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文聯、作協出品
巫山「小魚兒」
一
我是含著淚花寫下這幾些話的。
二
「小魚兒」不是魚,是位女子,是大寧河邊土生土長的漂亮女子,巫山大昌人,名叫傅紹妮。歲月不饒人,但在她這裡仿佛失了效,她現在依然漂亮。二十幾年前,以石會友認識她時,她才十幾歲,一朵出水芙蓉,大寧河的水有多清,她就有多美麗。
三
我沒問過她為何給自己的微信、QQ取名「小魚兒」的原因,因為我猜得到:她撿的大寧河的奇石就是她餵養的一條條小魚兒,她為她們流下的眼淚就是魚缸裡面小魚兒暢快遊來遊去的水。
四
三峽工程進度還沒到蓄水期間時,我和董璟奇在巫山大溪的將軍灘找石,累了,雙雙躺在卵石上。突見一放羊女正拾起一石拋向羊群,她臉微紅,仿若《少林寺》中的牧羊女,只是比那女年少些,漂亮些,給我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幻象。後有人說,她是山上面桃花山村的。與此同時,在大寧河上面的大昌卵石灘上也有一位漂亮的少女,背著背簍專心致志地在大寧河邊尋尋覓覓,找她的「心肝寶貝」——奇石。河壩灘裡,太陽隨時在勾畫她的倩影,由短到長,由長到短;由大到少、由小到大;由胖到瘦,由瘦到胖。影子隨著她的移動而移動變化,只是都很美麗。陽光真實地勾勒、記錄著一位背著背簍撿美石的美麗少女楚楚動人的每一個細節和動作。
五
水還沒有漫過大昌老城時,古城南門碼頭是個繁華的旅遊碼頭,人群熙熙攘攘。南門城牆保存得很完好,從牆縫裡倔強生長出的粗壯老黃桷樹彰顯著這座古鎮旺盛的生命力。還有兩次被「文革」造反派們打傷了的石獅,但它們輕傷不下火線,仍然忠貞的守護著古老大昌的南大門。從南門入口就進入明清時期風格的老街,可見「溫家大院」和「溫家老院」,再就是「小魚兒」的奇石館。「小魚兒」的奇石館離南門古城牆最近,遊人首先看到的就是奇石館。由於石頭太美太奇,遊人往往看不夠,急得導遊和船工扯著嗓子喊:「時間到了,時間到了,再不走船就開了,你們自己鳧澡回去。」由於影響很好,大昌黨政一把手熱情得親自給傅紹妮做好並掛上「大昌奇石館」的匾額。在「小魚兒」的奇石館裡遊人可在小巧靈秀的大寧河奇石上,見到各色人物,各類動物,不同種類的花卉樹林及山水風光,甚至「筷子」、「碗」都有,它們太「逼真」了,著實令人流連忘返,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裡展出的表面上是大寧河的美石,它們都是「小魚兒」的心血,是她用汗水、心血、眼淚換來的,實際上是一個美麗少女的心思意念和理想追求。
六
為了多看看大寧河的奇石,多了解寧河女子的心思,有的乾脆在「小魚兒」旁邊的旅館住了下來。特別是「心血來潮」的那些掛著各式頭銜的作家、詩人,他們非要剖開可愛的「小魚兒」,挖掘出女子內心深處的秘密不可。「小魚兒」的內心世界引發了他們的靈感,他們根據她心靈的脈動寫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名作家葉韋玲創作的《山鬼》,其中最能引起人心靈反省的女主角原形就是付紹妮;《國家行動》是部由著名作家何建明撰寫的三峽大移民的力作,其中第二章起頭一篇就是《峽江「石頭女」的情懷》,專寫的「小魚兒」愛石情深的故事。這些作品看後都叫人不知不覺地落淚。對美的嚮往是人的天性,對美的追求是人生的動力。但要獲得美是要付出代價的,古人所謂的「犧牲」。這是作家們辛辛苦苦挖掘出的「小魚兒」心靈境界,一條由眼淚流成的涓涓清純的河。
七
「小魚兒」給人的第一映像是位活潑且快樂的女兒。說是「村姑」,又沒有泥土的氣息;不是「村姑」,又穿戴得那麼土氣。「小魚兒」天生有藝術細胞,雖是農村戶口,卻哇哇墜地在當年大昌最富有、建築風貌最有檔次的「溫家大院」裡。她從小喜愛美的事物,當大寧河的奇石在向她招手時,她就奮不顧身地撲了過去,從此她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離不棄。當年她家有塊地,到那地去種田要經過一塊卵石壩。每一次她路過河壩時,都可見到漂亮動人的雨花石,她都愛不釋手。「這是天老爺對大昌的恩賜,對大寧河的厚愛,我要將它們好好收集起來,讓世人知曉。」這是付紹妮心裡發出的聲音,那時她才十一、二歲。她開始有意撿拾、收集這些美石,逐漸地對圖案石也產生了興趣,越找越讓人興奮,越撿越讓人著迷。當大人叫她背著一背簍洋竽去賣時,她把洋竽隨便處理了,就到大寧河邊撿石,一撿就是一整天,當高高興興回到家時,等到的卻是一通罵,直罵得「小魚兒」流出眼淚;她辛辛苦苦整理歸類了好多年的石頭,丈夫脾氣一發剎那間全都傾倒進了大寧河「放生」了,直痛得「小魚兒」眼淚如泉湧出;別人要買石頭,「小魚兒」心裡捨不得賣,但女兒要讀書要學費,她不得不賣,看著人家把「心肝寶貝」買走,「小魚兒」只得背過身去用手帕止住眼淚;特別是有些專橫跋扈的大佬,以命令的口氣要她把他想要的石頭送到他們下塌的賓館時,平時只悄悄流淚的「小魚兒」竟嚎啕大哭起來,淚如泉湧,怎麼止就止不住。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小魚兒」是位堅強的女子,負責的母親,不是萬不得已,她的眼淚不像林黛玉那樣隨便流。一般的找石受的苦不必說了,因為獲得的奇石美已將它們衝淡,不值一提。只說兩件事,大寧河平時寧靜,脾氣暴發時嚇得鬼哭狼嚎。1998年夏天的一次大洪水,看著水已漲起來了,背著背簍找石的「小魚兒」還捨不得走,直到大水漫過了她的背簍,她才溜走。稍慢一分鐘,龍王爺可能聘她為媳婦了。那次可衝走了好幾條生命,包括「非常熱愛三峽奇石」(《巫山移民志·王超(縣長)日子》的馮春洋同志;還有一次,大水已衝進了她的一樓,家人都在忙著搶東西,「小魚兒」卻在收拾她的石頭,遭到丈夫及家人痛罵,甚至要揍她。這些都沒讓「小魚兒」流淚。
八
大昌是開放得比較早的城鎮,養在深閨的「小魚兒」的美是藏不住了。2002年,央視邀請她到北京去做節目,要根據她的撿石、藏石的事跡作一期大寧河奇石的專題節目。上面日程都安排好了,整個大昌的百姓也沸騰了,「小魚兒」為了把「戲」演好,破例地梳裝打扮了一通,正要起程時接到央視通知:「非典」時期,節目取消;但接著重慶電視臺錄製組趕來,製作了一期很有影響的「巴渝人家」,還拿到央視去播放。大報小刊的記者更是勤快,一時「小魚兒」成了大昌的中心人物,都是大寧河奇石招來的。
右為文章主人公
九
「小魚兒」的奇石館,接待了眾多的遊客,同時對她收藏的大寧河奇石好評如潮。已故的原縣委書記易繼魁用了三個字「靈、巧、精」概括她藏石的風格特徵,寫在他的《風雨六十年》裡;世界公認的賞石大家來層林先生專程去看望了她,佩服她的眼光、運氣和審美能力。「小魚兒」畢竟只是條「小魚兒」,而且是條沒躍過龍門的「小魚兒」,僅僅讀了個初中。她收藏的石頭從審判的角度來看,如詩如畫,扣人心弦,沒有人不對她嘖嘖稱道。但從文化的高度上賞析,她就要吃虧了,這也是她常流淚的原因之一。她的一方石頭,她只看出畫面是古代的一位高官。但高人買走後,就讓此石有了豐厚的文化包漿,取名《高祖拜相》,並配有劉邦的《大風歌》,讓此石頓時響聲震天,重慶《巴人》雜誌馬上用來作為封面。「小魚兒」的另一方奇石,她給她取了個《玉女吹簫》,太形象了。「巫山女子善音樂」、特別是善「吹簫」,陸遊的《入蜀記》及《巫山縣誌》都有記載,只是感嘆「此風不再」。如果「小魚兒」知道這段巫山女子的古風,再高的價她就不會賣的,「小魚兒」現在組織的軍樂隊,雖然不是吹簫,但不是「此鄉之婦女頗曉韻律焉」(《巫山康熙縣誌》)的遺風嗎?還有她那個「龍」的石頭,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的愛人同是歌唱家的夢鴿女士屬龍,非買走不可。巫山又名龍的故鄉,《清康熙巫山縣誌》載:「赤溪洞(治西北二十裡。俗傳明正統土木之變,此龍保駕。至天順初年,賜金字匾額,封為『赤溪開府護國龍王』。凡遇天旱,祈雨屢驗)。」如果「小魚兒」知道這段近乎神話的佳話,打死她也不會出賣「龍」的。她出去的石頭被人抬得越高,「小魚兒」流出的淚就越多,所以我一般不告訴她她的出去的石頭被高臺高舉的消息。一次有位先生說「小魚兒」的石頭在他那裡得到了最佳的安排,住的是豪華「賓館」,而且也很好地宣傳了巫山。我說您知道「小魚兒」不愛石如命嗎?她真捨得賣她的石頭嗎?她有兩個女兒都要讀書,學費是要交的,她是不得已才賣的呀。賣一個石頭等於割了她一片肝,給你一百萬元,您能割一片肝嗎?你知道她賣一個石頭哭了幾天?三天嗎?不,不止三天。說得那位「領導」眼淚也出來了。這件事我也沒告訴「小魚兒」。
十
不管流了多少眼淚,「小魚兒」還是要活著,而且要活得比先前更燦爛。眼淚養活著「小魚兒」石頭的靈,「小魚兒」傅紹妮也成長起來。她組織了一支陣容在當地來說還算強大的軍樂隊,為傳統習俗濃厚的大昌古鎮人們的紅白喜事湊熱鬧,效果很好。
但她還是心痛她的那些走遠了的石頭,她一生最遺憾的是不該賣她的石頭,如果她們現在還在身邊該有多好啊!回憶讓她流淚,但也帶給她「溫故」的喜悅享受。她組織的一個「我們是石友」群,把回憶當菜,眼淚當酒,也算是一道巫山奇石的盛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語)。美麗的「小魚兒」,拿起軍號吹音樂吧!生活是美的,生活是好的,未來會像音樂一般讓人感動。
煬提供
王家煬