移民而至,並且已經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可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法國本土同非洲大陸還是有些距離的,所以這裡不免有些疑問,為何法國境內的黑人數量上升的趨勢如此迅猛,甚至有一種將法國本土白人所壓制的「視覺感受」?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從法國與非洲的那些歷史淵源說起,因為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國也算是主動開放自己的國境,並且確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種族之間的嫌隙,將後來遷入的黑人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甚至到如今,對於區分種族的問題也破頗為敏感,以至於不太願意去統計公布人口比例數據。
當然,這裡還是多說一句,我們還是得尊重法國所做出的歷史選擇,畢竟每個國家的國情不盡相同,並且發展中的問題本來就是只能用發展去解決的,故而對於法國社會的這般景象,也只能以平常客觀的心態看待,也斷然難以真正做出正確無暇的評判。
言歸正傳,還是簡單地回顧一下法國的「那些年」。
01
眾所周知,法國也算是個老牌的殖民帝國了,儘管起步並沒有那樣早,但是總歸是吃到了一口時代紅利。十六世紀末的宗教戰爭,使得法國內部有了社會統合的基礎,並且也開始著手於經濟上的建設。因為有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在歐洲多個國家出海擴張殖民地的浪潮下,法國也緊隨其後,企圖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在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時期,法國曾經想染指於南美洲,然而當時的南美洲已成為葡萄牙、西班牙的囊中之物,而兩國的國力也正如日中天,法國對此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另尋它途。而後,法國在北美洲建立了所謂的「新法蘭西」,將北美洲很多領土納入到自己的殖民體系當中,故此也算是躋身進入世界殖民帝國行列。
欲望永無止境,在北美立足之後,法蘭西殖民帝國則開始四處尋找下一個目標,並且看到了非洲和亞洲。因為當時大搞殖民擴張的並非只法國一家,同樣有很多歐洲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圈畫領土範圍,甚至不乏大打出手,所以法國在擴張的同時,還得提防著其它國家。到了十八世紀末,法國在美洲、亞洲、非洲均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並且在殖民地內通過各種手段,確立了法國的宗主國地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法國也未曾想過,自己苦心孤詣經營許久的殖民地,就這樣在一場戰爭的失利後,大部分淪作他國之嫁衣,而法國再如何忿忿不平,也掩不過敗者寇的現實。
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元氣大傷,已然沒有太多的精力再去奪回被諸多歐洲國家所瓜分的殖民地。然而,時勢所趨,依照當時的國際形勢,殖民體系仍然還處於熱火朝天當中,擴張殖民地,意味著能夠獲得大把大把的資源,也是當時歐洲各國發家致富的最佳選擇。
既然如此,那麼還是繼續一條道走到黑吧…
此時此刻的法國,已經決意要向非洲大陸進發,因為從國際形勢上來說,法國也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沒有虎口奪食的實力,那便只能挑一些軟柿子捏。當然,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法國加緊了對非洲一些地區的殖民進程,並且較之以往,也提高了對非洲地區的控制。因為曾經失去,所以倍感珍惜。儘管在此後法國又陸續在其它地方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對於非洲,卻並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
02
阿爾及利亞,成了法國開始實施進入非洲的第一步。當時的阿爾及利亞,正是作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地處地中海沿岸,同時也是非洲西北的一大門戶,其地理位置尤為重要。很顯然,法國也是很饞這個地方,不知在心底惦念多久了。可是畢竟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地盤,所以遲遲未曾下手。
直到1830年,法國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開始對這個地方下手。當然,藉口還是要的,仍然是以俗套的外交事件為由,而後開始步步緊逼。這個時候的奧斯曼,顯然也是無暇顧及此處,所以法國的此次出兵,並沒有受到奧斯曼帝國太多的阻撓,反而是被當地的土著居民給搞的焦頭爛額。不過,終究還是法國贏了。
至此,法國開始由北向南進發,一度將西非與中非地區收入囊中,這便是法國與非洲建立聯繫的第一步。
當然,佔領領土僅僅只是開始而已,法國人也很明白,想要真正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便不能夠以簡單蠻頇的方式進行管理,放任自流,所以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實行總督制度,推行法語教育,擴大法國在當地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法國也刻意拉攏當地部落首領,甚至提供身份上的認同,允許有名望的法屬殖民地前往法國本土居住。
所以,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之下,法國與非洲之間的聯繫越發頻繁且深化,甚至能夠在法屬殖民地找到不少法國社會的影子。很顯然,經過長期的融合,法國與法屬殖民地在文化上,已然沒有了太大的差異,這便為後來黑人進入法國提供了最為基本的便宜之處。
當然,法國人和非洲的歷史淵源並不僅如此,若是說法國人曾經給西非國家帶去過文明,那麼直至近代,非洲人民也曾經在法國最落魄最無力的時候,提供了最為切實的幫助,替法國爭回了一絲顏面。
03
講到這,還是得提一下法國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戴高樂。
1940年6月,或許是過於輕視德國的進犯,亦或者是德國軍隊確實強悍,法國終究還是發布了停戰宣言,也相當於是屈服於德國的威逼之下。然而,當時正被新政府所排擠而出的戴高樂卻另尋它途,決意繼續與納粹德國抗爭,而後離開了已經被德國軍隊所佔領的巴黎。
當時,對於下一步,戴高樂自然也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畢竟此時的法國,已然被德國控制。而以戴高樂所建立的「自由法國」,想要去對抗法西斯勢力,完全就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恰在此時,戴高樂不禁想到了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因為在這兒,似乎還保留了法國最後的力量。
當時的法屬非洲,確實是能夠算作法國的一部分,因為此時還並沒有反殖民的浪潮。在戴高樂看來,這些法屬殖民地是必須要爭取到的。所以,在戴高樂不遺餘力的奔走之下,從查德開始,許多原法屬非洲殖民地決定支持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並且提供了大量的兵源,使得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隊得以迅速集結,形成戰鬥力。
根據統計,在此期間,戴高樂所領導的自由法國軍隊,有四分之三的士兵是由黑人組成。也正是因為這些法屬殖民地的幫助,法國才能夠以戰勝國的姿態,在二戰結束之後接受法西斯國家的投降。法國的這份榮耀,也有非洲兄弟的一份功勞,這確實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法國本土對於原來的法屬殖民地頗為感激,在移民問題上也比較寬容。
當然,除卻感激之外,法國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層心思。
04
在二戰之後,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浪潮,尤其是在亞非地區,因為受到長久的殖民統治,所以更加渴望能夠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而在法屬非洲,越來越多的地區也開始了反殖民運動,法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一度變得緊張。
法國自然是不希望法屬殖民地另立門戶,但是卻也意識到這股獨立的浪潮似乎難以阻擋,比如戴高樂就坦然表示,「20世紀將是殖民地國家獨立的世紀」,這是時代的趨勢。然而,法國還是不甘心如此,便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比如與法國一體化,或者與法國聯合,也正是在此之際,法國提出了許多意於拉攏原法屬殖民地區的政策,其中便有移民上的寬鬆。
然而,也如戴高樂所預測的那般,殖民國家獨立已是大勢所趨,而法國所要做的,就是儘量的保持與原法屬國家的聯繫,故此在移民問題上大開方便之門,也是為了維持關係。
當然,除卻以上所提到的,法國引進黑人,確實也是其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二戰之後,法國本土人口驟減,在勞動力上有著較大的缺口,所以也只能選擇放鬆移民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法屬黑非洲本來就與法國有著莫大的歷史淵源,在語言文化上也頗為相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融入進法國社會,故此也成了法國引進移民的首選。
總而言之,法國國內黑人比例上的增長,從來就是歷史遺留下的結果。曾經的殖民影響、語言文化上的相近、乃至歷史上的恩情,使得法國與原法屬國家之間愈加難捨難分,很難真正割斷兩者的關係。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法國人口政策使然,令得法國黑人相較也更樂於主動去推動人口增長,故而使得法國黑人在人口比例上增長的更為顯著。所以,在我看來,法國境內的黑人增長迅速,其實恰就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法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難以抗拒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