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廣州一男子趙先生到醫院就診,就診原因是他突然感覺自己的右眼看不清,左側肢體麻木無力。在就診的過程中,醫生懷疑趙先生有急性腦卒中的可能性,在進一步的檢查中發現,趙先生的右側大腦半球多發急性散發點片狀梗死病灶,隨後給予藥物治療。
趙先生今年36歲,平時身體也沒有什麼健康問題,家人疑惑怎麼就發生腦梗呢?
經過細問病人最近的情況,原來趙先生最近作息不太好,時常發生頭痛,便找了家診所做了頸部推拿和刮痧理療。因為診治過相似的案例,醫生懷疑其病情時頸動脈發生夾層,可能由頸部推拿按摩或刮痧誘發。
在做完頭部相關檢查後,確診了趙先生右側頸內動脈顱外段長度約7cm的夾層形成。在醫生的建議指導下,選擇局麻下置入了一枚頸部血管支架,最終趙先生得到成功治療,順利出院。
頸動脈發生夾層:給頭部供血最主要的血管就是頸動脈,在我們的脖子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出現夾層會引起動脈狹窄,狹窄嚴重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腦部缺血,是中青年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一些不恰當的頸部活動,像側傾/旋轉/或者不合適的頸部按摩/刮痧等,都有可能引發頸動脈夾層。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做一些頸部按摩,應該要注意力度,選擇正規,靠譜的診所,不要過於頻繁。
哪些日常事件也能引起頸部動脈夾層?
除了上述說過的按摩,刮痧等具體的頸部活動有引發頸部動脈夾層風險之外,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機械觸發時間,也於勁動脈夾層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1、例如像溜冰、羽毛球、棒球、遊泳、跳舞、瑜伽跟過山車等刺激性的遊樂活動,操作不恰當時都有一定的頸動脈撕裂風險。
2、此外,像分娩、咳嗽、打噴嚏、專職司機經常轉頭、脖子歪向一側等。也會因為頸部的拉扯存在風險。
3、還有一種多數人想不到的,就是脖子上的親吻,也就是常說的「種草莓」。因為頸部皮膚薄,血管分布多,親吻脖子很容易造成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的危害。有相關新聞報導過相關案例,因為此項行為的不妥之處導致的危害後果。
在這裡要提醒,如果近期有進行相關的頸部操作後,出現類似腦卒中徵兆,應該引起警惕,及時就醫治療。頸動脈夾層如果治療及時,多數病人可痊癒,沒有重大的後遺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