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國一道沿著和平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在4月23日新華社等央媒關於習近平主席會見安倍的稿件中,記錄了習主席的這麼一句話。
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印尼雅加達進行了會談。自2014年11月APEC峰會見面之後,這是兩人在各自上任以來的第二次會談。
據日本媒體報導,這次會談時間大約為半小時,比去年11月的時間長一些。從視頻畫面看,雙方見面的氣氛也更為放鬆。
在習主席的講話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原則內容,比如中日之間的四個政治文件、去年達成的四項原則共識,以及歷史問題的重要性等。但以筆者看來,本文開頭的那句話,顯得格外的語重心長。這句話絕不是簡單的客套話,而是在表述中日關係的深層問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雅加達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中日關係交換意見。
中日關係實質涉及日本戰略抉擇
如何處理對華關係,實質上涉及到日本對未來走向的戰略選擇。
目前,日本面臨極為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如果我們站在安倍的位置,就會立即看到幾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首先,人口問題怎麼辦?如今,日本高齡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這導致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雙雙下降,國內市場擴張乏力,沉重的社保負擔又擠壓政府財政,導致政府財政政策缺乏空間。而且,人口問題具有特殊性,其背後是複雜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問題(例如女性社會地位問題、年輕人低收入問題等),很難由某屆政府在短期內解決。
比如,日本婦女平均生育年齡已經超過了30歲,終身不婚比例也超過10%,而且這兩個數字都在快速攀升。有學者認為,這是日本女性對於社會地位的一種反抗——從小學起,男女都受同樣的教育,一直到大學,很多女性都非常優秀。那麼,憑什麼在結婚之後,女性就要放棄工作,退回家庭?對於這樣涉及文化土壤的深層次問題,安倍就算是在國會再多拿到100個議席,恐怕也是束手無策的。
其次,財政問題怎麼辦?日本政府的國債餘額已經到了1千萬億日元(約合52萬億人民幣),是政府年稅收額的20倍。也就是說,政府要不吃不喝收20年稅,才能還得清這筆錢。更麻煩的是,日本政府每年還要新發40餘萬億日元的國債。另外,隨著老齡化加劇,日本政府預算中每年僅社保增量就達1.5萬億日元左右,今後還可能加速增長。安倍承諾過要將預算赤字控制在健康水平,但目前看要實現這一目標恐怕遙遙無期。
當然,在現代財政和金融環境下,日本政府可以不斷地「躲閃騰挪」,日本暫時還不至於爆發國債危機。但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的財政空間將極為有限,「能做的事兒」非常有限。比如,日本國內有些人一直吵吵著要加強軍事力量,但即使是安倍上臺後的所謂「軍費三連增」,其增幅也僅以「千億」日元計。對於一國政府而言,現實其實很殘酷——沒錢,什麼也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